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其季度利润因营销成本飙升而跳水,因为它预计到年底将结束在华尔街的17年上市

重点

  • 前程无忧的第二季度业绩可能是其作为上市公司的最后一次业绩,因为它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持续了一年的私有化要约
  • 这家公司仍然是中国在线招聘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尽管最近被更年轻的看准网超越,取代了老大的位置

张劼

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悲惨的夏天,其中许多公司的股价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监管整顿中跌至历史最低点。但是老牌的在线招聘网站前程无忧(51jobs Inc.,JOBS.US)的这个夏天似乎比大多数公司都要好,在此期间股价维持相对稳定。

甚至该公司在9月24日发布的最新、也可能是最后一份季度业绩公告,也没能对它的股价产生太大影响。

前程无忧能够不受监管整顿的影响,很可能是由于它的投资者为另一件重要事情牵制,即大约一年前的私有化要约。在这个复杂故事的最新转折中,该公司在6月宣布它已经签署了一项协议,由包括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甄荣辉在内的中国投资者组成的财团进行私有化。

这项交易的定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79.05美元,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也许这种保证给股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即使它目前约70美元的价格仍然比收购价低14%。不要忘了,当市场疲软时,就像现在的中概股行情,私有化报价确实偶尔会下调。

说实话,该公司的最新业绩看起来并不那么令人振奋,这也许解释了自上周五公布以来的三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了2.6%。

报告中有一些漂亮的数字,比如总收入同比增长32.6%,达到11亿元(1.7亿美元),尽管其核心在线招聘服务的收入增长速度要低得多,为17.4%。毛利润也增长了21.8%,达到6.789亿元。也有一些不那么漂亮的数字,比如运营费用增长幅度更大,为45.3%,达到5.695亿元。也许最令人担忧的是,净收入下降了大约一半,达到1.817亿元。

但似乎大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这些数字,而是更关注哪一天可以兑现股票——估计是在未来三个月。

抛开业绩公布后的股价小幅下挫以外,前程无忧的股票近来一直非常稳定。在整个夏天,它的交易范围大致在68美元和78美元之间,比中国同行们的波动要小得多。

仔细观察,我们应该指出,本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增长57%,达到4.556亿元,占总运营费用的80%。考虑到收入增长缓慢,人们可能会得出结论,该公司的积极支出并没有产生同等的回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线招聘行业竞争的激烈。国内市场确实很庞大,据灼识咨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估计,到2025年,国内市场可能从2020年的550亿元翻两番,达到2230亿元。

业界新丁

在该领域的三强当中,前程无忧是资历最老的,它成立于1998年,2004年在纽约上市

看准网(BZ.US)成立于2014年,今年6月上市,以Boss直聘闻名,它算是业界新丁。与前程无忧一样,虽然监管整顿带来动荡,但它的股价一直相当稳定,从最初19美元的发行价大幅上涨,此后基本在30至40美元之间浮动。

该公司的收入增长远快于前程无忧,第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173.9%,至12亿元人民币,正式超过了这个比它年长得多的竞争对手。但它仍处在亏损状态,不过分析师预计该公司将在今年最后两个季度实现盈利。

另一个竞争对手同道猎聘(6100.HK)2018年在香港上市。它是三家公司中最小的一家,上一季度收入“仅”同比增长45%,至6.75亿元。投资者似乎对它不停下滑的股价很不耐烦,目前的价格是10港元,远低于当初33港元的发行价。

在估值方面,根据分析师对今年的预测,看准网的市盈率最高,约为141倍,如果它真能实现盈利的话。根据路透社的数据,即使在低迷的股价下,同道猎聘的市盈率仍在68倍左右。现在没有分析师关注前程无忧了,尽管它的市盈率处于30倍左右的最低水平——也许这也是该股在当前动荡中保持如此稳定的另一个原因。

低估值自然会吸引到买家,这可能是一年引来最初提出前程无忧私有化要约的原因。前程无忧曾对媒体说,迅速变化的中美关系是其私有化决定背后的主要考虑,因为其逾99%的业务是在中国进行的,而且它持有的所有数据都与中国国内劳动力市场有关。

