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US 9901.HK
The education giant has sealed its return to financial health with quarterly adjusted profits at a three-year high and revenues back to 92% of their level before a crackdown on the training sector.

这家曾受严重打击的教育巨头发奋图强,最近一个财政季度的收入,已回到政策突变前的92%水平,经调整净利润更创三年新高

重点:

  • 新东方剥离K-9教培业务后浴火重生,在教育新业务推动下,收入及利润水平均带给市场惊喜
  • 其股价创两年多新高,更获大行调高目标价

 

欧美美

这家教育培训龙头曾经遭遇毁灭性的政策打击,但创始人不甘认输,通过业务大转型协助公司浴火重生,最近公布上一个财季的收入金额,已恢复到巨变前的92%,经调整利润水平更创三年新高。

根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EDU.US; 9901.HK)上周三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止的2023/24财年首季度业绩,期内营业收入为11亿美元(80亿元),同比增加47.7%,净利润飙升152%至1.65亿美元;按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更能反映主营业务经营情况的经调整净利润,则大涨126%至1.89亿美元。

消息公布当日,新东方在纽约上市的股份大涨5.5%至64.59美元,翌日再升1.3%至65.46美元,创2021年7月以来的两年多新高,反映投资者也对该公司投以信心一票。

回顾中国官方于2021年7月提出,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简称“双减”的教育政策,对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尤如投下一颗“深水炸弹”;同年11月15日,新东方壮士断臂,表明在2021年底前,全国所有学习中心不再向幼儿园至9年级(K-9)学生提供学科相关培训服务,涉及的解雇、员工补偿与退租费用以百亿元计,令公司近年遭受巨大损失。

在此之前,新东方最后一次公布的季度业绩,是截至2021年2月底的第2020/21财年第三季表现,当时的净营收为11.9亿美元,以新东方上财季的收入11亿美元比较,意味其收入水平已回到政策突变前的92%。

更值得高兴的是,新东方上财季的经调整利润1.89亿美元,也创下了三年新高,该公司上一次达到这个利润水平,已数到2020/21财年首个季度,当时其课外培训业务未受政策影响,截至2020年8月底的三个月经调整利润为1.85亿美元。

剥离了以往贡献最大的K-9学科培训业务后,新东方把焦点重新集中在未受政策影响的教培及考试相关业务,例如大学生考试和出国留学业务,同时新增非学科培训、智能学习系统及直播电商等新收入来源。

截至今年8月底,该公司旗下的学校及学习中心总数达793间,短短三个月增加了45间,与去年8月底的706间相比,更大增87间。同时,其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在近60个城市开展,上财季报名人次约为43.8万名。此外,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同样在约60个城市中采用,期内活跃付费用户约为18.1万名,比此前一个财季的9.9万名增长近一倍。

新东方今年7月时预计,这个财季的净营收总额将为9.83亿美元至10.06亿美元,同比增加约32%至35%,但最终录得高于预期的11亿美元。创始人及主席俞敏洪在业绩报告中表示,经过超过一年的试验及发展,其教育新业务开始贡献重要营收,期内收入录得103.3%增幅。

所谓教育新业务,是指个人素养、口才训练、故事表演、美术、编程、科学等课程,由于中国的中产家长们除了希望子女在传统学科表现出色外,也能在课余时间学习一技之长,新东方看准这点来提供相关课程,成为推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大行调高目标价

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已成过去,中国出入境政策放松,留学市场同步回暖,新东方出国考试准备和出国咨询业务收入,也分别大幅增长51.7%和26.6%,俞敏洪形容其表现令人鼓舞。

不过,该公司预计截至今年11月底的2023/24财年第二季度,收入将为7.85亿美元至8.04亿美元之间,虽环比下滑,但仍然同比增加23%到26%,其主要原因是教育业务具有明显季节性,大学生集中在暑期参加培训,以准备托福及雅思等考试项目,所以一般情况下,位于暑假的第一财季营收,在整个财年中最高,而第二财季出现回落属于正常现象。

