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动医疗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成为最新一家计划到港股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

重点:

  • 博动医疗去年首9个月亏损约2亿元,但无阻公司申请到港股上市的步伐
  • 公司所处的心血管医疗器械市场,能捕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商机

罗小芹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65岁以上人口达1.85亿人,从2016年至2020年间,65岁以上人数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4%。由于预期未来增长势头持续,与年龄关联度高的血管疾病个案将稳步增加,市场对血管疾病的诊疗需求庞大。诊疗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心血管医疗器械市场的巨大商机,将带动投资市场的兴趣。

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博动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提供赋与泛血管介入手术的数字化诊疗解决方案。公司的招股文件披露,去年首9个月收入为5,006万元,同比大增5倍。其中,自身开发制造的定量血流分数技术(QFR)系列产品的销售额,已占公司整体收入约九成,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收入则为450万元。

但这家公司未能获利,去年首9个月的亏损为2.04亿元,同比飙升26倍,绝大部分经营亏损来自高达1.62亿元的行政开支,以及2,480万元的研发成本。集团更预期日后涉及法律、合规、会计及投资者关系的行政开支将继续增加,以支持未来业务扩张,值得投资者注意。

根据该公司引述市场研究机构的资料显示,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主因,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单是2020年的CAD患者人数已高达2,530万,预计到2030年,患者人数更会增至3,170万。这显然是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但同时也为医疗产业衍生了庞大商机。

事实上,随着微创手术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个案更趋广泛,先进生理学及血管内成像技术催生了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以血管介入的诊疗方式成为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潜力不俗的板块。

现时基于影像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是CAD疾病最常用介入手术,而且是评估冠脉阻塞严重程度最准确的治疗手段,预计应用于中国内地CAD的FFR评估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1.33亿元增至2030年前的20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5.9%。

上市估值或逾120亿

然而,FFR检查需要注射血管扩张药物,并使用额外的导丝,因此风险和费用都相对较高,而定量血流分数技术(QFR)则只需要冠脉造影图像(XA)就以可进行计算,无需注射药物及额外导丝,评估准确度也仅次于FFR,大大减低了病人接受手术的风险及经济负担。据市场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导丝FFR检测的耗材开支,约为9,000元至17,000元,而一次QFR测量的费用,则大约需要2,900元至4,200元。

博动医疗声称是世界上首家、而且是唯一获得批准能够涵盖所有主要泛血管介入评估手段的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有多款产品于中国或欧盟取得商业化批准,包括QFR V1及QFR V2获中国批准,以及QFR V2获欧盟批准,公司正寻求于美国将QFR V2商业化,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启动临床试验,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相关试验。

博动医疗在招股文件中表示,新股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的持续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并为管线中其他在研产品的持续研发和未来商业化提供资金。此外,公司如果成功筹资上市,也会寻求潜在战略收购、投资、授权引进或合作等。

成立至今,博动医疗已获得高瓴道恒、飞利浦(PHIA.AMS)、高盛(GS.US)、博裕资本等机构投资,在2021年8月31日完成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约51.8亿元。在启动上市前,高瓴道恒持有博动医疗14.54%的股权,为最大的机构投资方。

由于香港容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挂牌,去年吸引多家相关医疗器械企业在香港上市,其中百心安(2185.HK)、先瑞达医疗(6669.HK)、归创通桥(2190.HK)及心通医疗(2160.HK)的业务与泛血管介入诊疗手段有关,而去年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北芯生命科技润迈德医疗,也是博动医疗旗下产品的直接竞争者。

博动医疗科技未有招股详情,要估计其上市市值,可以利用百心安、先瑞达医疗、归创通桥及心通医疗的市销率(P/S ratio)比较,上述四家未盈利企业的市销率差别颇大,分别17.8倍到594倍,如果若取其平均值191倍,以博动医疗去年首9个月的收入计算,全年收入约1.19亿港元,估计其市值可达157亿港元(127亿元),为半年前C轮融资估值的三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雾芯出海虽见成效 市场监管隐忧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逾七成营收,远高于深具挑战的中国本土市场 重点: 透过在亚洲与欧洲的并购活动,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带动股价上扬 由于营收增幅大于生产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谭英 王颖(Kate)可说是全球电子烟产业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职于滴滴全球、Uber中国及贝恩公司,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因同事父亲癌症过世,她意识到电子烟能帮助吸烟者摆脱传统纸烟的潜力,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雾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电子烟热潮高峰时,雾芯科技于纽约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亿美元。 雾芯科技的业务也在同一年见顶,录得85亿元(12 亿美元)收入及20亿元净利。不过,中国当时已开始加强监管电子烟,推出新税项与多项限制,使雾芯科技营收在2023年跌至仅12亿元的低点。正是在这段期间,王颖开始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尽管海外也有监管收紧,但相较于中国的国营烟草垄断市场,海外缺少强力竞争者,环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实也逐季证明王颖的判断正确。最新例证来自雾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当季收入11.3亿元(1.59 亿美元)仍远低于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个百分点至31.2%,净利润则上升22%至2.068亿元。 王颖表示:“这份成绩证明我们全球化策略的可扩展性,以及保障我们在电子雾化领域领先地位的卓越技术创新。”她补充,目前公司超过七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雾芯科技本季度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购的一家欧洲电子烟公司,并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此外,首席财务官陆超表示,亚洲市场同样录得“强劲的有机增长”。 更令投资者振奋的是,雾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国存托凭证(ADS)派发0.1美元的现金股息。连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购的3亿美元股份,陆超表示,雾芯科技透过回购与派息已合共向股东返还逾5亿美元。 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雾芯科技股价大涨,消息公布后股价劲升10.3%至 2.57美元,成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过,公司目前 32亿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约31.5倍,仍属相当高。 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对雾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态度,尽管公司在几乎所有主要市场都面临严格监管。在五名分析师中,有四人给予“买入”评级,仅一人建议“持有”。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表现同样突出。生产雾化弹、一次性电子烟及电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来市值已蒸发76%,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以代工为主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现时股价仅为上市时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达约60倍,估值甚至比雾芯科技更高。 中国市场依赖度下降 雾芯科技最新业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其营收重心正快速从原本的中国市场转移。一年前,亚太地区五个国家的收入仍占当季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王颖表示,海外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如今中国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 29%。 除了欧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颖将本季亮眼表现归功于公司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授权连锁零售模式,将独立大型门店整合至“统一品牌体系,提高零售执行力、提升品牌能见度,并强化用户体验”。 在其最大市场之一的印尼,雾芯科技自称是当地封闭式雾化设备的销量领头羊。公司正在推动“零加盟费”的授权连锁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根据 ECig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印尼有…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