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BP.US
ArriVent makes IPO

这家医药初创公司在三大投资银行承销的IPO中筹集了1.5亿美元,首个交易日股价上涨 11%

重点:

  • ArriVent在IPO中筹集了1.5亿美元资金,是过去两年纽约表现最强劲的中国相关IPO之一
  • 公司已获得伏美替尼(Fumonertinib)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授权,这是一种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高度靶向药物

    

阳歌

最近,中国医药股在华尔街不太吃香,大幅亏损加上北京严格管控价格,使其难以盈利,投资者为此失去了耐心。但生物科技公司ArriVent BioPharma Inc (AVBP.US)证明是一例外,其IPO表现强劲,股价在周五首个交易日上涨 11%。

在与中国相关的新股发行中,这次IPO看上去很不寻常,除了上市首日大涨外还有很多原因。其承销商中有高盛、花旗和杰富瑞为首的一流投资银行。过去两年,由于美中监管之争,这些银行基本上都回避中国公司在纽约的上市,不过由于那些问题基本已解决,它们正在慢慢重返市场。

此次IPO之所以值得关注,还因为市场对其股票的需求相对强劲,促使承销商将发行规模从一周前最新招股说明书中原定的830万股增加到最终的970万股。公司将发行价定在发行区间的中位数,即每股18美元,共筹集资金1.75亿美元,是自2021年底生物科技公司联拓生物(LIAN.US)筹集3.25亿美元资金以来,中国公司在纽约规模最大的IPO。

ArriVent的强劲表现与近来投资者纷纷逃离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对中国经济不景气的担忧加剧,很多中国股票跌至历史低点。

那么,ArriVent是如何做到?首先,我们需要指出,该公司严格来说并不是一家中国公司,尽管它与中国联系紧密。其主要资产是伏美替尼,一种高度靶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伏美替尼实际上是由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78.SH)研发出来的,这是一家中国公司,由两名现居中国的医生创办,他们都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背景。这款药已在中国获批,为艾力斯带来了巨额利润,公司报告去年前个三季度收入增长160%,达到13.5亿元。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艾力斯同期利润为4.1亿元,同比增长七倍多,这对于此类年轻的医药公司来说实属罕见。

艾力斯在2021年向ArriVent授予了伏美替尼在大中华区以外所有市场的许可权,当时ArriVent刚成立。从艾力斯当时发布的公告来看,根据协议,ArriVent支付了4,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同意向艾力斯转让部分股权。此外,艾力斯表示ArriVent将提供可高达7.6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可高达两位数的销售提成。

大牌支持者

考虑到这些背景和强劲的上市表现,我们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来更仔细地研究ArriVent的历史,和它现在面临将伏美替尼推向市场的路径,以及它正在研发的其他药物情况。公司于三年前由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正彬和公司负责研发事务的总裁Stuart Lutzker创办。

姚正彬此前在一家名叫Viela Bio的公司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从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 (AZN.US)拿到一系列治疗药物授权,2018年与人共同创立Viela Bio,后来以31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Horizo​​n Therapeutics。这为预测ArriVent的未来,提供了线索,姚正彬可能希望最后把公司卖给其他企业,大赚一笔。

到目前为止,公司进行了大量融资,这对于医药初创企业来说是非常典型的做法。它在2021年成立时筹集了1.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国内的高瓴资本、礼来(LLY.US) 的礼来亚洲基金和奥博资本等知名巨头。去年,公司又筹集了1.55亿美元,另一家著名投资机构红杉(前身为红杉中国)也加入了进来。

虽然伏美替尼已经在中国获得批准,但在美国,该药物仍在接受测试,目前正处于最后的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去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授予该药“突破性”地位,这是对“与现有疗法相比可能有实质性改善”的药物的重大鼓励。这种认证通常有助于药物更快地通过漫长而繁复的监管审批程序。

与很多类似药物初创公司一样,ArriVent目前没有任何收入,在伏美替尼的试验阶段还处于亏损状态。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在2022年净亏损3,690万美元,去年前九个月又亏损了4,810万美元,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1.367亿美元。鉴于公司在IPO之前筹集了3亿美元的资金,通过IPO还募集了2亿美元,因此至少在未来几年内,公司的资金应该都会比较充裕,它正努力争取让伏美替尼获批上市。

除了伏美替尼,该公司还在与Aarvik共同研发一种抗癌药物,尽管该药物的开发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因此,很明显,该公司目前将大部分赌注押在了伏美替尼上。

就估值而言,ArriVent的最终估值应该与艾力斯接近,后者目前的市销率为5倍,市盈率也同样强劲,为38倍。当然,一切都将取决于伏美替尼在美国的进展,不过目前来看情况肯定是积极的。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景:ArriVent公司还没有取得第一笔收入,就被一家大型全球制药公司高价收购了。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文远知行港股首挂破发 全日收跌近一成

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四在港交所首挂低开7.8%,随后跌幅扩大,至中午休市报24.4港元,跌9.96%。 已在美国上市的文远知行公布,此次发行8,825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72.44倍超购,触发回补机制,最终配发占比增至20%,国际发售占80%,获8.85倍超购。最终发售价为每股27.1港元,净筹约22.64亿港元(2.91亿美元)。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亏损达7.92亿元,按年收窄约10%。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定价远低目标 小马知行午收仍跌13%