新东方的优异季度业绩,也吸引了大行的垂青,纷纷调高其目标价。中金的研究报告指出,该公司收入较估计理想,主要是经营杠杆释放超出预期,虽然在暑期旺季过后,其扩张节奏可能有所放缓,但预计学校及教学中心数量在本财年仍增加15%至20%,辅以利用率稳中有升,展望全年收入仍可录得30%稳定增长。因此,该行给予新东方“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上调12%至75美元。

外资行麦格理则认为,新东方管理层把第二财季收入增长指引调低至23%至26%,主要是因为学习设备业务和旗下东方甄选(1797.HK)电商收入在去年同期的基数较高所致,但也不能排除最终收入再度超过预期的可能性,因为管理层倾向较保守的指引,但新业务增长动力依然强劲。该行也维持新东方的“跑赢大市”评级,并把其港股目标价从53港元上调至63.6港元,比现水平约有两成潜在上升空间。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英国调查宇通电动巴士可否被遥距关停

英国政府正在对数百辆中国制电动巴士能否被远距关停展开调查。凸显出英国对“中国制造”的担忧似乎正在加深。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交通部正与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合作,评估中国巴士制造商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600066.SH),是否拥有对车辆控制系统的远程访问权限,以进行软件更新和诊断。 此调查源自挪威先前的发现。挪威奥斯陆公共交通公司Ruter上月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宇通位于中国郑州的总部,可使挪威境内的宇通巴士“停驶或失效”,丹麦因此也展开审查。挪威与丹麦的测试均显示,宇通巴士具远端电池与供电管理存取权限,理论上制造商可使其停用。 丹麦最大的公共交通公司Movia则表示,此类管理权限是电动车的通病,许多西方制造商也存在此问题。 报道称,宇通已向英国供应约700辆电动巴士,分布于诺丁汉、南威尔斯及格拉斯哥,由Stagecoach与FirstBus等公司营运。该公司近期亦希望打入伦敦市场,推出双层电动巴士。 宇通回应表示,公司遵守各地法律与数据保护规范,远端数据仅用于维护与优化,并采加密储存与权限管控,不会未经授权取用资料。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RC is a securities regulator

大洋两端监管加剧 中企赴美上市路迢迢

纳斯达克的新规可能打乱多家中国中小企业赴美上市的步伐,同时,中国证监会亦加大审查力道,对境外上市申请展开更严格的审核 重点: 中国监管机构正在加大对拟赴美上市企业的审查,询问的范围与议题显著扩大 中国加强审查的举措,恰逢纳斯达克准备实施新规之际,新规将对申请上市的中资公司提出更高要求   沈如真 对许多中国企业而言,曾以华尔街上市为终点的资本市场之路,如今正迅速走向“死胡同”。 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近期已大幅减少,因它们在太平洋两岸都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美国率先出手,9月宣布多项限制性新措施,对成为主流的中小型中资上市案加强监管;如今,投行人士也抱怨,中国监管机构对新上市申请的审查时间正明显拉长。 一位中国IPO律师向咏竹坊表示:“许多中国公司想赴美上市,但中国证监会(CSRC)正在扼杀这一流程。”该机构于两年前建立了境外发行备案制度,用以审核所有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申请。 由于这波监管加强主要出现在最近几个月,其影响尚未完全反映在数据中。根据德勤(Deloitte)统计,今年前九个月,中国企业在美国交易所的IPO数量增长了54%,达到57宗。但其中多数为募资额2,000万美元以下的小型企业,使得平均集资金额反而下滑了18%。 一位IPO投行人士指出,今年迄今完成的多数中资赴美上市,其实都是此前已获批准的案件。同时,由于中国证监会(CSRC)对新申请的受理与审核速度极慢,获批的新案数量几乎停滞不前。该人士说:“我的一位客户已经等了两年,他的耐心快要耗尽了。” 交易量回升 集资仍疲弱 中国在2021年滴滴出行(DiDi Global)不顾中国监管机构的反对意见,执意赴纽约上市后,开始收紧境外上市审查。经过两年的沉寂,相关活动在2024年才重启,并延续至今年。 根据德勤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共有57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合计集资10.5亿美元。美国律司事务所K&L Gates的统计,2024年则是创纪录的一年,当年有64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 然而,这波上市潮主要由小型企业主导。根据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的资料,2024年中国企业在美IPO的平均集资额仅为5,000万美元,远低于2021年超过3亿美元的水准。 委员会在3月的报告中指出:“这波赴美上市潮主要由中小企业撑起,数十亿美元规模的超大型中国企业IPO仍然缺席”,“上市规模缩小一方面受中美关系紧张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监管加强与新规上路,使北京对境外集资有更多掌控。” 更严格的监管控制 这位IPO律师表示,中国证监会(CSRC)如今审查赴美上市申请的严格程度,已经堪比对境内上市的审核。这与过去批准大量赴美上市案时的做法显然不同。如今,监管部门对拟赴美上市企业的审查范围大幅扩大,涵盖公司治理、关联交易、股权激励计划以及股权转让历史等多个面向。 许多计划赴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常采用“可变利益实体”(VIE)结构,以规避中国对外资投资的限制。该律师指出:“但现在,证监会要求我们的许多客户拆除VIE结构。”他补充说,这类重组会将原本的协议控制关系转为直接持股,进而引发大量税务与合规问题。 此外,涉及敏感领域的企业,还需获得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批准,确保其上市不会造成任何数据或国家安全风险。 这种新的繁琐审批程序在中国证监会(CSRC)最近的公开资料中已有明显体现。 根据CSRC于11月7日公布的数据,中国信贷风险管理服务供应商承信科技,于2023年6月28日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了赴纳斯达克上市申请。但两年多过去,该公司仍持续被要求补交更多资料。 承信科技并非个别事件,根据CSRC披露,还有超过30家企业(包括荣成新能源和 中元生物科技)在审核程序中被“卡关”超过一年。这与律师们通常建议的6至9个月理论等待期相比,时间大幅延长。 更进一步的是,许多拟赴美上市的公司,如今甚至难以跨进中国监管部门的「大门」。截至今年为止,CSRC仅受理了23宗 赴美上市申请;相比之下,自4月中旬以来,已有277家申请赴港上市的中国企业正在审核中。 另一位律师表示:“香港IPO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支持,审批程序正在被快速通道化。”…