前程无忧并不是同类公司中第一家从纽约退市的企业。竞争对手智联招聘在上市仅两年后,于2016年初私有化。还有58同城,这是一个类似Craigslist的中国在线平台,提供的服务包括招聘广告,去年私有化结束了七年的上市公司历史。

就前程无忧而言,该公司股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投资者疲劳(investor fatigue)的影响。该公司有20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声名鹊起。自那以后,其中许多公司都消失了。

前程无忧熬过互联网泡沫,于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IPO价格为14美元。大约17年后,该公司股价上涨了5倍,目前市值达到48亿美元。但与目前身价150亿美元的看准网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虽然它仍然是行业领导者,但投资者可能会小心地看着看准网的迅速崛起,并怀疑前程无忧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

私有化是否会改善前程无忧的前景,谁都说不准。毕竟,中国的在线招聘,以及更广泛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只会变得更加拥挤,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它在纽约的股东很快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该公司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只发布了最近一个季度的简短财务报告,并取消了之后通常举行的投资者电话会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去年亏损再扩大 开拓药业创新低

最新:开拓药业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业绩,期内公司未录得任何收益,亏损由前一年同期的8.42亿元扩大13.3%至9.54亿元。 利好:受益于去年12月配股筹资约5.1亿元,该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定期存款达8.8亿元,足以支持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工作。 值得关注:该公司去年的研发成本增加7.8%至8.3亿元,但表示由于中国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药获批销售,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减少旗下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的临床试验开支。 深度:开拓药业的本业为生产抗癌药物,于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获批准商业销售的药物,并已至少连续五年亏损扩大。在新冠疫情于全球爆发后,该公司于2021年开始研发用于治疗新冠病毒的口服药普克鲁胺,但该药物至今仍处临床试验阶段,并未正式推出市场。由于研发成本大增,该公司单是去年上半年已录得6亿元资金净流出,因此去年12月决定配股,以补充营运资本需要。 市场反应:开拓药业周五股价大跌,中午收盘挫6.2%至6.61港元,创52周新低。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939.HK

宜明昂科获礼来支持 冀藉肿瘤新疗法上市

这家专注于肿瘤治疗热门赛道的创新药企业,虽然未有任何收益,但估值却远高于在美国上市的同业 重点: 宜明昂科的核心产品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预计四季度启动关键性试验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经历6轮融资,获跨国药企礼来成为最大机构投资者,期望藉医药板块回暖成功上市   莫莉 生物医药行业逐渐回暖,赴港上市活动也重新活跃起来。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6月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财务数据后,该公司上周日再接再厉,仍然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其联席承销人。 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宜明昂科成立于2015年6月,致力于开发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拥有十多款创新候选药物管线,其中8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段。该公司暂无实现商业化的产品,向外授权的收入也极其有限,仅于2019年与未公布名称的第三方订立过技术转让协议,获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 过去两年,宜明昂科仅确认收入507万元及54万元,来自2019年与一名独立第三方签订技术转让协议项下的授权许可费、销售细胞株及其他产品,以及提供检测服务。与其他医药公司一样,研发的持续投入带来高昂开支,过去两年的相关支出分别为1.76亿元和2.77亿元,而期内则录得7.33亿元和4.03亿元净亏损;公司称,去年净亏损减少,主要由于投资者优先权按公允价值的亏损计算,已在2022年1月终止。 宜明昂科的核心产品IMM01(SIRPα-Fc融合蛋白)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IMM01可以作为单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有望用于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治疗,包括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等患者众多的癌种。在各个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IMM01与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联合疗法,已经于 2022 年 1 月开始 Ib/II 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四季度启动关键性试验。 专注肿瘤研发热点 肿瘤免疫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疗法,旨在通过刺激和启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而 CD47靶点的药物研发被认为是继PD-1之后,又一个肿瘤药物研发热点。相比PD-1/PD-L1仅有约20%的患者响应率(Response Rate),CD47的效果更好。 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通过与巨噬细胞上表达的抑制性受体SIRPα结合,传递“别吃我”的信号,以抑制巨噬细胞的肿瘤吞噬作用。巨噬细胞作为一种主要的先天免疫细胞,广泛分布于多种肿瘤类型中。由于CD47的靶向药物可以阻断信号,让巨噬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因此成为目前最有开发前景的肿瘤免疫靶点之一。 由于PD-1/PD-L1的赛道已相当拥挤,全球许多创新药企业已开始在CD47布局,正在临床开发的CD47/SIRPα靶向候选药物已经有52种。宜明昂科拥有11款靶向CD47的创新药组合,除了进展最快的IMM01之外,双抗注射用IMM0306已经在今年3 月在中国开始 IIa 期临床试验。 许多跨国制药公司也通过数十亿美元的授权引入或并购交易,以便快速进入CD47领域。2020年3月,吉利德(GILD.US)以49亿美元(337亿元)收购专门开发研究CD47靶向药物的Forty Seven及其CD47靶向抗体项目;同年9月,艾伯维(ABBV.US)以最高达29.4亿美元的付款,从天境生物(IMAB.US)获得处于临床阶段的CD47抗体于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利。 宜明昂科招股书援引的研究预计,随着首款该类药物有望在2024年上市,CD47/SIRPα靶向治疗的全球市场有望迅速扩大。这个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2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24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08.2%。 估值高于美股同业 事实上,目前尚无CD47靶点的药物获批上市,可能因为它在药物设计和开发方面存在较高门槛。因为CD47抗体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与正常红细胞结合从而引起血液学副作用,例如严重贫血,这使得CD47抗体作为癌症治疗手段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受到阻碍。不过,申请临床试验的研发者已解决此类不足。…

