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H.US HPH.US
Fanhua, Puyi get major new investment

这家保险经纪公司已达成协议,它与刚收购的财富管理公司普益财富,最高将获得10亿美元的新投资

重点

  •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华德集团已同意,向泛华控股集团和普益财富各投资最多5亿美元
  • 泛华为加速增长而策划的一系列交易中的最新一笔

    

梁武仁

保险经纪公司泛华控股集团(FANH.US)正努力提振疲软的增长,此时的它越来越像一台低调的交易机器。

公司上周宣布它与前不久收购的财富管理公司普益财富(PUYI.US)获得巨额新投资,为其最近的一系列交易再添重大新成就,这些交易可能会成为推动它增长的关键驱动力。现在,投资者将拭目以待,想看看它是否真的能像控制自己的财务一样,轻松实现这种增长。

上周五,泛华和普益财富表示,一个以新加坡私募股权公司华德集团为首的财团,将向两家公司各投资最多5亿美元。这笔新资金对泛华和普益财富来说都是一笔巨款,超过了两家公司各自不到4亿美元的最新市值。

这个金额也是泛华截至去年9月底现金持有量的一倍多,是普益财富的三倍多。上月,普益财富及部分股东还签署了一项协议,通过向一家名为New Dragon投资的实体出售新股和老股,筹集资金1,300万美元。

泛华和普益财富都没有提供有关此次新融资的更多细节,因此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股东权益因向华德集团增发新股而遭何种程度的稀释,这么大规模的新交易,几乎肯定会涉及增发新股。各方也都在猜测,这两家公司将如何使用这笔新资金。泛华和普益财富表示将会“很快”敲定投资协议的细节。

两家公司的股价都没有对这一消息做出太大反应,表明投资者可能还在等待更多细节,然后再做判断。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华德集团,据其官网显示,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精品投资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投资目标是中国和东南亚的公司。

华德集团的掌舵人是白振华,他曾在新加坡从政十多年,直到21世纪初期。但华德集团宣称,他在房地产、出版业和金融领域也拥有50多年的经验。作为一名商人,他最著名的成就似是创立房地产开发公司龙置地集团,该公司后来在新加坡上市。可以反映这一背景的是,华德集团的投资组合重点关注房地产行业。但从投资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发公司、移动医疗平台和无人便利店运营商来看,该公司似乎也对科技驱动型公司感兴趣。

华德集团越来越关注科技公司可能是泛华和普益财富吸引它的原因。泛华正在寻求从老派保险公司,转型为技术驱动型保险平台运营商,提供包括IT系统和数字解决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以技术为重

因此,泛华可能会利用华德集团的新资金,收购有助于加速数字化进程的技术。华德集团对普益财富可能也有类似的计划,在它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之外,增加更多基于技术的服务。鉴于华德集团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两家公司通过收购而进军东南亚市场似是可行。当中国公司准备出海时,东南亚往往是它们寻求增长的第一个海外市场。

这种情况看起来可能性更大,因为华德集团如果投资,它很可能会成为泛华和普益的大股东,这意味着它将参与这两家公司的管理。

在这一公告前,泛华的最新交易是它与普益财富的联姻。此事发生在两个月前,当时包括CEO胡义南在内的一批泛华股东进行了一次换股,他们获得了普益约77%的股份,而普益则获得了泛华50.1%的股份。泛华股东为收购普益的多数股权支付了高额溢价,或许是普益财富早有更多打算,在两个月后就出现华德集团的投资。

从泛华的角度看,去年12月那笔交易划算的地方是,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获得普益财富的多数股权。同时,泛华股东仍然通过对普益财富的多数股权控制着泛华。在泛华与普益财富联姻之前,前者已经在去年一季度进行了三笔收购,全部都是通过股权交换的方式进行。

泛华的收购努力不难理解,因为它正在寻找办法,在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提高利润。公司去年前九个月的营收同比增幅只有1.6%,但因去年9月车车科技(CCG.US)首次公开募股后,泛华所持该股的价值增加,使它的净利润激增。

对普益财富来说,改善财务状况的压力更大,去年下半年,它的收入同比下降了近三分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越来越不愿购买保险等非必需品,两家公司都在应对这种经济疲软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疲弱,也让散户投资者对购买普益财富的理财产品犹豫不决。

泛华目前的往绩市盈率只有6倍。但它的远期市盈率高达20倍,反映投资者预计随着经济放缓,它的盈利将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处于亏损状态的普益财富市销率高达24倍,考虑到最近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黯淡前景,这个数字似乎有些过高。

所有这一切都可能让投资者好奇,华德集团的宏伟投资计划中,到底有什么可以提高泛华和普益财富的盈利,并验证它们的高估值。华德集团能否成为那个白衣骑士,拯救这些公司黯淡的前景?我们需要等到其新投资计划的更多细节,才能知道更多信息。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Senasic IPO