简讯:超额1,813倍 乐舒适首挂午收升32%

婴儿品牌乐舒适有限公司(2698.HK)周一在香港挂牌,开市报34.98港元,较招股定价高33.5%,之后股价升幅略回软,中午收市报34.46港元,升31.5%。 乐舒适共发售9,088.4万股,招股价介乎24.2至26.2港元,是次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近1,813倍,国际配售超额33.3倍,集资净额22.29亿港元 乐舒适主要在非洲、拉美,中亚等地销售自家制造的婴儿纸尿裤、婴儿拉拉裤及女性卫生用品。 是次集资所得,约71.4%用作扩大产能及升级生产线,11.6%用于营销及推广,4.7%用于战略收购。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Shein首间实体店巴黎开幕 线上平台却面临封禁危机

中国快时尚电商Shein位于法国巴黎BHV Marais百货公司的首间实体店,本月5日正式开幕,然而其线上平台却在法国面临封禁危机。 据财新报道,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同日宣布,政府已启动程序,暂停Shein在法国的线上运营,直至公司证明其所有内容符合当地法规,相关部门须在48小时内完成初步审查。目前Shein已主动暂停其在法国的第三方平台业务,自营业务仍在正常运营。 据法国媒体报道,封禁行动源于Shein平台涉嫌贩售儿童形象性玩偶与违禁武器。巴黎检方同时对Shein、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速卖通(AliExpress)、拼多多(PDD,US)旗下Temu,以及美国跨境电商平台Wish等平台展开调查。检方指控这些平台未能有效监控上架商品来源与内容,涉嫌放任违禁品贩卖。 事实上,Shein在巴黎开设实体店的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当地百货商、服装协会等多方抵制。批评者认为,Shein的快时尚模式与巴黎追求永续与文化价值的时尚理念背道而驰,将破坏本地产业的生态与社会责任形象。巴黎市长伊达尔戈亦公开谴责象征快时尚的Shein入驻BHV,称“这一选择违背了巴黎的生态和社会愿景”。 尽管如此,以Shein为代表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法国的表现仍然亮眼。法国时尚学院(IFM)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法国15大时尚零售商榜单上,Shein位列第5位,Temu位列第15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