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UX.US
Starbucks looks for China partners

在独立运营中国业务七年后,星巴克正考虑回归合作关系的商业模式

重点:

  • 星巴克考虑为中国业务引入合作伙伴,因为在中国激烈的咖啡价格战中,其同店销售额暴跌
  • 这家咖啡巨头在中国面临多重挑战,从疫情期间的严格限制措施,到今天行业的激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心态日益谨慎

 

肖林

在波涛汹涌的水域,稳住一艘船需要的往往不止一只桨。星巴克(SBUX.US)似乎就是这种情况,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正在集团第二大市场的中国,探索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发给媒体的一份声明中,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表示,它正努力寻找在中国恢复增长的最佳途径,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公司旨在应对中国市场与日俱增的挑战,这里曾是它增长最快的市场。合作关系中的另一方,通常是中国本土公司,在大部分餐厅运营商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陌生的中国市场时,这种合作关系是常态。

彭博新闻社上周四报道,星巴克已对来自包括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公司在内的潜在投资者进行了非正式评估。公司表示:“我们全力服务于我们的业务和合作伙伴,以及在中国的增长。”之后,星巴克在一份发送给众多媒体的声明中透露:“我们正努力寻找最佳增长途径,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彭博新闻社报道称,除了全球私募股权,星巴克可能还会考虑将部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国企业集团或其他具备行业经验的中国本土公司。

上周四公布这一消息后,星巴克的股价小幅上涨。过去12个月,该股基本持平,市盈率仍高达31倍,领先于麦当劳(MCD.US)的25倍和百胜中国(YUMC.US; 9987.HK)的21倍,后者是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在中国的运营商。

1999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时,星巴克不仅面临比以往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还面临着一项同样巨大的挑战,即向饮茶文化销售咖啡产品,而雀巢速溶咖啡已经定义了这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对其招牌产品的理解。为更好地在这个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出路,星巴克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成立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但后来又将合作伙伴的股权全部买断。

如今,在中国拥有7,500多家门店的星巴克,正努力应对更加节俭的消费者,和来自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这促使它考虑回归合作模式,以度过困难时期。这类合作伙伴不仅可提供更多资源,还能帮助分散数以十亿美元计的业务的风险。

如果觉得星巴克在中国的180度大转弯耳熟,那是因为它并不是第一家,在华发过程中改变策略的大型外国连锁店。2017年,麦当劳因销售额开始下滑,加上食品丑闻拖累全球销售额,在进入中国近三十年后,将中国内地和香港业务52%的多数股权,出售给了一个由国有企业集团中信和美国投资公司凯雷集团(CG.US)牵头的财团,。

咖啡绿洲

25年前,星巴克在北京国贸附近开设了首店,由于当时不允许外商独资经营餐厅,因此该店由它与北京美大咖啡合资经营。这家店的卡布奇诺咖啡售价约为19元,大致相当于当时人均月收入的5%。后来,它又成立了两家合资企业:与美心的合资企业取得星巴克在香港和华南省份广东的代理权,与台湾统一集团的合资企业取得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代理权。

2004年底,中国开始允许外国餐饮运营商全资拥有在华业务,这是它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的承诺。星巴克开始收购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股份,到2017年,星巴克获得对在华业务的完全控制权。

到那年底,星巴克在中国拥有近3,000家门店,每15小时就有一家新店开业,为日益富裕和注重身份的中产阶级服务。2017年,该公司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收入增长了10%,前一年则增长了23%。

随后两年进展顺利,2018年,星巴克在华净收入增长38%,2019年增长19%,中国成为其第二大市场。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许多门店在疫情开始后被迫关闭。2021年,随着中国成功控制住新冠疫情,星巴克在中国强势回归,收入增长了42%。

但在过去的两年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范围,情况都变得艰难起来。受中国业务下滑14%的拖累,截至9月的最新季度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了7%。

截至9月的12个月里,星巴克的总收入为362亿美元,中国贡献了9%。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告诉投资者,他需要在中国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个市场面临的种种挑战。

苦苦挣扎的行业

在中国,面临困难的当然不是只有星巴克和餐饮业。过去几年里,多个行业遭遇一连串监管打击,而经济放缓又伤害了消费者情绪,结果所有企业都深受影响。

但餐饮业受到的打击更大,在2023年初中国解除疫情防控措施后,外出就餐曾有一段繁荣期。据媒体报道援引的工商登记数据,2024年前六个月有100多万家餐厅关闭。

咖啡行业受到的打击比很多餐饮同行更加严重,因为瑞幸咖啡(LKNCY.US)和库迪咖啡打起了价格战,它们的很多优质咖啡一杯只卖9.9元,约合1.40美元。加入这场咖啡大战的还包括百胜中国,它旗下的肯德基连锁推出的肯悦咖啡,紧挨着肯德基门店销售。就连电子商务也在涉足优质速溶咖啡,比如三顿半,它们主要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等平台上销售,价格甚至更低。

