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HK
China Renaissance names new chairman

谢屹璟将接任这家深陷困境的投资银行的掌舵人,失联的原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包凡,由于健康原因及希望将更多时间用于处理家庭事务而考虑辞职

重点:

  • 华兴资本任命新董事会主席接替已失联一年的联合创始人包凡,其股票最早可能在三月复牌
  • 复牌后公司股价可能下跌50%或更多,这不仅反映对包凡离开的担忧,也反映了对中国投行业务大幅下滑的担忧

     

阳歌

陷入不确定性近一年后,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华兴资本控股有限公司(1911.HK)终任命了新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这个悬而未决的故事似要开启新的篇章。这意味着该股在停牌近一年后,可能终要复牌,不过复牌后股价可能要经历大幅下调。

根据上周五向香港联交所提交的公告,公司的新动态是联合创始人谢屹璟接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自华兴资本著名的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包凡去年似因协助反腐败调查而失联后,谢屹璟一直担任公司的代理首席执行官。

在很多方面,华兴资本都代表了中国不受约束的本土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行业的故事,它们曾经与中国经济同步繁荣,现在随着经济放缓正在经历痛苦的调整。公司还受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反腐行动的影响,这场行动已持续十年,最近的重点是金融领域。

早在2022年,华兴资本就开始陷入挣扎,当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爆炸性增长后开始急剧放缓。这极大地抑制了对该公司的投资银行服务的需求。

2022年香港新股上市数量同比下降23%,仅为84宗,而这些上市筹集的资金规模也骤降一半以上,仅为1,000亿港元,经济放缓可见一斑。去年这些数字继续下滑,截至12月中旬,2023年新上市公司数量降至64家,募集资金规模降至410亿港元。

随着业务枯竭,华兴资本的投行业务收入在去年前六个月同比下降一半以上,而它上年同期的业绩本就颇为低迷。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半年业绩和该公司2022年度业绩尚未经过审计。没有审计报告是阻碍该公司股票复牌的主要障碍,但随着任命谢屹璟为新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情况似乎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改变。

​​我们稍后再回来分析复牌的可能。但首先我们来仔细看看包凡的失联,这是导致该股停牌的主要原因。

包凡于去年2月首次被发现“失联”,后来华兴资本证实包凡正在协助调查。作为中国反腐行动的一部分,这种失联比较常见,像包凡这样的金融从业人员被留置,协助调查更重要的人物(通常是涉嫌收受贿赂的高级政府官员)的情况频繁发生。

目前尚不清楚包凡是否因自身违规行为而受到调查。对此,多个消息来源向财经媒体财新给出了相互矛盾的表述。一些人表示,辞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表明他可能会面临逮捕,而另一些人则表示他已“获释”。

华兴资本的最新公告似乎表明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公告称包凡辞职是“由于健康原因及希望将更多时间用于处理家庭事务的考虑”。虽然这种解释相对来说是客套话,但如果包凡长时间在狱中服刑,他肯定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

有意思的是,公告还表明包凡将继续通过孙千红在该公司拥有发言权。最新公告显示,孙千红是“包凡先生的亲属”,年仅33岁的她将出任该公司非执行董事。

复牌之路

说了这么多,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探讨华兴资本的复牌之路,以及复牌后股价可能的走势。

在华兴资本正式向证券交易所提交经过审计的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中期报告之前,是无法复牌的。这需要两个在以前很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完成的关键步骤,即由外部审计机构和公司董事会主席包凡在报告上签字。

董事会主席换人,消除了复牌的重大障碍。华兴资本当时披露,审计问题要复杂一些,因为德勤在去年12月正式辞去公司审计机构一职,由中汇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接任。

像德勤这样的大公司请辞几乎可以肯定地表明,审计机构和公司在这两个时期的会计问题上存在分歧。这意味着新的审计机构中汇安达将面临很大的压力,要仔细审查最近两期的财务数据,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公司之前通过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未经审计的业绩重,与最终经过审计的业绩之间存在一些变化。

假设中汇安达在12月13日被任命为公司新的外部会计机构后立即开始工作,可能需要至少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才能与公司达成共识并完成最终审计。与此同时,华兴资本可能还需要在下月底之前提交未经审计的2023年初步全年业绩。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它最早要到3月才有复牌的可能,4月或5月的可能性更大。去年2月包凡失联的消息传出后,华兴资本的股价一度暴跌,停牌时从距其最近的高点下跌了约30%。此后,香港股市表现相当糟糕,恒生指数较华兴资本停牌时下跌了约20%。

在去年4月停牌之前,华兴资本的股价自该公司2018年上市后已经下跌了近80%。中金公司(3908.HK;501061.SH)是一个很好的对比,这是中国另一家大型投行,自华兴资本股票停牌以来,该公司股价下跌幅度更大,为42%。这似乎表明,华兴资本复牌后股价几乎肯定会大幅下跌,跌幅很可能超过 50%。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