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M.US
0013.HK
Hutchmed has reported sharply reduced profits, coming off an exceptionally high base last year, but sales of its key cancer medicine are accel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虽然和黄医药净利润同比大降84.7%,但在没有新对外授权合作的情况下,依靠国内外市场的销售分成维持盈利,实属不易

重点:

  • 呋喹替尼海外销售额增长势头强劲,令和黄医药二季度在美国的销售额环比增速达52.56%
  • 公司未来经营的重点将以创新药为主,或将剥离旗下主营中医药制造和销售业务

 

莫莉

在众多选择“出海”的中国医药企业中,在千禧年已成立的港资药企和黄医药(中国)有限公司(HCM.US; 0013.HK)可谓弄潮儿,核心产品呋喹替尼(Fruzaqla)不仅先后成功获得美国和欧盟医药监管部门的准入许可,呋喹替尼等产品的商业化权益,也早早地对外授权(license out)予多间跨国医药巨头。

7月31日,和黄医药发布了今年中期财报,虽然净利润同比大降84.7%,但在没有新对外授权合作的情况下,依靠国内外市场的销售分成,仍然维持2,580万美元盈利,实属不易。这是因为作为基数对比的2023年上半年,和黄医药曾录得1.69亿美元净利润,当中包括了武田制药(4502.JP)为获取呋喹替尼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商业化和生产独家权益,而支付的2.59 亿美元首付款,在剔除合作收入后,和黄医药在去年上半年其实仍是净亏损状态。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和黄医药的营收为3.1亿美元,肿瘤业务综合收入1.69亿美元,当中产品销售收入1.28亿美元,同比增长64%,武田制药支付的首付款、里程碑及研发服务收入3,380万美元,同比大减87%。此外,和黄医药在中国内地还拥有庞大的药品营销及分销网络,为第三方制药公司提供服务,这类业务在上半年贡献收入1.37亿美元,由于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处方药分销销售额下降,该分部收入同比下降18%。

在备受关注的肿瘤药板块,和黄医药旗下拥有三大已上市产品,呋喹替尼上半年的海外销售额达1.31亿美元,而国内销售相对疲软,为 6,100万美元。这款核心产品自2018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销售已进入瓶颈期,2021年的市场销售额增速曾高达111%,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已回落至8%。

其余两款产品目前仅在中国市场上市,索凡替尼收入为2,540万美元,同比增加12%;赛沃替尼贡献收入2,590万美元,同比增加18%。索凡替尼在国内获批用于神经内分泌瘤,这款产品的出海准备甚至先于呋喹替尼,早在2019年11月就曾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2021年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但是在2022年5月因美国桥接研究的数据不足而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驳回上市申请,出海之路中断。

虽说此次依靠销售实现中期盈利,但财报公布后,和黄医药的股价却连续两日温和下跌,这或许因为呋喹替尼海外销售增长的利好已提前兑现。7月31日,武田制药发布2024一季度财报,当中披露了呋喹替尼自去年11月美国上市后的销售额,从2023年第三季度至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分别达到22亿日元(1亿元)、78亿日元及119亿日元,最新一季的环比增速达52.56%。因此,作为呋喹替尼研发者的和黄医药股价当日上涨5.8%,但随后公布的财报中国内销售额增速平平,市场情绪又重归平淡。

海外市场成出路

在药品分销业务同比下滑、研发进展不断推进之际,和黄医药上半年能实现盈利,与其大幅控费相关。其中收入成本下降14%至1.8亿美元,销售及行政费用减少15%至5,780万美元,而研发开支更大减34%至9,530万美元,主要是缩减境外管线产品的临床投入,其中欧美的临床和监管费用,从去年上半年的5,560万美元锐减至1,490万美元。努力控制成本后,和黄医药目前拥有现金及等价物约8亿美元,手头相当充裕。

财报显示,和黄医药未来的经营的重点将以创新药为主,或将剥离旗下主营中医药制造和销售的非合并合资企业上海和黄药业,又表示会持续探索各种出售和合作备选方案。

至于肿瘤药物,和黄医药三款已上市产品均在中国纳入医保,虽说扩大了销售渠道,但进入国家医保药品后价格偏低,同样影响利润。以呋喹替尼为例,一盒21粒5毫克的呋喹替尼在美国定价2.52万美元,而同等数量药品在中国仅约7,541元,反映美国售价高出23倍。今年6月,呋喹替尼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这也将继续扩大和黄医药的海外市场。

据财报给出的预测,今年肿瘤板块收入将达到3亿到4亿美元,券商浦银国际的分析师认为,考虑到呋喹替尼的强劲海外销售、严格的运营费用控制,以及下半年里程碑收入显著高于上半年,此前公司预测2025年底实现盈利,有可能提前实现。

当前和黄医药的市销率约5.6倍,同样走入美国市场的的君实生物(1877.HK)的市销率约7.3倍,显示和黄医药估值处于行业中下水平。随着呋喹替尼在海外进一步拓展,公司有望进入稳定收成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