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8.HK
Alibaba to sell Sun Art

大润发超市控股公司高鑫零售表示,阿里巴巴正与潜在买家洽谈出售

重点:

  • 有意收购阿里巴巴持有79%的高鑫零售股份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德弘资本和高瓴资本
  • 这家超市运营商在上一财年陷入亏损,但在截至9月的六个月内恢复盈利,因它采取了关闭门店、削减成本的措施

谭英

2017年被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收购后,超市运营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808.HK)以为自己找到了救星。现在,七年过去了,这家超市运营商似乎对这桩联姻有了别的想法,并开始物色新伴侣。

投资者似乎喜欢结束联姻这个想法,因为10月16日,随着高鑫零售在宣布一名潜在买家有意收购阿里巴巴的股份后复牌,其股价盘中一度上涨30.7%。更令人兴奋的是,高鑫零售当天还发布了正面盈利预警。

这份正面盈利预警与2023年全年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公告去年业绩前,曾发盈警称截至3月31日的财年出现严重亏损。公司最终的年度报告,去年亏损高达16亿元,营收725亿元,较上年下降13%。

最新盈利預告中的消息要好得多,高鑫零售表示,预计截至9月的六个月内,税后净利润将达到1.5亿元至2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3.78亿元。公告发布后的第二天,停牌近三周的高鑫零售复牌,股价大幅上涨,成为当天恒生综合指数中涨幅第三大的成分股。

自市场情绪高涨的那一天之后,高鑫零售的股价已经稳定下来,因大家意识到新东家可能只是公司向好的开始。但该股周三的收盘价为2.11港元,仍比公告发布前高出约18%,该股今年迄今已上涨50.7%,市值达到201亿港元。

根据彭博新闻社9月底报道,高鑫零售的求购者包括德弘资本和高瓴资本。2017年,高鑫零售率先吸引了阿里巴巴的关注。当时,这家电商巨头对传统实体零售商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作为将线上线下购物相结合的“新零售”战略的一部分。

阿里巴巴的影响力似乎并没有给高鑫零售的业务带来多大帮助。高鑫零售是法国的欧尚集团与中国台湾的润泰集团,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上海创办。阿里巴巴先是在2017年投资224亿港元,收购了高鑫零售36%的股份,三年后又出资280亿港元增持股份至70.94%。

现在,即将结束与高鑫零售的联姻,似是阿里巴巴处置在鼎盛时收购的一系列资产的一部分,因为它正试图重建自己核心的电商业务。

瘦身”

阿里在2023年3月推出的一项分拆计划遭遇阻力、曾被誉为创始人马云接班人的张勇也离开了公司后,决定“瘦身”。马云在4月份发给阿里员工的长文中承认了错误,现任董事长蔡崇信也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承认,忘记了公司真正的客户是谁。

虽然高鑫零售在阿里旗下时财务状况时好时坏,但它颇受欢迎的大润发连锁超市和其他资产仍有一定价值。

到2007年,该公司拥有200多家门店,并于2011年在香港上市。由于原来的大卖场模式不再受欢迎,它于2023年在扬州开设了第一家付费的M会员商店,走的是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路子。尽管2022年至2024年期间的收入和利润表现参差,但高鑫一直在效仿沃尔玛和开市客在中国的做法,建立更多的仓储式会员店,同时减少传统大卖场的数量。

随着开市客和山姆会员店等仓储式商店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及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选择,像大润发这样的大卖场在中国已经失宠。截至今年3月,高鑫零售的门店数量从去年同期的498家增加到507家,但总建筑面积却从去年同期的1,370万平方米缩减至1,350万平方米。

根据数据聚合平台Statista的资料,按零售额计算,高鑫零售旗下的大润发品牌是中国去年第五大零售连锁运营商。该消息来源称,它在去年销售额达47万亿元的中国零售市场上拥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

