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用户增长迅猛,但由于成本上升,营收扩张速度远低预期,利润大幅下滑。

重点:

1) 新氧作为中国医美领域领先的信息和服务电商平台,正逐渐受到关注。

2) 由于行业的分散状态,实质性的整合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公司将面临商业变现的困难。

阳歌

专营医学美容的新氧科技有限公司(So-Young International Inc.,纳斯达克:SY)刚刚公布了最新的季度业绩,讲真,它们看起来不太美。

这是过去一年医学美容领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像这种非必要的手术,是人们最先推迟做的事情之一。更何况在去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许多进行此类手术的诊所都处于关闭状态。

然而,尽管新氧是去年为数不多仍然持续盈利的同类公司之一,投资者仍然不太能接受它的最新业绩。报告出炉后,它的股价下挫近17%,使得公司险些失去“独角兽”的地位,市值仅略高于10亿美元的门槛。

除了最重要的两项指标——位列损益表第一项的营收和最后一项的利润——新氧几乎在所有其他类目都取得了诱人的增长。

更主要的一个问题似乎是,虽然有很多中国人对医美感兴趣,但对向新氧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支付中介服务费,由它在患者和诊所之间充当中介,就不太情愿了。坦率地说,这并不太令人意外,众所周知,在中国,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尽量砍掉这样的中间人,对个人来说可以省钱,对企业来说可以提高利润。

但是至少对新氧来说,一个潜在的利好因素是,中国的医美行业目前相当混乱和分散。这就意味着,确实需要像新氧这样把关人的角色,可以将真正的服务和骗子甄别开来。这个行业也非常需要整合,这意味着如果出现一些重要的国内企业,可以与之合作,甚至是收购,那么新氧将获得丰厚的利润。

其中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纽约上市的医美国际控股集团(Aesthetic Medical International,纳斯达克:AIH)上个月发布的一份行业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医美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约为3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的年增长率将超过20%。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个市场参与者众多,其中许多是小规模的,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和不合规的操作,”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公司写道。医美国际借发布这份报告指出,它已经做好了成为一个整合者的准备,也许有一天会成为国内这个行业的一个主要参与者。

也许这一天不太遥远了。但至少现在新氧的投资者还需要耐心等待。该公司于2019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格为13.8美元。自那以后,它的股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首发后上涨了近50%,但后来又遭遇了几次低谷,最低时达到低于发行价35%之多。在周一的大跌之后,其股价现在比上市价格低了约27%。

雷声大,雨点小

投资者原本可能是希望新氧第四季度财报能呈现出一些强劲的增长,因为中国控制住了新冠疫情,人们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根据这份报告,他们在移动月均用户(MAU)方面实现了这样的增长,该数字同比飙升142.3%至890万。平台上的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也实现了40.5%的快速增长,达到4746家。

但该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却让人有点失望。营收小幅增长18.6%,至4.246亿元(6500万美元),而利润却大幅下滑近一半,至3770万元。利润侵蚀的罪魁祸首是运营费用,该季度运营费用增长了近50%——远高于公司营收的增长。

也许最令人失望的是该公司披露,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第四季度通过其平台进行的交易额实际上同比下降了10%,至9.69亿元。这与2019年第四季度此类交易增长67%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安慰投资者,该公司预测当季收入将增长75%至80%,达到3.2亿元至3.3亿元之间。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三个月中,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两个月处于封锁状态,这意味着当时大部分商业都关门了,没有人出去做整容手术。

从估值来看,由于去年利润暴跌,新氧股票目前的市盈率(PE)高达近200倍。如果按照新冠疫情流行之前2019年较为合理的利润计算,这一数字就变成了更具吸引力的15倍。相比之下,新氧的国际同行Inmode(纽交所:INMD)去年在疫情情况下仍能实现强劲的利润增长,现在的市盈率为41倍。正如我们之前指出的,由于全球形势异常,这类公司中的大多数去年都亏损了。

说了这么多,结论就是,新氧医美是一家在等待时机开花结果的公司。由于疫情、中国整容行业的碎片化状态、消费者不愿意为优质信息付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行业现在还处于冬天。随着中国医美行业的成熟,它的春天最终应该会到来。更大的问题是,新氧能否坚持到那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AI机器人开发商云迹科技公开招股 集资6.6亿

机器人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开招股,全球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95.6港元,预计集资约6.6亿港元,下周四挂牌上市。 云迹科技主要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辅以AI数字化系统的服务,主要专注于开发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其产品可应用于多类场景,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酒店,去年收入为2亿元,按年升47%,占比达83%。去年公司收入2.4亿元,按年升68.6%,净亏损1.8亿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过去已完成八轮融资,引入联想基金、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投资者。申请文件显示,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联想基金、阿里、腾讯及携程预料会于云迹上市后分别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称,集资所得净额约5.9亿港元,其中约6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约30%用于提高中国境内外商业化能力,拓展与医疗机构、工厂及商业楼宇场景的潜在客户,余下10%为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