快讯:淋巴瘤药物商业化 药明巨诺收入飙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业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飙升373%至1.46亿元,扣除非经营损失的经调整亏损,则收窄10.9%至6.05亿元。 利好:该公司旗下淋巴瘤药物倍诺达于2021年9月获批在中国上市后,去年已展开其商业化活动,并带来明显收入增长。公司预期,随着更多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今年的销售收入会继续增加。 值得关注:虽然该公司实施的成本削减计划,去年成功令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分别减少1.6%及10.8%,但由于涉及倍诺达的推广费用上升,其销售开支仍录得11.8%的增幅。 深度:药明巨诺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由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MY.US)旗下朱诺医疗和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于2016年共同创立,并于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主攻“抗癌神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的创新药企,虽然旗下首款药物在2021年获批销售,但由于该产品费用不菲,而且未纳入全民医保,加上CAR-T仅作为末线疗法获批,即必须在其他更推荐的一线、二线等疗法使用无效后,才能接受CAR-T治疗,在患者背负沉重经济压力下,药明巨诺要大规模拓展市场并不容易。 市场反应:药明巨诺周四股价下挫,中午收盘软5.1%至3.36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点。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6.HK

腾讯音乐借助AI 悭囊中寻求增长

这家中国在线音乐平台正面对激烈竞争,市场对其四季度业绩不太满意 重点︰ 腾讯音乐去年四季度营收小幅下跌,但公司积极节省开支,协助净利润同比增长逾一倍 该公司创作的虚拟偶像市场反应不俗,未来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创作更多音乐作品,以探索新的商机   裴梓龙 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和官方严厉监管双重打击,中国科技企业难以高速发展,要维持可持续经营,节省开支是可行之途。被视为“中国版Spotify”的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US;1698.HK),正是其中一家“省”出盈利增长的企业。 打开腾讯音乐上周二公布的四季度业绩报告,投资者可能会既惊且喜,开心的是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15%至11.5亿元;但让他们惊讶的是,期内营收只有74.3亿元,同比下滑2.4%,与上一季比较则上升不足1%。 从全年来看,其收入更减少近一成至283.4亿元,净利润则增长21.4%至36.8亿元。业绩公布后,投资市场并不买账,虽然公司宣布新一轮5亿美元(34.4亿元)的回购计划,但其美股当日曾大挫14%,收盘软9.2%至7.14美元;该公司在港股交易的股份,翌日也跟随下跌7.3%。 季度开支大降 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腾讯音乐的盈利仍能高速增长,靠的其实是“节流”。该公司四季度经营开支同比大降25.1%至13.6亿元,其中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比2021年大幅减少64.5%,主要是受惠于部分优化营销开支的举措。 