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的中国娱乐服务供应商风华秋实,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重点︰

  • 这家音乐娱乐服务供应商,在16个月内已经第四次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
  • 公司十分依赖中国知名艺人鹿晗,其所占全年收入比重曾高达70%,去年来自主要客户X(估计为腾讯音乐)的收入占比也达38.1%

叶天娜

他曾经是K-pop男子组合EXO的成员、曾担任电影及电视剧主角,更登上央视《春晚》献唱,这名红透半边天的年轻艺人,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鹿晗,他所属的娱乐企业风华秋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4月初再度出现在港交所的申请上市名单中,这已经是该公司16个月之内第四次冲击港股,前三次递表分别在去年1月和9月,以及于11月提交招股书修订版,但都未竟全功,最新的招股书已于今年3月失效。

招股书失效在香港市场并不罕见,原因包括上市时间点不合适,或者因未满足港交所的询问等,申请人只要更新资料便可以卷土重来,风华秋实就有这种坚持,而这次的独家承销人,仍然是同人融资有限公司。

对于三扣港交所大门都未能成功,虽然公司没有解释原因,但市场分析认为,虽然风华秋实管理9名音乐艺人和10名练习生艺人,包括鹿晗、黑豹乐队和郝云等,但过去公司收入非常依赖鹿晗和一个主要客户X,或许成为被港交所质疑的重点。

那么,在这次的申请,公司情况有没有改变呢?风华秋实坦言公司仍然依赖鹿晗,在2019至2021年期间,鹿晗直接应占收益金额分别为1,420万元、1,500万元和760万元,分别占总收益约25.5%、21.2%和9.3%。数字看似逐年下降,但回顾风华秋实曾于2018年为鹿晗举办演唱会,带来约5,000万元收入,令这名艺人占公司当年总营收约七成,而近年因为疫情关系,令鹿晗原定举办的演唱会取消,才减低他的收入比重,如果将来能重开演唱会,估计鹿晗仍然会对公司收入带来极大贡献。

风华秋实有三个业务,包括授出音乐版权及录制、演唱会主办及制作和艺人管理,去年总收入为8,185.8万元,当中授出音乐版权及录制的收入去年增加7.2%至7,370.8万元,占总收入90.1%。公司在招股文件中提到,来最自大客户X的收入,在过去3年分别占总收入约78.6%、68.1%及38.1%,而这名客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所以市场推测是腾讯音乐(TME.US)。

像风华秋实这类授出版权的公司,大多是以艺人作为流量来源,再以线上串流平台变现,线上串流平台竞争激烈,很多时会要求独家授权,所以依赖单一平台的现象普遍。然而去年中国修订 “反垄断法”,国家版权局强调音乐公司、音乐版权公司及数码音乐平台不可订立独家版权协议,估计有助风华秋实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

作品减少

作为依赖版权为生的公司,“创作是核心,作品是命脉”,截至去年底,风华秋实音乐库有689件数码格式的音乐作品,当中410件由公司自己创作。然而这三年的创作逐年减少,2019年有57件,2020年减至36件,到去年只有21件,总制作成本分别为807万元、722万元和217万元,平均每首原创音乐成本由2019年的20.2万元降至去年的10.4万元。虽然如此,公司产品的毛利率相当高,授出音乐版权和音乐录制的毛利率,在过去3年都超过80%。

查看公司与线上串流平台的合约,当中部分条款要求一年内在增加不少于100件新作品,或限期内增加不少于50件新作品,所以公司不得不外购音乐作品,以去年为例,它一口气便买了262件音乐作品,比2020年的16件大增15倍。

风华秋实这次筹资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在两年内制作约180件音乐作品,另外为举办演唱会准备充足资金;然而,过去3年公司自制音乐作品只有114件,除非继续外购作品,否则要完成上述目标的难度不低。

风华秋实去年纯利约3,906万元,比2020年减少约18%,但如果加上过去两年的盈利,应可满足港交所的上市要求。然而投资者最担心的还是公司的将来,特别是如果没了鹿晗该怎么办?事实上,风华秋实也在招股文件中直言,不能保证在合约期满后,能继续与鹿晗合作。

政策风险

此外,公司亦要面对多变的监管风险。国家广电总局去年8月发布新规以整顿娱乐圈,当中包括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被称为“限娘令”, 其中鹿晗更成为被点名批评对象,不得不把原来的中长发剪短,更多次在社交平台贴出素颜须根照,以显示 “阳刚” 一面。

另一个例子是曾缔造20亿播放量的中国选秀节目《青春有你》,风华秋实也派出5名选手参与其系列节目,但广电总局去年9月下令禁止偶像育成类节目;中纪委更曾直言文艺节目不应当市场奴隶,有意斩断娱乐圈背后的资本链,令风华秋实旗下练习生难以透过选秀节目出道,恐对公司的收入前景带来阴影。

与风华秋实业务接近的公司,分别有邵氏兄弟(0953.HK)、传递娱乐(1326.HK)与欢瑞世纪(000892.SZ),三家公司的预测市盈率分别为8倍到37倍,如果取其中位数約20倍计算,风华秋实的估值约9.6亿港元。

中国娱乐市场在过去一年变化极大,风华秋实这次能否成功闯关港交所,或许要用鹿晗的歌曲《风吹过》的一句歌词形容, “算得出它的来去,就能抓得住吗?”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