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AS.US

这家云服务提供商的价值一度高达80亿美元,但在发生会计丑闻后,其市值已大幅度下降

重点:

  • 由于未提交最近两份年度报告,纽交所认为容联云不适合上市,该公司决定提出上诉
  • 这家云服务提供商已经聘请了新的外部审计师,因为其前任会计师在2021年发现了约3,000万元的虚构销售

 

阳歌

在我们开始新的一周时,云服务公司容联云通讯(RAAS.US)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说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正如何面对更严格的监管。上周,由于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没有发布任何新的财务报告,容联云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板被暂停交易两天。

该股周五恢复了场外交易,不出所料,当日就立即损失了38%的市值。在周五的交易中,该股曾经大挫90%,然后反弹,表明部分投资者可能仍看到该公司的一些价值。

这公司的困境,可以追溯到2021年四季度首次曝光的会计丑闻,市场正注视它是否能够度过这次退市难关,并卷土重来。事实上,中国咖啡连锁运营商瑞幸咖啡(LKNCY.US)曾在2020年被揭露出更大的丑闻,在对其商业模式和管理层进行全面改革后,最终成功回归。

容联云在某些方面与瑞幸不同,稍后我们会详细解释一下。尽管如此,对风险有很大兴趣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该股仍是可造之材,如果它最终能把问题修正,可能会强势回归,而它现在正努力这样做。

首先,我们来看看容联云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短暂历史,在会计丑闻爆发并迅速下坠之前,它曾以爆炸性的方式开始。该公司于2021年2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筹集了可观的3.2亿美元(22.5亿元),使其成为中国公司在纽约的最后一次大型上市。由于几个监管因素,新的IPO在该年中段几乎完全停止。

该公司一年前披露其当时的审计师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KPMG Huazhen),在发现了2021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报告中虚增收入的欺诈证据之前,继续发布了四个季度的报告。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在去年9月的报告表明,这种收入膨胀确实存在。

具体而言,该公司称其2021年第二季度的收入被夸大了1,160万元,而第三季度的收入被夸大了1,780万元。从百分比来看,这个幅度相对温和,相当于这两个季度整体收入约4%和6%。相比之下,瑞幸报告的虚假收入,占其受影响时期的总收入的比例要高得多。

尽管如此,这种欺诈行为还是吓坏了投资者,并使容联云的股票陷入下跌漩涡。在上周五的抛售之后,该公司的市值只有1.18亿美元,与它上市时大约80亿美元的价值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据我们对其2021年收入的估计,该股现在的市销率为0.8倍。它并非很高,但对于一家在场外交易的公司来说,仍然是令人惊讶的高价,而且它返回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板的机会有限。

如何入手?

我们接下来将看看欺诈行为被揭发后,该公司发生了什么事、它需要做什么来使自己重新符合纽交所的上市规则,以及它成功的机会有多大。

该公司需要提交三份已经过了截止日期的报告:2021年和2022年的年度报告,以及2022年上半年的报告。容联云表示,它可以在6月1日前对纽交所关于该公司“不适合上市”的决定提出上诉,并表示它打算努力抵抗摘牌命运。

该公司似乎确实打算努力提交报告,因为它正在寻找核查这些报告所需的外部审计师。毕马威华振在发现欺诈行为后,结束了与容联云的关系。此后,该公司最初在去年7月聘请了一家名为Yu CPA的小型公司,然后与该公司分道扬镳,并在今年2月委任HKCM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新的审计机构。

对于像容联云般的“烫手山芋”,这种审计师跳槽现象并不意外,因为它提交的任何财务报告,都将无可避免地受到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根据去年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签署的信息共享协议,美国监管机构将有更大的权力来审查其报告,以便更好地获取这家中国公司的会计记录。

就运营而言,根据其2021年三季度的最终财务报告,容联云看起来是一家在高增长领域的公司。该季度其收入增长44%,达到2.76亿元,尽管减去后来报告的欺诈金额后,该数字将降至约2.65亿元。然而,该季度它损失了1.12亿元,比一年前的9,390万元损失略有增加。该公司表示,当时它有12,244名活跃客户,包括219个大型企业客户。

自欺诈行为被揭露以来,该公司已采取补救措施,包括关闭作为欺诈源头的部门,以及解雇或惩戒相关责任人。该公司表示,调查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知悉欺诈活动,而且该公司的网站显示,这两位高管仍在其岗位上。这是容联云与瑞幸的其中一个最大分别,后者在其欺诈行为被揭发后,已解雇了两名高管,并对其他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整顿。

那么,容联云未来将何去何从?基本上,该公司似乎已经找到了审计机构,愿意帮助它提交必要的报告以维持上市地位。它也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行业,并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客户群,据推测他们并没有被欺诈事件吓跑。至于反对它继续上市的主要观点,是其丑闻前的领导团队继续存在。

但是,如果市场相信该团队真的不知悉欺诈行为,而欺诈行为的规模相对较小,对于任何对风险有很大偏好的投资者来说,该公司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潜在赌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