腾讯音乐在过去一年转变策略,不再大撒金钱争取新用户,变阵提升既有用户质量,三大平台QQ音乐、酷狗音乐及酷我音乐的付费用户,在四季度同比增长16.1%,达到8,850万户,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加上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上升4.7%,带动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增长逾两成。 投行花旗认为,该公司四季度收入及利润表现都好于预期,管理层有信心今年实现总收入及利润同步增长,预计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再录得20%以上的升幅,但仅维持“中性”评级,并把其目标价由9美元下调至8.2美元;大和则认为,腾讯音乐基本面已改善,加上公布新的回购计划,重申“买入”评级,维持港股目标价42港元,比现水平有四成上升空间。 腾讯音乐的最新市盈率约23倍,与其直接竞争的云音乐(9899.HK)仍处亏损状态,市销率约1.4倍,远低于前者的3.2倍;与国际同业比较,其市销率也抛离Spotify(SPOT.US)及Deezer(DEEZR.PA)的2倍和0.54倍,也许说明即使投资者未必满意腾讯音乐的最新业绩,但对其在中国的行业龙头优势仍然予以肯定。 回顾两年前,中国官方严厉反垄断,打破腾讯音乐独家版权的护城河,虽然仅处以50万元罚款,但最受影响是需放弃所有独家音乐版权。自此以后,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主要对手云音乐快速崛起,去年收入大增近三成,加上苹果公司(AAPL.US)旗下Apple Music、咪咕音乐与抖音的竞争,令腾讯音乐的市占率面临重大威胁。 科技创造音乐 除了在线音乐外,被视为腾讯音乐增长引擎的社交娱乐服务,也开始步入衰退。该公司通过提供在线K歌服务,并在旗下三大平台提供以音乐为主的直播,让观众购买虚拟礼物打赏“直播主”,从而抽取分成收入。但这一业务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激烈竞争下,其收入去年大跌近两成,付费用户更减少了24.3%。 经过一年降本提质,面临收入减少困局,腾讯音乐重新意识到开源的重要。据《韩联社》报道,该公司高管最近到访韩国音乐制作公司,市场猜测其动机是把“K-pop”全面引入到中国。毕竟中国官方最近已对韩国电视剧及游戏重新开放,虽然韩国歌手仍未能到中国演出,但唱片销售、网上粉丝会已全面恢复,反映中国因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而实施长达7年的“限韩令”,正出现放宽迹象。 另一方面,科技将成为推动腾讯音乐增长的重要一环。自从不能再签署独家版权后,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已出现同质化,截至去年底,腾讯音乐与33家唱片公司签署版权,网易云音乐则有29家,但其中15家与腾讯音乐一样,导致平台间的音乐作品相当接近。要展示独特性以吸引和留住用户,原创音乐人制作内容(UGC)和人工智能生产音乐(AIGC),将会是未来的主战场。 去年7月,腾讯音乐发布“TME制作人联盟”计划,让音乐人可以通过开放平台自主定价及发布数字专辑,以增加原创音乐能力和收入来源。截至去年四季度,独立音乐人在腾讯平台已创作了逾230万首作品,当中近1,000首去年播放量达到一亿次以上。 腾讯音乐还有另一个“杀招”,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该公司旗下的QQ音乐已上线AI绘图功能,为用户生成二次元图片与专属背景音乐,还利用“AI歌词海报”和“AI黑胶播放器”提升视觉效果;此外,去年腾讯音乐宣布首位虚拟偶像鹿晓希(Lucy)出道,并已发布首支单曲,并会在元宇宙空间与乐迷交流,成功吸纳大量粉丝。 随着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另一境界,腾讯音乐也明言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图文、视频和音乐等领域加以应用,以探索新的商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1698.HK TM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