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0.HK
SJM’s prospect does not inspire confidence

澳博今年首季业绩大幅改善,但仍未能扭亏为盈,表现落后于一众博企

重点:

  • 集团首季亏损收窄逾九成,蚀7,400万港元
  • 投资银行对澳博前景看法一般,大摩给予”减持”评级

 

刘智恒

已故赌王何鸿燊曾雄霸澳门赌业40年,今天家族成员在博彩业上仍具影响力,但旗舰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0880.HK)的市占率已大不如前,市场大半被外来者瓜分,昔日主宰澳门赌业的时代一去不返。

相对于其它博企,澳博在疫后复苏较缓慢,刚公布的首季业绩仍亏损7,400万港元(947万美元),虽远较去年同期亏损8.69亿港元理想,但始终未有盈利可言。期内净收益升73%至69.2亿港元,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为8.64亿港元,按年增长近27倍。

新葡京总收益19.58亿港元,经调整物业EBITDA为5.35亿港元,按年升2.4倍。上葡京综合渡假村总收益大幅改善,大升近两倍至14.2亿港元,经调整物业EBITDA为8,800万港元,去年同期亏损2.3亿港元。至于卫星赌场,经调整物业EBITDA仍录得亏损5,200万港元。业绩公布后,翌日澳博股价微升0.35%报2.87港元。

投行态度保留

即使发布一份大有改善的成绩表,投资市场对于澳博仍甚有保留,摩根士丹利指出,澳博的首季业绩与该行大致符合,续给予澳博“减持”评级,目标价2.15港元。中金则维持“中性”评级,只微升今年EBITDA预测1%至42.1亿港元,维持2025年为48.22亿港元,目标价3.3港元。汇丰上调集团今明两年的EBITDA预测5至6%,并将目标价由2.6港元上调至3港元,维持“持有”评级。

事实上,澳博迟迟未获盈利,其中很大程度是上葡京的业务尚在发展期,收入仍然未赶上新葡京。虽然今年首季已有较大改善,代价是要大手投入资源,进行持续的推广。

2023年的市场推广及宣传开支达38.25亿港元,较2022年大升7.3倍,拉低了去年整体业绩表现。预计澳博为推动上葡京的旅客量,推广费用会持续加码,至于能否同时大幅提升上葡京的收益,相信还需要一段时间。

赌枱大减三成

另外,澳博的一大问题是集团整体赌枱数量被澳门政府大幅削减。2022年博彩牌照竞投中,澳门政府根据标书得分来分配赌枱数量,美高梅中国(2208.HK)获批750张,较之前上升近36%,金沙(1928.HK)与银河娱乐(0027.HK)所获分配数量跟过去相若,永利(1128.HK)减少10.7%至570张,新濠(0200.HK)旗下的新濠博亚(MLCO.US)减少17.8%至750张,澳博成为大输家,赌枱数量大减29.2%至1,250张。

赌枱数量大减,暂时或许未有太大影响,但随着赌客量慢慢上升,澳博能再提升收入的空间会受到赌枱量的制肘,直接影响收入。此亦所以投资市场对澳博未来发展有一定戒心,毕竟集团业务纵使做得好,也受到赌枱数量的限制而难扩大收益。

瑞信指出,今天澳门的博彩生态出现大变化,由以往贵宾厅主导,转而向中场及休闲玩家为主,赌枱数量至关重要,政府的赌枱安排,对澳博控股和新濠国际未来发展有负面影响。

卫星赌场关门

另外,新的博彩法例修改了规则,赌厅的运营模式改变,过去中介人向博企承包赌厅,双方再而分成的时代一去不返。新法例下赌厅不再外包,中介人只能收取佣金却不能摊分盈利,令原先赌厅中介人的积极性大大减低;加上现时内地禁止北上拉客,贵宾厅的营运变得艰难,而卫星赌场很依赖VIP客户,业务自然受到影响,收入亦难复旧观。

卫星赌场眼见盈利大不如前,甚至有亏损风险,许多经营者意兴阑珊。澳门2022年修订博彩法及新赌牌落实后,期间已有7间卫星赌场结业。现时尚有11间继续营运,银河娱乐及新濠博亚各占1间,余下9间属于澳博。由于澳博是云云博企中,拥有最多卫星赌场,自然受影响最大。2019年高峰时澳博有16家卫星赌场,现只余下9家,可想而知在此次新赌牌竞投中,受到了一定重创。

今年首四个月,澳门博彩收入达758.7亿澳门元,按年升54%,预计全年的赌收可逾两千亿澳门元。在大环境不断改善下,博企的收益将陆续增加,澳博也可受惠;然而在赌枱及卫星赌场数量减少,上葡京的业务提升未能一蹴而就,预期澳博今年的股价只能较去年略佳,整体上升空间受到局限。正如投行给予的目标价每股介乎3至3.3港元,较上周五收市的3.1元差距不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Qiyunshan makes jujube oil

齐云山食品冲刺港股 能否挑动投资者的“味蕾”?