虽然中国现在的平均月收入是1999年的50多倍,但一杯售价30元左右的星巴克卡布奇诺,对消费者来说可能依然昂贵,因为他们只用花三分之一的钱就能买到瑞幸或库迪。随着消费者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变得更加节俭,这一现实变得越来越明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同比续亏损

电商软件提供商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随着核心电商服务重返盈利轨道,新兴品牌管理业务亏损又收窄,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营收同比增长4.8%至21.6亿元,经营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1.15亿元收窄至2,560万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亦从去年同期的6,680万元收窄至4,020万元。 宝尊电商业务本季度实现经调整经营利润2,810万元,较去年同期2,980万元的亏损成功转盈。品牌管理业务(含在华运营Gap服装门店)的经调整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530万元收窄至3,870万元。 财报发布后,宝尊纽约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万国数据押注AI新周期 在扩张与去杠杆之间找平衡

人工智能点燃中国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潮,万国数据一边将资产以REITs模式上市、一边抢搭AI算力快车,但这样的平衡能否持续 重点: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8.87亿元,按年增长10.2% 资产注入C-REIT带来13.69亿元终止合并收益,期内录得净利润7.29亿元   李世达 对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而言,2025 年很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需求掀起新一轮基建周期;另一方面,中国首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Infrastructure REITs)上市,让这个向来高杠杆、重资产的行业出现新的财务工具。 这就是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的写照,既受惠于大型科技公司新一波人工智能建设,也受制于多年积累的财务压力。 根据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万国数据录得28.87亿元(4.06亿美元)收入,按年增长10.2%,连续第二季维持双位数增幅。公司透露,今年前9个月新签订单达7.5万平方米,相当于约240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全年有望逼近300兆瓦,其中约65%与人工智能相关。 新订单增速放缓 这显示人工智能需求正在驱动新一轮算力投资,但企业本身其实并未完全掌控节奏。管理层在说明会中坦言,第二季之后的新订单步伐较前期缓慢,意味明年的收入增速未必会延续今年的强度。此外,续约谈判仍令单位收入每月下降约3%至4%,反映人工智能需求虽强,但传统互联网业务的降价压力并未消失。 尽管万国数据享受到人工智能点燃的需求红利,但供给侧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使得承载人工智能的空间不再稀缺,谈判力反而下降。 更重要的转折,是万国数据今年将一批项目注入中国首批数据中心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总额约24亿元。交易带来约13.69亿元的终止合并收益,使公司期内录得净利润达7.29亿元,实现由亏转盈。 生存模式改变 但REITs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性盈利,而在于它完整重塑了公司的生存方式。万国数据过去十年依靠大量借贷、买地、建机房进行高速扩张,当信贷环境宽松时,这套模式行得通;然而,中国信贷收紧之后,重资产模式不再具备可持续性,杠杆开始反向压缩公司空间。REITs提供的,是一条能让万国数据既扩张、又不必完全依赖举债的现金流管道,维持规模循环。 这也为公司带来了财务结构的改善,财报显示,净负债与年化调整后EBITDA的比率,已从2024年底的6.8倍降至2025年第三季末的6倍,平均借贷成本下降到3.3%。在中国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杠杆与利息成本并不容易,这更突显REITs对公司运作的重要性。 万国数据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公司目前拥有约900兆瓦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储备,这让它在人工智能需求爆发下仍能快速落地新项目。管理层也在说明会中点出:“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正变得极度稀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增量需求,但供给端——土地、电力、审批、建设速度,正在变得更竞争、更受政策影响。 海外数据中心平台DayOne也是未来伏笔。该平台在亚太与欧洲虽具潜力,但今年第三季仍录得4.61亿元亏损,短期内仍会拖累整体利润。公司需要持续证明其开发、运营与出售资产的能力,而不仅仅依靠人工智能需求本身。 目前万国数据市销率(P/S)约为4.15倍,大幅低于Equinix(EQIX.US)的8.42 倍与Digital Realty(DLR.US)的9.31倍,但高于仍处于重组期的世纪互联(VNET.US)的1.99倍。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更为波动,但万国数据的规模、客户质量与资本循环能力仍被看好。 今年以来,万国数据在港股累升约30%,与大市相若,但过去一个月有约 7%回调,股价30.1港元较52周高位48.9港元低约四成。在估值仍具折价、AI驱动需求未减的背景下,似乎存在合理布局区间。作为热门的AI基建标的,当人工智能需求维持强劲、REITs资产注入顺利时,相信市场愿意提高估值, 但仍须留意政策面的变化。简而言之,万国数据正在穿越一个全新的算力周期,随着估值与市场预期的提升,意味着已没有太多犯错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