胎压有数盈利未明 琻捷电子要测试市场温度

凭借传感SoC的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琻捷电子正以高增长之姿敲响港交所大门 重点: 过去三年,公司收入由1亿元增至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3% 胎压监测SoC占公司收入约60%    李世达 在汽车世界里,最不被人注意的零部件,往往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胎压检测装置、电池温度监测,往往能在危急时刻避免严重意外的发生。这些关乎安全的资讯,全仰赖隐身于轮胎或电池之中的传感晶片。 汽车传感晶片制造商琻捷电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SENASIC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准备在香港资本市场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琻捷是一家专注于传感SoC(System on Chip)的半导体企业。SoC是一种将处理器、记忆体、通信模组及感测电路等多种功能整合到单一晶片上的设计。它的优点是体积小、功耗低、性能高,常用于手机、汽车电子与物联网设备中。 琻捷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尤其是胎压监测系统(TPMS)与电池管理系统(BMS)。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琻捷在2024年已是全球第三大、全中国第一大的无线汽车传感SoC供应商,市场份额达7.3%。 可想而知,这家公司的崛起,仰赖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几个趋势。 首先是新能源车的快速渗透。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电池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中国在2020年推出强制性标准,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前能及时预警;而2026年即将生效的新规更进一步要求,在热失控后至少两小时内不得燃烧或爆炸。琻捷正是全球首批量产电池保护SoC(BPS SoC)的公司之一,抢先卡位这一政策红利。 时势造英雄 另一大趋势是汽车智能化与无线化。传统上,车内大量数据依靠线束连接,既增加成本也影响可靠性。无线电池管理系统(wBMS)的出现,有望彻底改变格局。根据行业预测,wBMS市场在2026年至2030年的年均增长率或高达270%以上。琻捷已提前推出符合新标准的产品,并开始在2025年录得wBMS相关收入,未来有望在这片蓝海市场夺得先机。 同时,中国汽车行业的“内卷”氛围也为琻捷提供了机遇。当车企陷入价格战压力时,对于性价比更高、供应安全性更强的本土半导体供应商需求反而提升。琻捷作为唯一能大规模供应TPMS SoC的中国企业,成功打入前十大整车厂的供应链,具备了不可忽视的替代效应。 这些趋势反映在公司的业绩上,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2022年,琻捷的收入为1亿元,至去年已攀升至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3%。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进一步增至1.7亿元,同比增长27.1%。毛利率亦逐步改善,由15.4%升至27.1%。 拆解收入结构可以发现,胎压监测SoC仍是最大支柱。2024年,这类产品收入占比达60%,2025年上半年维持在58%左右。BMS SoC收入贡献相对波动,但随着新能源车标准收紧,未来潜力巨大。USI SoC则在底盘、空调、制动压力等传感场景中广泛应用,长期维持约25%的收入占比。 成本压力抑制利润 然而,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短期内仍可能持续。申请文件显示,2022年,公司净亏损已达2.1亿元,至去年则维持在3.5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录得约1.4亿元的亏损。 管理层解释,亏损一方面源自业务规模尚未放大到能摊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来自每年约3至4亿元研发经费,车企的成本压力也压缩了利润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剔除金融工具估值波动、股份支付以及商誉减值等非经常性因素,公司的经营亏损其实已有收窄迹象。2022年的经调整亏损约为8,360万元,到2025年上半年则减至约1,570万元。这意味着,随着收入持续扩张和毛利率改善,琻捷的盈利拐点或许并非遥不可及。…
Bain sells Chindata, which operates infrastructure

简讯:贝恩资本40亿美元出售中国数据中心业务予本地买家

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周三宣布,已同意以40亿美元将其中国数据中心业务出售予深圳东阳光实业(600673.SH)为首的财团,这笔交易是中国历来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出售案。 此次出售的资产原名为秦淮数据,是WinTrix DC集团的中国业务,标志着贝恩资本全面退出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该公告发布前,今年8月下旬曾有媒体报道数家企业竞购WinTrix中国资产,交易估值或达42亿美元。 贝恩资本2019年整合亚洲两项数据中心资产组建WinTrix,2020年推动秦淮数据在美国上市,后于2023年以31.6亿美元估值完成私有化。 伴随人工智能崛起推高算力需求,数据中心近两年已成为热门投资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政策要求国内通信基础设施由本土企业和投资者持有,贝恩资本可能因此面临出售WinTrix中国资产的压力。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特朗普拟限制中国药品与疗法 引发制药巨头反弹