总部位于江西的齐云山食品,在南酸枣市场的份额达32%,是最新一家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零食制造商 重点: 齐云山食品成为过去三个月内第二家申请港股上市的果类零食制造商 营收增长37%、利润同比翻倍之际,公司称现有产能已达上限,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业务扩张 谭英 果类零食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数量不多但持续增加的制造商,期待自家的股票也能赢得投资者青睐。 继溜溜果园今年4月一马当先后,江西齐云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周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齐云山食品营收规模仅为溜溜果园的三分之一,其IPO募资额可能相对保守,但亮眼的业绩增长仍对投资者具备吸引力。 两家企业皆有意效仿卫龙美味(9985.HK)的成功路径,这家以辣条闻名的零食生产商自2022年上市后股价表现亮眼,迄今累计上涨35%,当前市盈率为29倍,市值高达350亿港元(约合45亿美元)。参照卫龙的估值水平,齐云山食品的估值约为15.4亿元。 尽管规模较小且深耕酸枣这一细分零食领域,但在中国消费者日益追求健康零食替代品的趋势下,齐云山食品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申请文件显示,齐云山食品去年营收同比跃升37%至3.39亿元(约4,730万美元),净利润5,310万元,较2023年的2,370万元翻倍有余。去年毛利率达48.4%,亦表现亮丽。公司将业绩强劲增长归因于新增重要客户,以及线下经销商从2023年的162家增至去年的199家。 销售网络虽主要覆盖华东及华南地区,齐云山食品占据中国南酸枣零食市场32.4%的份额,该细分领域去年规模为18.8亿元。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数据显示,这家公司以0.6%的市占率,位列中国果类零食制造商第九位,该领域去年总产值达995亿元。 2019年至2024年,中国枣类零食板块年均增速达13.7%,远超果类零食整体市场8.5%的年均增速。去年中国零食行业规模达1.34万亿元,前两者均显著高于整体行业的4.4%年均增长率,凸显健康消费理念下,果类零食日益受到追捧。 当然,国外也有多种枣类,但将其作为果类零食用的习惯颇具中国特色。齐云山食品聚焦的崇义南酸枣,其鲜果口感酸甜,尺寸近似小李子。 海外研究机构如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将枣类誉为“超级食物”,原因是其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枣类药材常用于治疗焦虑及失眠。 筹资扩产能 齐云山食品从个体农户采购原料,而非自建果园。近三年,当地农户平均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4元水平。公司的销售渠道仍以线下为主,但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设有旗舰店。 公司拟将部分上市募资用于搭建电商及线上推广,同时扩大产能,以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去年11至12月,齐云山食品位于江西崇义的唯一生产基地已满负荷。为应对需求增长,公司计划将年产能提升45.5%至16,000吨(约为去年8,348吨产量的一倍)。鉴于枣类的采收期集中在8至12月,且原料需预存后加工,配套冷库扩容也在规划中。 在申请文件中,齐云山食品表示:“若产品需求持续攀升,现有产能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制约公司发展潜力”。 这家企业的历史久远,1979年前身工厂成立,1990年获批使用当地名山“齐云山”注册商标。实际控制人为刘志高、刘继延兄弟两人,以及朱方永。 公司改制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90年代末,由51名职工购得资产,与一家香港公司组建合资公司。2022年,香港公司将股权转让给由11名自然人(含6名核心管理层股东)持有的有限合伙企业。为筹备上市,齐云山今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结束数年低迷,香港新股市场重拾活力,齐云山食品与溜溜果园加入赴港上市企业行列。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上市募资额达135亿美元,同比激增7倍,使香港成为同期全球规模最大IPO市场。 这一趋势既源于中企因地缘政治因素放弃纽约,转道香港上市,也因中国证监会调控沪深A股上市步伐,重点优先支持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淘宝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时零售平台“淘宝闪购”周三宣布,启动总额达500亿元(69.76亿美元)的补贴计划,为期12个月,将直接补贴消费者与商家,借此加速推动大消费平台建设与服务升级。 在商家端,淘宝闪购推出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与免佣减佣等措施,保障利润空间、促进订单成长;在消费者端,则透过大额红包、免单卡与官方补贴一口价商品等方式,强化购物吸引力。 淘宝闪购自5月上线以来成长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订单已突破6,000万单,并带动全国店家订单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区餐饮商家营业额较前一季翻倍成长,零售与花类商家亦明显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中国整体即时零售市场日订单亦从1亿单增长至1.6亿单,显示竞争正持续升温。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报109.4元,美股则跌2.86%,报110.71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首开即崩盘 拨康视云午收劲跌30%

眼科医药公司拨康视云有限公司(2592.HK)周四在港首日挂牌,开市股价即跌6%报9.5元,之后股价持续下跌,中午收市报7.04元,跌30%。 公司发售6,058.2万股,每股定价10.1元,录得超额认购78倍,国际配售并不足额,集资净额5.22亿元。 拨康视云2022及2023年均未有收入,至2024年则录得收入1,000万美元,去年亏损9,913万美元,按年收窄2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BM notches up another mega deal

和铂医药获6.7亿美元BD大单 转型之路能否久长?

