YSG.US
Perfect Diary makes makeup

这家化妆品销售商报告,随着业务重心从彩妆转向护肤品,第一季度护肤品收入增长近50%

重点:

  • 逸仙电商一季度净亏损大幅收窄至100万美元以下,并取得non-GAAP净利润
  • 护肤品占公司当季净收入的43.5%,高于去年同期的31.7%

  

谭英

4月,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董事长黄锦峰宣称公司即将迎来业绩拐点,仅仅一个月后,他就用数据向投资者证明了这一点。5月16日,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化妆品公司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增长(此前曾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同时公司连续两季度实现季度non-GAAP盈利。

尽管公司当季仍录得净亏损,但亏损已不足100万美元,同比大幅收窄。这些积极信号表明,公司近年来对研发以及申请的240项专利(主要集中在护肤品领域)的大笔投资是值得的。黄锦峰在4月接收采访时说:“上市后,我们经历了转型阶段。”他续称:“2021年我们宣布将加大研发投入以扩大护肤品收入,这过程历时三年,并非易事。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转变。” 

逸仙电商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8%,从2024年同期的7.73亿元增至8.34亿元(1.149亿美元);净亏损同比收窄95.5%,从1.25亿元降至560万元。营收增长为2025年开了个好头,因为自2020年上市以来,逸仙电商从未实现过年度营收增长。

推动业绩逆转的主要是逸仙电商的护肤品,该品类当期收入同比飙升47.4%至3.62亿元。随着护肤品增速远超其他品类,其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1.7%跃升至43.5%。这一转变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79.1%,并实现非GAAP净利润71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非GAAP净亏损8,380万元。

尽管逸仙电商在公布季报的同时,宣布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但市场对这份乐观的财报却反应冷淡。自上周五公告发布后,该股在四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逾8%。

逸仙电商目前的股价较IPO发行价跌超50%,市销率(P/S)仅为0.99倍,远低于已实现盈利的同行上美股份(2145.HK)的3.88倍,以及同样处于盈利状态的珀莱雅(603605.SH)的3.11倍。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OR.PA)尽管销售额和利润增长停滞,但市销率仍高达4.67倍。

逸仙电商成立于2016年,最初凭借完美日记和小奥汀等品牌,瞄准Z世代彩妆线上市场。其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19年推出,但公司2020年11月上市时,该品牌的销售额占比仅为12.9%。就在IPO前夕的2020年10月,逸仙电商通过收购法国高端护肤品牌科兰黎,强化了护肤品业务布局。

收购护肤品牌起成效

此后公司又新增三个护肤品牌:达尔肤、伊芙珑和壹安态,都是2021年收购。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23年逐步停产,但即便在该品牌停产后,2024年护肤品营收仍增长至13.9亿元,占公司当年总营收33.9亿元的41.1%。彩妆产品仍贡献了19亿元,占总营收的58%。但随着逸仙电商更加注重护肤业务,这一占比已在稳步下降。

业务重心转移的原因显而易见:护肤品是中国4,000亿元化妆品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数据聚合平台Statista指出,2025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约为1,260亿元,年增长率为4.76%。而2018至2023年间,护肤品市场更是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7,000亿元。

护肤品跑赢彩妆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个因素可能是中国消费者对抗衰老和美白产品的重视。在当前消费者支出谨慎的大环境下,这类产品的需求可能更为稳定,而彩妆则可能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中国经济低迷已对国际美妆品牌在华业务造成冲击,从欧莱雅到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的丝芙兰均未能幸免。韩国品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的市场以提振销售,2024年韩国超越法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来源国。

黄锦峰表示,逸仙电商在中国高度分散的化妆品市场所占份额只有1%。他指出,公司正努力定位为具有强大科技背景的产品销售商。逸仙电商也未受中美关税战影响,因它的原材料来自国内,而且出口量有限,主要面向东南亚市场。黄锦峰将逸仙电商在当前市场的相对成功,归因于公司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