虽然高鑫零售近几年的营收和利润表现并不特别亮眼,但其毛利率一直相对稳定,截至2023年3月的财年为24.6%,截至2024年3月的最新财年为24.7%。近年来,它的收入持续缩水,最近的数字是从截至2023年3月财年的836亿元,降至截至今年3月财年的726亿元。高鑫零售表示,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关店和公司供应链业务萎缩。与阿里一样,高鑫零售如今也专注于“回归零售本质,回到大润发建立的初心和立根之本”。

现在从中受益的,就包括穆里耶家族。该家族的吉哈·穆里耶于1961年在法国北部的鲁贝创立了欧尚集团。欧尚被称为欧洲的沃尔玛,在12个国家设有门店,拥有逾15万名员工。虽然93岁的穆里耶不会从阿里出售高鑫零售股份中获利,但他肯定很高兴自己当年出售了这家中国合资企业的股份。多年前他以每股约8.10港元的价格出售的这家公司,现在的股价为2.10港元,约为当时价格的四分之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启明医疗出售杭州项目 变现3.75亿元

医疗器械生产商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2500.HK)周二公布,已与杭州滨江城建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总代价约3.75亿元(5,300万美元)出售位于杭州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在建项目,连同相关土地使用权,交易将待股东批准后生效。 公司表示,此次出售主要是为配合战略调整,聚焦核心心脏瓣膜技术,减少对非核心及重资产项目的投入。出售所得款项净额约3.44亿元,其中约2.65亿元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余额约7,860万元补充日常营运资金。 公司预计此次交易将录得约500万元税前亏损,惟可减轻未来约7亿元的建设支出压力,改善现金流与资产负债状况。董事会认为,交易价格虽较估值折让约12%,但属合理水平,有助提升公司财务灵活度,集中资源于主营业务发展。 同时,集团宣布变更首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用途,将7,303万元重新分配至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以更有效调配财务资源。 公司股价周三高开,全日收报2.52港元,升2.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丘钛上月产品销售同比升两成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二公布十月销售数据,上月摄像头模组销售数量4,741.6万件,按年上升20.4%,较九月则微升1.6%。当中3,200万像素以下摄像头模组表现最理想,按年大升45.4%至2,593.4万件。 指纹识别模组销售数量1,841.3万件,按年升19.2%,但按月则微跌3.3%。当中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升幅惊人,同比增长409.5%至493.7万件。 集团表示,销售量同比增长,主要是集团在手机摄像头模组,以及指纹识别模组业务的市场份额上升。至于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销售量较九月减少,主要是受客户项目周期影响。 周三丘钛科技开市升1.3%至11.94港元,公司今年股价升逾八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uoxia Tech banks on AI for energy storage boost

