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打击成药业务 石药集团预告利润缩水三成

在业绩预告中,石药集团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集采政策
重点:
- 石药集团的利润锐减此前已现端倪,前三季度的利润已经同比减少15.9%
- 医药界知名人士刘勇军去年入职石药负责创新药研发,可他履职仅3个月便宣布离职
莫莉
作为曾经市值千亿的中国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被业界视作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凭借在肿瘤、抗生素领域的布局,石药集团的业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稳定上涨。然而,在国家医保带量集中采购的影响下,石药集团的王牌产品销售额纷纷下滑,利润受到冲击。
2月25日盘后,石药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全年净利润预计较2023年的58.73亿元减少约26%,主要原因在于成药业务收入同比减少约7%。石药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成药销售,在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分部贡献收入135.5 亿元,占总营收的83%,公司其他业务包括销售维生素C原料、抗生素原料以及功能食品。
在业绩预告中,石药集团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集采政策。其中,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效升白药物津优力在京津冀“3 + N”联盟药品集中采购中价格下调了约58%,用于一线治疗淋巴瘤、卵巢癌、复发或转移乳腺癌等肿瘤的多美素则在同一个集采中价格下调23%。2024年3月,相关地区开始执行集采价格后,这两款明星单品的销售额随之显著下跌,因此,抗肿瘤治疗业务的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28 %。
虽然没能在集采中标的产品无需大幅降价,但是失去集采市场后同样影响收入。石药集团指出,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玄宁未能在2023年的国家第八批集中采购中中选,使其在严格执行集中采购的医院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心血管治疗业务收入同比下跌约15 %。
对于石药集团这类拥有大量仿制药产品的企业来说,能否在集采中标,对收入影响相当大。在最新一次第十批集采中,石药集团有15个产品中选。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事实上,石药集团的利润锐减此前已现端倪。在2024年上半年,石药集团营业收入162.84亿元,仅仅同比增长 1.3%,股东应占基本溢利为32亿元,同比增长2%;到了Q3财报公布时,前三季度的利润已经同比减少15.9%,全年利润进一步下跌意味着第四季度的业绩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剧。
押注创新药合作
近年来,不少老牌仿制药企业为了应对集采的影响,纷纷向创新药转型,同样被称作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的恒瑞医药(600276.SH)就是其中佼佼者。恒瑞医药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直到2023年集采对公司负面影响基本出清,创新药业务开始带动恒瑞医药业绩重回增长。
石药集团自2018年以来同样重金投入创新药研发,布局了mRNA 疫苗平台、ADC、单抗、双抗等多个平台,但大多数管线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至今只新增了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余管线在短期内难以弥补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导致的收入损失。2024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有约 60 个重点在研药物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 7 个已递交上市申请,19 个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可是,石药集团负责创新药研发的高层却频频变动。去年9月,医药界知名人物刘勇军从信达生物离职后随即出任石药集团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市场期待在刘勇军的带领下,石药集团的创新药研发进程有望提速。但刘勇军履职仅3个月便宣布离职,让市场不得不担忧石药集团创新药研发的后续进展。
不过,石药集团近期接连达成创新药的license out合作,与其他创新药企仅出售海外权益不同的是,石药集团的多项合作并未保留大中华区的权益,或许显示其对于创新药业务的战略转向了专注前期研发。
2024年10月,石药集团将一款临床前创新小分子脂蛋白(a)抑制剂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制造及商业化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AZN.US),用于开发新型降脂疗法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石药集团获得包括1亿美元(7.29亿元)首付款在内的最高20亿美元的付款。同年12月,石药集团将自研的新型MAT2A抑制剂(SYH2039)的全球权益独家授权给百济神州(6160.HK, BGNE.US),从中将收取总计1.50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
虽然这两项合作带来的收入能帮助改善石药集团当前的业绩,但长远来看,石药也因此失去了药物上市后更丰厚的利润。当前石药集团的市盈率仅有10倍,明显低于恒瑞医药的市盈率54倍。在业绩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石药集团急需在创新药领域交出更好的成绩,才能扭转低迷的市场情绪。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