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3.HK
Earnings blow for CSPC Pharma

在业绩预告中,石药集团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集采政策

重点:

  • 石药集团的利润锐减此前已现端倪,前三季度的利润已经同比减少15.9%
  • 医药界知名人士刘勇军去年入职石药负责创新药研发,可他履职仅3个月便宣布离职

  

莫莉

作为曾经市值千亿的中国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被业界视作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凭借在肿瘤、抗生素领域的布局,石药集团的业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稳定上涨。然而,在国家医保带量集中采购的影响下,石药集团的王牌产品销售额纷纷下滑,利润受到冲击。

2月25日盘后,石药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全年净利润预计较2023年的58.73亿元减少约26%,主要原因在于成药业务收入同比减少约7%。石药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成药销售,在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分部贡献收入135.5 亿元,占总营收的83%,公司其他业务包括销售维生素C原料、抗生素原料以及功能食品。

在业绩预告中,石药集团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集采政策。其中,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效升白药物津优力在京津冀“3 + N”联盟药品集中采购中价格下调了约58%,用于一线治疗淋巴瘤、卵巢癌、复发或转移乳腺癌等肿瘤的多美素则在同一个集采中价格下调23%。2024年3月,相关地区开始执行集采价格后,这两款明星单品的销售额随之显著下跌,因此,抗肿瘤治疗业务的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28 %。

虽然没能在集采中标的产品无需大幅降价,但是失去集采市场后同样影响收入。石药集团指出,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玄宁未能在2023年的国家第八批集中采购中中选,使其在严格执行集中采购的医院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心血管治疗业务收入同比下跌约15 %。

对于石药集团这类拥有大量仿制药产品的企业来说,能否在集采中标,对收入影响相当大。在最新一次第十批集采中,石药集团有15个产品中选。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事实上,石药集团的利润锐减此前已现端倪。在2024年上半年,石药集团营业收入162.84亿元,仅仅同比增长 1.3%,股东应占基本溢利为32亿元,同比增长2%;到了Q3财报公布时,前三季度的利润已经同比减少15.9%,全年利润进一步下跌意味着第四季度的业绩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剧。

押注创新药合作

近年来,不少老牌仿制药企业为了应对集采的影响,纷纷向创新药转型,同样被称作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的恒瑞医药(600276.SH)就是其中佼佼者。恒瑞医药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直到2023年集采对公司负面影响基本出清,创新药业务开始带动恒瑞医药业绩重回增长。

石药集团自2018年以来同样重金投入创新药研发,布局了mRNA 疫苗平台、ADC、单抗、双抗等多个平台,但大多数管线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至今只新增了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余管线在短期内难以弥补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导致的收入损失。2024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有约 60 个重点在研药物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 7 个已递交上市申请,19 个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可是,石药集团负责创新药研发的高层却频频变动。去年9月,医药界知名人物刘勇军从信达生物离职后随即出任石药集团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市场期待在刘勇军的带领下,石药集团的创新药研发进程有望提速。但刘勇军履职仅3个月便宣布离职,让市场不得不担忧石药集团创新药研发的后续进展。

不过,石药集团近期接连达成创新药的license out合作,与其他创新药企仅出售海外权益不同的是,石药集团的多项合作并未保留大中华区的权益,或许显示其对于创新药业务的战略转向了专注前期研发。

2024年10月,石药集团将一款临床前创新小分子脂蛋白(a)抑制剂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制造及商业化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AZN.US),用于开发新型降脂疗法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石药集团获得包括1亿美元(7.29亿元)首付款在内的最高20亿美元的付款。同年12月,石药集团将自研的新型MAT2A抑制剂(SYH2039)的全球权益独家授权给百济神州(6160.HK, BGNE.US),从中将收取总计1.50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

虽然这两项合作带来的收入能帮助改善石药集团当前的业绩,但长远来看,石药也因此失去了药物上市后更丰厚的利润。当前石药集团的市盈率仅有10倍,明显低于恒瑞医药的市盈率54倍。在业绩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石药集团急需在创新药领域交出更好的成绩,才能扭转低迷的市场情绪。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停牌中的陆金所 首席风险官辞任

线上信贷平台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周五宣布,Youn Jeong Lim 因“个人工作安排”辞任首席风险官职务;自10月24日起,该职位由程建波接任。程建波今年4月加入陆金所前,其职业履历涵盖京东、平安银行及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集团。 公告发布后,陆金所美股周五上涨2.8%,年内累计涨幅达38%。其港股自今年1月因与前审计机构存在分歧而暂停交易至今。 公司7月披露已聘任安永为新审计机构,迈出重启财报披露的关键一步。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陆金所尚未发布正式季报;但今年7月业务更新公告中透露,截至6月底未偿还贷款总余额为1,934亿元,同比下降17.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创维旗下创维数字首三季净利按年减64%

电子产品制造商创维集团有限公司(0751.HK)周日公布,公司非全资附属公司创维数字股份有限公司(000810.SZ)前三季度收入64.56亿元(9.06亿美元),同比下降2.45%,净利润8,585.9万元,同比下降63.69%。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达3.3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0%;由于战略备料及客户提前备货,期末存货增至21.19亿元,较年初上升39.4%;经营活动现金流转为净流出8,362.8万元,去年同期为净流入4.53亿元。 创维数字是一家提供智慧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其主要业务包括智能终端、宽带设备和专业显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已将业务扩展至智慧家居、智慧城市和车联网等领域。 创维集团股价周一高开随后转跌,至中午休市报4.14港元,跌1.43%,该股过去六个月累升约31.4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any makes construction equipment

资本市场对三一重工的迷思 是科技新贵还是老牌巨头?