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2026.HK, PONY.US)周四首在香港挂牌,开市报124港元,较招股定价139港元低近11%;中午收市报121港元,跌13%。 自小马智行在上月28日在港公开招股后,其在美上市的存托股份持续受压,周三收市报16.25美元(126.75港元),过去一周下跌23%。 小马智行经调整后的发售量为4,824.9万股,招股价最高不超过180港元,是次定价远低于目标价近23%。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近15倍,国际配售超额6.7倍,集资总额67亿港元 公司在中国4座一线城市提供L4自动驾驶服务,现时拥有自动驾驶的士超过720辆,另有170辆自动驾驶货车。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升43.3%至3,543.4万美元,但亏损按年扩大87.2%至9,608.6万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 companion

“懂你”的生意:AI陪伴撬动情感经济

AI不只懂得回答问题,还开始“懂你”。从恋爱陪聊到情绪安抚,AI陪伴正悄然改变人与科技的关系    李世达 在全球生成式 AI(Gen AI)应用正迅速多元化的浪潮中,“AI 陪伴”这一细分场景正悄然崛起。根据《哈佛商业评论》调查,情感与心理陪伴已跃升为生成式AI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之一,用户使用频率甚至超越文字生成与翻译服务。这显示人们对科技的期待,正从“帮我工”转向“懂我、陪我”。 想像一下,当夜深人静时,睡前拿起手机,陪你聊天看剧的,可能不是人类,而是一个更懂你的AI。 在美国,AI陪伴正以“虚拟人格”为主导。早期的代表是聊天机器人Replika,至今累计用户超过3,000万,其中近半数设定AI为“恋爱伴侣”。随后兴起的 Character.AI让用户能自创角色、与名人AI对话,短短一年吸引上亿次互动。最新爆红的AI Bro则主打“陪用户刷Tinder、聊日常”,透过浮窗陪伴用户一同浏览手机内容,就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做实时交互,上线数周即冲上美国Apple Store总榜前十,日下载量高达七万次。 在中国,AI陪伴的应用更加“贴地”。以近期爆红的“逗逗游戏伙伴”为例,主打“AI陪玩+陪聊”。用户可让AI语音助手陪打《王者荣耀》,或在夜里听它讲故事、模拟闲聊。该公司接受传媒访问时声称,月活用户已突破200 万,并计划拓展至海外市场。其背后采用的模型基于MiniMax技术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大模型通义千问(Qwen)微调整合。 另一家AI陪伴新创稀宇科技 (MiniMax),则被视为目前中国最具潜力的“AI人格工厂”。旗下的语音聊天应用Talkie,能让用户自创虚拟角色,与AI进行情感互动,至今年全球用户突破一亿,月活用户数超过1,100万,其中女性用户数约占48%。该公司由前商汤科技高管闫俊杰创立,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0700.HK)、阿里巴巴与红杉中国。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该公司已秘密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目标年内挂牌。 为“懂我”付费 中国市场的特点是快,从模型到App上线平均只需三个月。根据QuestMobile数据,AI陪伴应用的使用高峰集中于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主力人群是18至35 岁年轻人。这些人不一定孤单,但他们愿意为“懂我的AI”付费。 据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报告,“全球 AI Companion 市场规模”于 2025 年估值约3,667亿美元,预计至 2035 年可达9,721亿美元,2026至2035…
Ele.me name to be retired

新闻概要:阿里巴巴整合饿了么升级为淘宝闪购

在饿了么借助GPS定位技术,彻底变革行业十余年后,阿里巴巴将让这一外卖品牌退场 阳歌 本周国内多家媒体援引未具名消息源报道,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9988.HK)将停止使用饿了么品牌,对中国最早的餐饮外卖巨头进行重塑,以迎接“闪送零售”新时代。消息源之一的新浪网披露,从12月1日起,阿里巴巴将正式将饿了么APP更名为“淘宝闪购”。 新浪网称,饿了么庞大的骑手团队——他们标志性的蓝色头盔、工装和送餐箱曾是中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街头常见风景——现已开始承接淘宝闪送订单。淘宝平台自身也运营着独立骑手团队,其亮橘色赛车风格工装,正迅速成为上海等大都会街头的崭新风景。 阿里巴巴尚未对停用饿了么品牌的计划置评,此前阿里通过2018年分阶段进行的一系列收购饿了么,对其估值近100亿美元。然而此后该品牌表现相对沉寂,市场份额遭竞争对手美团(3690.HK)蚕食,今年京东(JD.US;9618.HK)亦进入该领域。 随着京东入局,三家公司陷入激烈价格战,已引发监管层出手干预。 创立于十多年前的饿了么,借助当时尚属新兴的全球定位技术,将外卖服务变得快速、高效且实惠,彻底改变了中国餐饮外卖业态。近期三家公司均在其服务中增设本地生活商品,竞相角逐最快送达时效。 阿里巴巴今年4月底推出淘宝闪送业务,经过初期试点后,近几周该服务正加速扩张。服务上线时阿里曾表示,该服务旨在以30分钟至1小时配送生鲜杂货、零食百等商品的时效能力,对饿了么核心餐饮外卖形成业务补充。 阿里巴巴最新力推的“闪送零售”战略,与近十年前马云提出的融合线下实体与线上购物的“新零售”计划颇为相似。但该战略最终产生的协同效应并不显著,阿里巴巴最终出售了当时收购的大部分实体零售资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