黄锦峰在4月的采访中表示:“中国消费者很聪明,受过良好教育,对新的创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 他续称:“他们追求前所未见的产品创新——这是我们观察到的消费决策核心驱动力。同时他们对性价比极为敏感,但这并非追求低价,而是寻求更高价值。”  

在去年的《CBE·胡润中国美妆新势力品牌TOP50》中,护肤品占了25个。顶尖护肤品牌包括逸仙电商和巨子生物(2367.HK)旗下的可复美,这是一款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自诩“更适合亚洲肌肤”。彩妆品牌在榜单中占19个。 

当前市值达836亿港元(约合106亿美元)、市销率为14倍的巨子生物,或比传统彩妆企业更值得逸仙电商借鉴。相比之下,逸仙当前市值仅为4.49亿美元。

逸仙电商想必正以艳羡的目光注视着巨子生物的股价,自2022年在香港上市以来,该股已上涨两倍多。雅虎财经调研显示,三家分析机构中有两家给予逸仙电商“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表现尚可;但相较之下,跟踪巨子生物的分析机构多达20个,且全部给予其最高评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东工业获中证监备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遥

这家中国领先的工业品采购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重点: 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为上市铺平道路 按40亿至70亿美元估值区间测算,公司此次募资规模可能超10亿美元   阳歌 历经三年等待,电商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最新业务单元终临近上市。我们作此项研判的依据在于,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集团旗下B2B平台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搁置的香港公开募股,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此类备案是中资企业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国及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跨越的关键监管门槛。 中国证监会公告显示,京东工业计划发售2.53亿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报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请,今年3月又进行新一轮申报,但申请本月底即将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请。 与聚焦消费者市场的国内电商企业不同,专注企业级产品服务的京东工业将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标的。相较于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企业采购单笔交易规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订单往往伴随更薄的利润空间。 京东工业正是典型例证,公司2024年毛利率仅16.2%,显著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这种差异也有助解释,为何阿里巴巴将其2007年上市的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最终退市,此前该业务上市五年间股价长期低迷。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业务体量及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京东工业仍具相对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服务(涵盖办公清洁耗材及生产维保工具等)领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据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立足的中国工业品供应链市场规模,2024年达1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 京东工业指出,2024年庞大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仅6.2%,但预计2029年将升至8.2%。伴随数字化进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国工业供应链科技与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的年均复合增长,从2024年的7,000亿元增至2029年的1.1万亿元。 虽未在3月的申报文件中披露具体募资目标,但本次IPO获得诸多重量级机构加持,美银、高盛及海通担任承销商,中信证券与瑞银出任财务顾问。据悉,2023年申报时拟募资1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香港IPO市场热况,若该公司提高募资额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级机构背书 2017年,京东工业自京东集团拆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6618.HK)、京东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后第五家上市公司。京东曾于2020年推动旗下京东科技申报科创板,去年也为旗下产发业务提交类似方案,两项计划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东工业2023年通过3亿美元融资实现67亿美元估值,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权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难以维持。然而,当前港股反弹叠加近年最活跃IPO市场窗口期,局面已明显改观。参照全球MRO龙头应用工业技术(AIT.US)与固安捷(GWW.US)当前约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销率的交易水平,若京东工业适用相同估值倍数,依其2024年销售额及调整后利润测算,公司估值介于4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相较于当前多数企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萎缩的整体环境,京东工业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归集后向供应商下单的机制,显著降低存货风险。这与京东集团主站B2C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先行采购商品储备库存,再根据订单向消费者分批发货。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称,“该模式下,大量订单实现了供应端直发需求端。我们以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 京东工业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7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4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尚属稳健,但需指出,该增幅已较上一年度23%的水平显著放缓。 公司约94%的营收(去年占比)来自产品销售,其余为服务贡献。但服务对毛利润的贡献率明显更高,去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远高于产品销售业务。不利因素是,过去三年服务收入停滞,所有营收增长均依赖产品销售提升,最终拉低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现仍具相当吸引力,2024年净利润7.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11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京东工业凭借其主导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起来相对有吸引力。这些优势叠加当前港股IPO市场热潮,应可转化为强劲的市场认购需求,但投资者无疑将密切关注其最终定价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