随着今年医药股的回暖,和铂医药上半年的股价上涨了350%,而同期恒生创新药指数仅仅上涨58%,股价涨幅远超行业水平 重点: 和铂医药在创新药业界有“BD之王”的称号,已经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 由于和铂医药没有商业化产品提供稳定收入来源,业绩容易出现波动    莫莉 从全链条重资产模式到以BD(Business Development)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轻资产商业模式,和铂医药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创新药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上周一,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与大塚制药株式会社(4578.T)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以最高6.7亿美元(48亿元)的交易总金额将其自主研发的BCMA×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HBM7020在大中华区之外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出售给大塚制药。 根据协议条款,和铂医药在此次BD交易中将获得总计4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达成特定研发和商业里程碑后,和铂医药还有权获得高达6.2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交易对象HBM7020是一款针对BCMA(B细胞成熟抗原)与CD3(T细胞表面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可以有效激活T细胞并杀伤目标恶性B细胞。2023年8月,HBM7020获批在中国开展针对癌症的I期临床试验。全球首个被批准上市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强生Teclistamab,被获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和铂医药在创新药业界有“BD之王”的称号,根据行业媒体医药魔方的统计,和铂医药已经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仅仅是今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就通过license-out、NewCo等方式完成了6笔交易。 除了与大塚制药的合作之外,和铂医药在3月21日与跨国医药巨头阿斯利康(AZN.US)签署​​总金额45.75亿美元​​的全球合作协议,阿斯利康将与和铂医药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多特异性抗体,并获得两个临床前项目的授权许可选择权,及未来提名开发更多靶点的权利,为此阿斯利康向和铂医药支付​​1.75亿美元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额外新增项目的选择权行使费,以及最高达44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外加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这是和铂医药与老朋友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合作了,早在2022年,和铂医药以3.5亿美元曾授权给阿斯利康一款CLDN18.2xCD3双抗。2024年,和铂医药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的一项临床前单抗项目以超6亿美元授权给阿斯利康。这一次的携手合作,双方的关系更加深入,阿斯利康不仅以真金白银引进了项目,更是以1.05亿美元认购了和铂医药9.15%的新发行股份,双方还将在北京共建一个创新中心。 跨国企业的认可,也让资本市场对和铂医药尤为偏爱。与大塚制药的合作消息公布当日,和铂医药的股价大涨了12.32%。随着今年医药股的回暖,和铂医药上半年的股价上涨了350%,而同期恒生创新药指数仅仅上涨58%,股价涨幅远超行业水平。 去年业绩规模收缩 和铂医药的股价暴涨,与其股价曾长期处于低位有关。在生物医药低谷期,和铂医药一度砍管线、卖工厂,以求实现“断腕重生”。2022年下半年,由于和铂医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难以融资获得现金支持,公司只能将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子公司,亦结束了一款重要产品的III期临床试验,还将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转让给了药明生物( 2269.HK )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6,193万元亏损。​​ 和铂医药也在2022 年底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将利用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提供CRO业务,另一个子品牌和铂医疗则将持续推进内部管线的全球临床开发进程。这种双轮驱动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让和铂医药可以将资源集中于管线的开发。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劲松曾多次在媒体访问中,将和铂医药与通过技术平台驱动和BD合作实现商业化的再生元(REGN.US)进行类比:“我们希望通过与阿斯利康可能长达十年的深度合作,将我们的整个运营体系搭建在一个稳固且强大的平台之上,实现商业回报的稳步增长,进而加速转变成像再生元这样的世界级卓越企业。” 2024年,和铂医药尽管实现了连续两年盈利,但是期内的营业收入同比减少了57%至3,810万美元,净利润为278万美元,更是同比锐减88%。由于和铂医药没有商业化产品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单纯依靠BD模式,业绩容易出现波动。和铂医药当前的市盈率已经高达325倍,甚至远超过再生元的市盈率13倍。尽管和铂医药与医药巨头的绑定让其业绩短期内的预期向好,但是长期发展仍取决于技术平台的创新力与对外授权项目的研发进展,投资者需注意其商业化缺位的潜在风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