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签署行政命令,限制来自中国的药品和实验性疗法,措施若落实,恐冲击美国制药产业与病患用药来源。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草案要求,美国制药公司收购中国新药须经外资审查委员会(CFIUS)强制审查,并提高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中国临床数据的审核门槛与监管费用;同时推动本土生产抗生素与止痛药,并给予税收优惠与政府采购优先,以降低对中国依赖。 此举在华府引发正反双方的激烈游说。支持该项草案的保守派投资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创投家乔·朗斯代尔(Joe Lonsdale)等,主张中国生技业快速崛起已对美国形成“生存威胁”,必须果断反制。他们在美国初创生技公司持有庞大投资,却因中国竞争而难以退出。相对地,辉瑞(PFE.US)、阿斯利康(AZN.US)、默克(MRK.US)等跨国药企,近年大量收购中国低价实验药物,视其为研发管线的重要来源,因而对新政感到不安。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型药企收购案中有38%涉及中国药物,十年前几乎为零。同时,中国今年上半年发起的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越美国,而美国生技IPO市场则陷入低迷。业内人士称:“美国目前仍领先,但我们正在失去优势,必须立刻行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POP return

韩流回潮:你是否依然爱我?

韩流巨星在澳门的演唱会依旧轰动,线上音乐平台开始对若有似无的“限韩令”进行试探。但问题是,归来的韩流还有一样的威力吗?    李世达 严格来说,所谓的“限韩令”从未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现过。中国政府既没有公开颁布过相关禁令,也没有明确宣布过解除。然而,在过去九年,韩剧下架、韩星镜头被删、偶像巡演停摆,韩流在中国市场骤然降温,从“暖流”变成“寒流”。但来到2025年,春江水暖鸭先知,业界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隐形的禁令已出现松动迹象。 韩国海关统计显示,2025年1至2月,韩国对华音像产品出口额达925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而截至2月为止的六个月,累计出口额更突破3,152万美元,同比增长逾两倍。这组数字清楚表明,中国市场对韩流内容的需求依然存在,一旦政策稍有松动,消费力便会迅速释放。 线下活动的回归同样值得关注。近年来,韩星在中国举办粉丝见面会的数量明显增多,从新生代偶像到资深团体成员,逐步恢复与内地粉丝的近距离互动。虽然规模尚难与2010年代盛况相比,但其频率与覆盖城市的增长,已经反映出文化交流正在重启。 更具象征性的场景出现在澳门。近来多场韩流巨星演唱会在当地举行,不仅座无虚席,还吸引大批内地观众跨境观演。澳门因此成为“限韩令”解冻的窗口,也显示出中国内地民众对韩流的热情并未消退,只是暂时被压抑。 在这股回潮的风口上,线上音乐平台最为敏感。腾讯音乐(TME.US)便是典型代表。今年5月,该公司斥资12.9亿元,入股韩国 SM娱乐(041510.KQ),成为其第二大股东。SM曾打造SuperJunior、EXO、aespa等多代偶像,如今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结成资本联姻,市场相信更多韩流资源将被系统性引入中国市场。 随后,腾讯音乐又宣布与 The Black Label、H MUSIC 等韩国公司展开合作,将更多K-pop专辑、MV与独家物料导入平台。更重要的是,腾讯音乐将韩国风靡多年的“Bubble”私密互动社群 引入中国。粉丝只需花28元便能“加入”偶像小圈子,接收专属讯息,甚至享有优先购票权。这种“情绪经济”模式,正在显著提高平台的用户黏性与付费率。 数据已经反映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音乐营收达84.4亿元(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 17.9%;净利润更大涨三成以上。付费用户数突破 1.24亿,其中超级会员达1,500万。业内普遍认为,K-pop内容拓展与演唱会业务是推动这份成绩单的关键。相比之下,主要依靠独立音乐人和社群经济的网易云音乐,虽然在盈利上有所突破,但收入却出现下滑,凸显出韩流对平台黏性的独特价值。 你还爱我吗? 然而,“韩流回潮”并不必然意味着韩流将全面复苏。首先,中国本土娱乐市场已发生结构性变化。近年来,国产电影与偶像文化的号召力明显增强,例如《哪咤2》的票房神话,展现了本土文化同样能引发全民共鸣。韩流再入中国市场,更多可能是作为“圈层文化”的补充,而非垄断性主流。 其次,九年的“限韩令”已经重塑了新一代年轻观众的文化偏好。虽然政策层面逐步松动,但部分消费者更愿意支持本土偶像与文化产品。这种心理隔阂,可能成为韩流全面复苏的无形阻力。 平台过度依赖外部IP也隐含风险。如果未来政策再次收紧,或粉丝热情下降,平台可能面临内容依赖的隐忧。对腾讯音乐而言,韩流既是商业赌注,也是一场必须小心驾驭的情绪经济试验。在商言商,引入韩流加码情绪经济仍然值得一搏。只是当韩流的灯光再度于中国舞台上亮起,尖叫声中夹杂的或许是更复杂的情绪。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