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先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医疗器械供货商乐普心泰医疗,在15个月内第三度申请到港股上市

重点:

  • 乐普医疗继今年2月成功分拆乐普生物后,决定再接再厉,第三度为乐普心泰申请上市
  • 国家医疗保障局表明,创新医疗器械暂时难以实施带量采购,有利于保障乐普心泰利润

陈嘉仪

港股近月表现低迷,美中科技战火更从芯片蔓延到生物科技产业,但赶着来港上市医疗企业依然络绎不绝。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乐普医疗(300003 .SZ)今年2月分拆乐普生物(2157.HK)来港上市后食髓知味,最近再安排同系乐普心泰医疗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度闯关港交所,由中金公司担任其独家承销商。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乐普心泰全资持有的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领先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医疗器械供货商,早于2008年10月被乐普医疗收购,至去年1月注入乐普心泰。乐普心泰其后于同年6月25日和今年1月14日两度向港交所递表,惟最终未能在6个月期限内获批上市。

乐普心泰主要从事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性心脏病)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产品组合大致分为封堵器及心脏瓣膜产品两大部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1年于中国销售收入计,乐普心泰是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及相关手术配套产品的最大制造商,占市场份额38%。

截至递交申请时,乐普心泰共拥有20款已上市封堵器产品、9款封堵器在研产品;另有21款心脏瓣膜在研产品,但此部分仍未有产品上市。

母公司捞好处?

财务表现方面,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1.16亿元,大幅上升91%至去年的2.23亿元,今年上半年再增长12.5%至1.25亿元;不过,由于团队扩充及销售活动增加,令经销及行政开支大幅上涨,拖累盈利表现,去年净利润倒退14.6%至5,870万元,今年上半年更更大跌41.9%至2,426万元。因此,纯利率从2019年的44.6%,一直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9.4%。

值得关注的是,乐普医疗和其全资附属公司合共持有乐普心泰86.34%股权。作为上市前重组的一部分,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于2020年12月以10.98亿元向乐普医疗出售了所持的宁波秉琨全部股本权益。宁波秉琨是国内极少数拥有腔镜下切割器和吻合器注册证,并具备大规模制程能力的企业。乐普心泰在上市前把此项早已实现盈利的业务售予母公司,对自身前景恐带来不利影响。

相反,去年1月,乐普医疗把未有任何产品上市的介入心脏瓣膜业务,以7,216万元注入乐普心泰,由于其核心产品正处研发阶段,预计未来需投入巨大研发费用;乐普心泰更于同月向乐普医疗派发3.2亿元股息。乐普医疗把子公司获利的业务据为己有、将尚在研发早期的产品向对方注入,并收取巨额股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可能有向乐普心泰抽取好处之嫌。

乐普医疗早于1999年由旅美回归的科学家蒲忠杰创立,其后研发出国内第一批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等产品,一直是冠脉金属支架龙头。2009年,该公司获批准成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公司之一,上市首日市盈率高达127 倍,蒲忠杰持股市值高达38.3亿元,一跃成为创业板首富。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加上中国官方近年推行集中采购制度,更于2020年11月拓展至冠脉支架采购,导致乐普医疗的冠脉金属支架价格三年大挫达90%,今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分别同比倒退18.2%与26.5%。业绩承压,加上业务研发投入巨大,把业务逐一分拆上市融资从而获得发展资金,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估值或逊去年

2020年至今,乐普医疗启动了乐普生物、乐普心泰和乐普诊断的分拆计划。聚焦于肿瘤治疗领域的乐普生物去年4月递表失效后,今年2月卷土重来,以比C轮融资低6%的定价上市,筹集资金不足10亿港元(8.9亿元)。原计划登陆科创板的乐普诊断已经明确终止上市,乐普心泰则两度申请失效,直至国家医疗保障局9月3日表示,创新医疗器械暂不实施带量采购,从事相关业务的微创医疗(0853.HK)、微创机器人(2252.HK)、启明医疗(2500.HK)等应声反弹。

由于乐普心泰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产品占领导地位,加上逃过带量采购,有助保障产品生命周期和利润空间,对估值有正面作用,因此在消息传出后不足一周内重启上市,以把握市场信心回暖的时机。

然而在心血管领域中,市场上有同样经营封堵器的先健科技(1302.HK)、主打心脏瓣膜经导管及手术解决方案供货商微创心通(2160.HK)和心脏瓣膜产品已远销海外的启明医疗等企业激烈竞争。由于同类公司少有盈利,可参考微创医疗与先健科技作比对,两者的追踪市盈率相当参差,分别为226倍与36倍,取其平均131倍,以乐普心泰上半年盈利2,430万元,引伸到全年预计约4,860万元计算,估计其市值只达63.6亿元,比去年5月红杉资本、鼎晖投资、上海生物医药等5名基金股东入股后的估值大概10.45亿美元(约73.2亿元)略低,或反映整体市况转差的负面效应。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