高增长低利润 果下科技的储能困局

果下科技希望凭藉AI能源管理平台在行业内建立差异化,但应收帐暴增与毛利率下滑,让公司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重点: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42亿元增至 2024年的10.26亿元 贸易应收帐款由2022年的4,159万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9.52亿元   李世达 将电池舱装上大脑,能否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果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试图找到答案。公司主打“AI驱动储能整合系统”,近日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希望把握中国电网与工商业储能领域的上升行情。 过去五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焦点,从光伏发电逐渐转向储能。随着太阳能与风能渗透率提升,电网波动、供需错配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光伏+储能”成为新一代能源解决方案。根据灼识谘询数据,2024年中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达 31 GWh,预计到 2030年将增至424 GWh,年均增长率高达54.6%。 面对这波浪潮,许多原本以光伏或逆变器为主的企业开始转型:阳光电源(300274.SZ)、固德威(688390.SH)等推出自家储能系统,派能科技(688063.SH)则主攻电芯与模组,而新兴公司如果下科技,则试图以「AI平台」切入市场。 成立于2019年的果下科技,定位介于设备商与能源服务商之间。它提供大型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与户用储能等电池模组,核心则是自研的两套能源管理平台——Safe ESS(Safe Energy Storage System)与Hanchu iESS(Hanchu Intelligent Energy Storage System)。 两个平台就像是电池的“云端大脑”,云端负责运算与决策,边缘设备负责即时反应,终端电池则负责执行。当电网负荷变化或电价波动时,系统能自动调整充放电策略,成为大型电站的“云端指挥中心”,或是家庭能源的“智能管家”。 钱难赚 这种“软硬结合”的策略,似乎很对市场的胃口。申请文件显示,果下科技的收入在三年间快速跃升,从2022年的1.42亿元增至 2024年的10.26亿元(1.4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8.91%。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6.91亿元。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428万元、2,813.30万元、4,912万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果下科技实现净利润557.5万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了2,559万元,虽成功扭亏,但纯利率仅0.8%。毛利率则在持续下跌,由2022年的25.1%腰斩至2025年上半年的12.5%。 毛利率下滑主要来自行业周期与产品结构调整,以及锂电池原材料与电芯价格下跌,令公司盈利能力恶化。 同时,公司现金流近三年波动显著,2022及2023年经营现金流分别净流出3,032.1万及7,290.8万元;2024年短暂转正为373万元,2025年上半年再转为净流出2.05亿元。期末现金仅4,668.7万元,短期借款3.31亿元,现金短债比0.14倍,偿债压力大。 应收账风险高 更糟的是,公司的应收账款风险正在快速增加,由2022年的4,159万元,暴增至今年上半年的9.52亿元,占收入比重从29.32%飙升到137.8%,表明大量的收入只是纸面富贵。周转天数也从2022年的56.7天,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198天,经营压力相当沉重。 事实上,这次是果下科技自今年4月首次递表失效后的第二次递表,但这次递表前,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备案通知。…
Hesai news wrap

新闻概要:禾赛提前一季度达成2025年盈利目标

这家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企业在第三季度实现创纪录的2.6亿元盈利,当期营收与出货量均大幅增长    余特莉 禾赛科技(HSAI.US;2525.HK)周二公布其第三季度盈利创历史新高,并在业界领先的激光雷达技术支持下,提前一季度达成2025全年盈利目标。公司当季净利润达2.6亿元(合3,600万美元),令今年前九个月盈利总额攀升至2.8亿元。 基于超预期的盈利表现,禾赛将全年净利润指引上调至3.5亿至4.5亿元区间。 禾赛表示,第三季度营收同比激增47%至8.0亿元,主要受“出货强劲及激光雷达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与机器人领域渗透率提升”驱动,尤其是ADAS正快速成为众多车型的标准配置。 据行业监测机构盖世汽车统计,禾赛在远距激光雷达领域已连续七个月保持领先,8月市场份额达46%,分别是第二、第三名厂商的1.5倍和2.4倍。 禾赛创始人及CEO李一帆博士透露,本季度禾赛获得前两大 ADAS 客户 2026 年全系车型定点合作。“我们近期与全球头部自动驾驶出租车及卡车企业达成合作,包括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哈啰出行、京东物流、Motional等横跨北美、亚洲和欧洲的合作伙伴。”李一帆补充道。 与此同时,在基本安全冗余需求和新法规的驱动下,行业开始倾向于支持L3自动驾驶的多激光雷达配置,为相关制造商创造强劲的推动力。在第三季度,禾赛旗下拥有全球最长探测范围的高端ETX激光雷达,与中国前三名新能源车制造商再次达成合作,并搭配多个FTX补盲激光雷达,量产计划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开始。每辆L3车辆现在预计采用三至六个激光雷达(单车激光雷达价值量约为 500 至 1,000 美元),扩大了禾赛的潜在市场。 公司当季激光雷达总出货量达441,398台,同比增长228.9%;其中ADAS 交付量为 380,759台,增长至 3 倍;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为 60,639台,激增至 14 倍。 当季公司毛利率达42%,而运营开支同比下降23%。 禾赛是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公司于2023年2月登陆纳斯达克,今年9月通过港交所二次上市,绿鞋后融资总额达6.14亿美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