这家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商的首次公开募股,或成香港今年第三大IPO,募资额约15亿美元 重点: 三一重工期海外销售额已超过总营收半数,公司期望快速全球化能打动投资者 这家工程机械制造商在港交所的命运,或取决于投资者将其视为高科技成长股还是传统企业   阳歌 科技新贵还是老牌传统产业巨头?这个关键问题正萦绕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31.HK;600031.SH)。作为中国领先的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商,公司拟于周二登陆港交所,上市规模有望跻身今年香港第三。 上周五,三一重工宣布以每股20.30至21.30港元价格发行约5.8亿股,是次上市预计募资约120亿港元(约合15.4亿美元),将是香港近年最火爆IPO市场中规模第三的募资,仅次于5月募资45亿美元的电动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以及上月募资32亿美元的紫金黄金国际(2259.HK)。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香港募资超10亿美元的六宗IPO中,除紫金黄金国际外,均属“A+H”两地上市,这些企业在深圳或上海上市后,为提升国际影响力再度赴港上市。三一重工完全符合这定位,其港股招股书中大篇幅宣传国际化战略。后文将详述这一点。 不过,首先需聚焦估值问题,此类两地上市公司近期呈现有趣转变:简言之,与A股估值相比,香港投资者对科技与传统经济公司的估值迥异,前者随时出现溢价,后者估值只属一般。 宁德时代是前者的典型代表,其港股市盈率达36倍,显著高于深市27倍的估值水平。另一端则是典型传统经济的海天味业,这家中国酱油龙头港股市盈率仅24倍,远低于沪市的32倍。 这意味三一重工港股估值的核心问题在于,本土投资者将其定位为科技企业抑或传统经济。公司近期业绩表现中规中矩,今年上半年营收从去年同期的391亿元增至448亿元人民币(约合63亿美元),增幅约15%。与此同时,公司正加速将AI与无线通信等技术元素融入重型工程机械,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 2003年,三一重工登陆沪市,当前A股市盈率约25倍,高于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国内同业,但略低于美股巨头卡特彼勒(CAT.US)的27倍。 需注意,三一重工港股定价区间对应市盈率达27倍,与其A股估值基本持平且略高。因此,该股上市后走势,将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属性的判断。基于其国际化扩张及前述科技元素,我们预计其或获接近科技股的估值水平,但可能难及宁德时代的溢价高度。 国际增长故事 搁置估值讨论后,我们将聚焦三一重工的企业发展脉络,尤其是招股书重点凸显的国际化扩张。现阶段,其国际业务增速总体远超国内销售,但今年上半年中国区业绩异军突起,公司归因于本土市场复苏。 创立于1994年的三一重工,曾多年受惠于中国基建地产热潮,当时全国住宅、商场、写字楼及道路建设如火如荼。但疫情冲击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重挫其国内业务。更重要的是,国内业务毛利率显著低于海外市场,这也成为中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从而提升盈利能力的主因。 三一重工称,早在2002年便开启设备出口,产品现已覆盖超过150个国家。2010年,公司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在印度投产。此后,相继在美国、德国、印尼设立大型生产基地。目前,公司坐拥16个国际制造基地,与其在华运营的30个基地规模几近平分秋色。 庞大的海外需求叠加本土市场疲软,推动国际销售额占比突破公司总营收五成。今年前四个月,海外销售贡献率达57.4%,中国区占比42.6%。 如前所述,公司海外销售毛利率远超国内,今年上半年分别达31.2%和22.1%,推动上半年整体毛利率升至27.6%。该指标自2022年的22.6%持续攀升,印证制造效率提升。 三一重工盈利能力同样表现不俗,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至52.9亿元人民币。其资产负债率亦稳步下降,截至今年4月已从2022年的58.4%降至50.6%,呈现健康态势。 归根结底,三一重工堪称运营良好的企业,具备值得称道的全球故事。公司计划将上市约三分之二募集资金,用于拓展全球销售及制造网络,将进一步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眼下核心问题,在于国际投资者究竟会将其视为高增长科技企业,还是又一家传统经济的代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赛力斯招股集资132亿元

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927.HK; 601127.SH)周一公开招股,发售1亿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131.5港元,集资131.5亿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13,282.62港元。公司于本周五截止认购,下周三在港挂牌。 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42.69万辆,按年增长183%,旗下与华为合作的”问界“已推出四款车型,去年交付量达20万辆,其中问界9成为中国市场50万元级车型的销量冠军。 赛力斯去年收入按年增长3倍至1,451亿元,并扭亏为盈取得利润59亿元。今年首六个月,收入微跌4%至62.4亿元,但纯利增长81%至29亿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