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1.HK

通过将重心转向留学和非学科类辅导,这家领先的教育服务提供商在最新财报季恢复盈利

重点:

  • 新东方教育最新财报季恢复盈利,收入下滑势头持续改善
  • 中国禁止K-12核心课程辅导后,该公司的最新业务组合包括非学科类培训和留学服务

阳歌

虽然早先凭借直播电商的创新性尝试引发关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EDU.US; 9901.HK)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该公司的未来仍然完全寄托于核心的教育领域。该公司在截至8月的最新季恢复盈利,让投资者兴奋不已,许多新服务都录得稳健增长,显示出在一年的动荡之后,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

“公司已经进入翻开新篇章的阶段,将以更大的灵活性和强劲现金流探索新机会。我们对所有剩余关键业务的可持续盈利能力,以及新举措的增长和前景充满信心,”首席财务官杨志辉在公司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说。他还表示,该公司预计将在截至明年5月的整个财年实现盈利。

投资者对其最新财报表示赞赏,周三在纽约股市,新东方的股价上涨28%。周四早盘,该公司在香港的股票也上涨了23%。新东方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新东方在线(1797.HK)负责其最新的电子商务行动,周四早盘也上涨了15%。

新东方是为数不多在2022年出现股价上涨的在美上市中概股之一,今年迄今上涨了约45%。但在此之前,该公司去年股价一蹶不振,中国民营教育领域的其他公司也大多如此。即使在今年的上涨之后,新东方的股价仍然仅为2021年2月峰值水平的六分之一左右。

过去一年对于中国曾经充满活力的民营教辅公司来说相当残酷。大约一年前,为了缓解学生压力,中国正式禁止了此类服务,导致新东方及其同行的收入急剧下降。

在新的限制措施生效一年多之后,随着情况改善,我们可以期待新东方这样的公司收入下滑将收窄。该公司称,预计截至11月的当前财季收入为6.01亿至6.19亿美元(43.3亿至44.6亿元),同比下降约7%。与刚刚报告的截止8月的季度,以及之前的季度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善,那两个季度分别下降了43%和57%。

那么,这是否标志着该公司开启了新纪元?投资者似乎是这么认为的,至少从当前的估值来看是这样。新东方的远期市盈率高达70倍,不过随着利润的改善,这个数字很快会迅速回落。从市销率来看,目前的表现较为平庸,为1.1倍。但如今,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高于1的指标都算不错,而且这个数字仍然超过了竞争对手好未来(TAL.US)和高途(GOTU.US),它们的市销率分别为0.7倍和0.4倍。

新的业务组合

了解了这些大背景信息后,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更深入地探讨新东方的最新业绩,首先来看看它在教培行业大清洗后的新业务组合情况。

该公司收入中最大的一块仍然来自针对K-12学生的传统业务和新业务,占到40%左右,包括考试准备课程、非学科类辅导和游学。

另外两大贡献来自网络,其最大的贡献似乎是我们之前写过的电商计划,主要是教师通过直播向消费者兜售农产品;为考虑留学的学生提供的相关服务,包括留学考试备考和海外留学咨询。这两个领域对总营收的贡献都在20%到30%之间。

就整体而言,该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收入为7.45亿美元,我们之前已经指出了,这一数字同比下降了43%。收入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去年才推出的新业务,以非学科类辅导为首,目前在60多个城市有29.7万名学员。

在过去一年的转型过程中,该公司提到了一些非教育类的举措,涵盖从电子商务到微芯片等多个领域。但除了提到名为“东方甄选”的电子商务计划外,该公司没有提供任何其他举措的最新消息,这表明它们可能尚未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收入贡献。

该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运营成本下降48%至6.67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针对K-12课外辅导禁令而导致的大规模关校、裁员所致。新东方表示,它目前在国内只有706所学校和学习中心,不到一年前1,556所的一半。

在现金流方面,它看起来也相当健康,从上一季度的2,930万美元和再上一個季度的负数,上升到最近一个季度的1.85亿美元。结果,该公司持有的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从三个月前的42亿美元,小幅上升至8月底的43亿美元。

在前两个季度陷入亏损后,新东方也恢复了盈利。它公布的净利润为6,600万美元,同比增长9%,但其非GAAP利润(包括基于股票的薪酬等项目)下降25%,至8,400万美元。

花旗集团、瑞银和美银证券的分析师在该公司最新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进行了提问,表明投资界尚未放弃新东方。归根结底,由于中国文化对自我提升的高度重视,教育在中国永远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新东方及其同行要做到的就是找到办法,提供满足这一点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避开中国监管机构的不可预测之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雾芯出海虽见成效 市场监管隐忧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逾七成营收,远高于深具挑战的中国本土市场 重点: 透过在亚洲与欧洲的并购活动,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带动股价上扬 由于营收增幅大于生产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谭英 王颖(Kate)可说是全球电子烟产业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职于滴滴全球、Uber中国及贝恩公司,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因同事父亲癌症过世,她意识到电子烟能帮助吸烟者摆脱传统纸烟的潜力,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雾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电子烟热潮高峰时,雾芯科技于纽约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亿美元。 雾芯科技的业务也在同一年见顶,录得85亿元(12 亿美元)收入及20亿元净利。不过,中国当时已开始加强监管电子烟,推出新税项与多项限制,使雾芯科技营收在2023年跌至仅12亿元的低点。正是在这段期间,王颖开始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尽管海外也有监管收紧,但相较于中国的国营烟草垄断市场,海外缺少强力竞争者,环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实也逐季证明王颖的判断正确。最新例证来自雾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当季收入11.3亿元(1.59 亿美元)仍远低于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个百分点至31.2%,净利润则上升22%至2.068亿元。 王颖表示:“这份成绩证明我们全球化策略的可扩展性,以及保障我们在电子雾化领域领先地位的卓越技术创新。”她补充,目前公司超过七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雾芯科技本季度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购的一家欧洲电子烟公司,并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此外,首席财务官陆超表示,亚洲市场同样录得“强劲的有机增长”。 更令投资者振奋的是,雾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国存托凭证(ADS)派发0.1美元的现金股息。连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购的3亿美元股份,陆超表示,雾芯科技透过回购与派息已合共向股东返还逾5亿美元。 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雾芯科技股价大涨,消息公布后股价劲升10.3%至 2.57美元,成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过,公司目前 32亿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约31.5倍,仍属相当高。 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对雾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态度,尽管公司在几乎所有主要市场都面临严格监管。在五名分析师中,有四人给予“买入”评级,仅一人建议“持有”。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表现同样突出。生产雾化弹、一次性电子烟及电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来市值已蒸发76%,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以代工为主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现时股价仅为上市时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达约60倍,估值甚至比雾芯科技更高。 中国市场依赖度下降 雾芯科技最新业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其营收重心正快速从原本的中国市场转移。一年前,亚太地区五个国家的收入仍占当季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王颖表示,海外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如今中国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 29%。 除了欧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颖将本季亮眼表现归功于公司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授权连锁零售模式,将独立大型门店整合至“统一品牌体系,提高零售执行力、提升品牌能见度,并强化用户体验”。 在其最大市场之一的印尼,雾芯科技自称是当地封闭式雾化设备的销量领头羊。公司正在推动“零加盟费”的授权连锁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根据 ECig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印尼有…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uine Biotech

对赌协议压顶之下 真实生物三闯港交所

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重点: 2024年9月,真实生物收回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5,000.5万元    莫莉 曾几何时,新冠药物研发企业是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宠儿,然而,随着疫情红利消退,行业热潮迅速降温,这些曾经依赖“明星特效药”光环的企业纷纷面临严峻的转型考验。在这股寒流中,曾凭借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崭露头角的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在此之前,真实生物曾于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两次递表,均未能在半年内通过聆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实生物的上市闯关堪称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制造核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拥有五款候选管线,核心产品是首款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以及其余四款尚处于临床前期的管线。随着新冠疫情平息导致相关药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实生物正致力于开发阿兹夫定的联合疗法,希望将适应症拓展至肝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兹夫定在2022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治疗新冠,一直面临临床研究时间短、数据不透明、疗效不显等一系列质疑。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附条件批准要求,阿兹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确证性临床研究,以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换取正式批准,否则阿兹夫定的药品注册证将在2027年被被撤销,届时将退出市场。真实生物在申请文件中透露,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临床研究报告。 即便阿兹夫定获得正式批准,真实生物销售额的大幅滑坡趋势也难以逆转。申请文件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44亿元、2.38亿元和1653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暴跌92%,这一断崖式下滑主要源于与复星医药终止合作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大幅减少。 2022年,真实生物曾与复星医药达成商业化合作,由复星医药产业获得阿兹夫定在内地的独家商业化权利,2023年和2024年真实生物的营收绝大部分由这笔合作贡献。但是,2024年9月,真实生物与复星医药产业终止合作,收回了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公司选择聘用经销商进行销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实生物已与74家经销商订立经销协议,但是转型效果远不及预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财务状况严峻 真实生物的盈利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7.84亿元、4,004.2万元和1.65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000.5万元,较2024年底的1.38亿元大幅减少。 研发投入也因资金压力被迫收缩。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38亿元、1.51亿元和5,405.2万元,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实生物的资产总值减流动负债为负9.84亿元,显示公司面临严重的短期偿债压力。 真实生物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即将到期的对赌协议。申请文件披露,公司于2021年和2022年完成两轮融资,累计募资7.13亿元。这些融资带来了附带赎回权的对赌条款,若真实生物上市申请被驳回或是或自首次递表后47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购优先股。真实生物首次递表时间为2022年8月,至今已过去近40个月,这意味着公司仅剩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轮融资后,真实生物的投后估值曾高达35.6亿元。但是,在核心产品营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线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需要持续的大额研发投入的情况下,真实生物恐怕难以维持高估值。在若此次无法成功上市,真实生物还将面临巨大的赎回资金压力。资本市场是否会为一家营收下滑、亏损持续、现金流濒临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买单,仍是未知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