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老牌人力资源公司宣布新的私有化出价为每股ADS 57.25美元,比之前的报价79.05美元大幅下调

重点:

  • 鉴于经济和监管方面的挑战,向前程无忧发起私有化要约的财团将报价下调28%
  • 新氧科技、爱点击和泛华金控等正在进行私有化的公司,可能会遭遇相似的收购价下调的情况

阳歌

兄弟,能给我22元吗?

这句话改编自那首大萧条时代歌曲中著名的一句词,完全可以成为互联网人力资源前程无忧(JOBS.US)的最新铭言,该公司刚刚宣布,一个试图将它私有化的财团有点儿临阵退缩。更确切地说,这个由联合创始人兼CEO甄荣辉牵头的财团,将现金收购价从去年6月的报价下调了21.80美元(139元)。

换句话说,该财团已将它对前程无忧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的收购价,从之前的79.05美元降至57.25美元。该财团表示,鉴于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恶化、监管环境的收紧以及全球疫情带来的持续挑战,它作出了28%的下调。

虽然这一重大调整对前程无忧及其在美国上市的股票有显著影响,但它也预示着,类似事情或许会发生在另外六七家正在私有化进程中的中概股身上。与前程无忧一样,所有这些公司的股价在去年下半年不同时期宣布其私有化要约后,都出现了急剧下跌。

前程无忧在一份声明中援引该财团的话说:“(本集团做出这一决定)是考虑到最近广为宣传的中国在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的立法和监管的新动向,并为了增加在遵守所有适用中国法律的基础上及时完成交易的确定性。”

当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在制定与新冠病毒共存的长期战略时,中国坚持“清零”策略,暂未能看到疫情何时会结束。西安和天津正在经历封锁,处于不同程度的全市封锁状态,包括关闭办公室、居家隔离和切断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

除了中国经济放缓之外,去年一轮新的监管措施也对在境外上市的中国股票造成影响,导致一些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如课外辅导的股票下跌了90%以上。这一因素也令各界对前程无忧在11月发起的私有化要约一度产生怀疑,当时该公司说它“正在与中国监管机构咨询对于公司和拟定私有化交易的监管变化”。

不过,最新公告称,这些怀疑现在已基本解除,公司相信该交易能够向前推进。

由于公司表明,尽管存在各种挑战,但交易仍将向前推进,投资者对最新的声明表示欢迎。公告发布后,前程无忧的股票在周三上升了9%,在过去两个交易日里,由于交易量大增,已累涨15%。在早些时候的收购要约支撑下,该股在去年8月之前一直表现相对良好。但在本周反弹之前,该股从8月的高点约77美元下跌了逾40%。按最新收盘价50美元计算,该股现在比收购价低约13%,对此类交易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价差。

有样学样?

困扰前程无忧的宏观经济和监管问题,并非该公司独有,在某种程度上,其他每家公司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其他收购集团降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类似交易的出价。

目前正在进行此类交易的公司包括海亮教育(HLG.US和互联网保险公司泛华金控(FANH.US),它们都在12月底宣布了交易。还有市场营销服务提供商爱点击(ICLK.US)和医美专家新氧科技(SY.US),都分别在去年10月和11月宣布了收购要约。

其中,海亮教育和泛华金控的报价与最新交易价格之间的差距最小,分别为12%和27%,可能是因为这些交易是几周前才宣布的。爱点击和新氧科技的差距要大得多,在 38%左右。前程无忧当前的股价50美元,也比之前79.05美元的收购报价低了约38%。

毫不奇怪,在经历了最近的抛售之后,前程无忧的股价与海外同行相比相对较弱,这与许多美国公司的股票在去年的大幅上涨形成了鲜明对比。

前程无忧的历史市盈率为29倍,高于美国巨头光辉国际(KFY.US)的19倍,但低于Insperity(NSP.US)的37倍。但或许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前程无忧目前的市净率(P/B)只有1.7倍,约为光辉国际3倍市净率的一半,而Insperity的该比率更是高达45倍。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前程无忧的市净率远低于国内竞争对手BOSS直聘(BZ.US)的10倍。后者于去年在纽约上市,它最近的崛起对前程无忧和其他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上的老牌公司构成了挑战。 

这一挑战,以及中国更广泛的经济放缓,在前程无忧最新的季报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即使离退市不远,该公司仍继续勤奋地发布这些报告。

该公司营收仍在增长,去年第三季营收同比增长19.3%至11亿元。但这一增长率与上一季度32.6%的同比增长率相比大幅下降。与此同时,该公司的利润率和利润一直在大幅下降。该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暴跌近四分之三,至4,660万元,而即使是调整后的净利润也下降了44%,至1.349亿元。

总而言之,前程无忧离开华尔街对该公司来说可能正合时机,因为未来的情况只会变得更加艰难。其他正在私有化的公司可能也是如此,其中许多公司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提交类似下调的收购价格,以反映最近股价的下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uine Biotech

对赌协议压顶之下 真实生物三闯港交所

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重点: 2024年9月,真实生物收回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5,000.5万元    莫莉 曾几何时,新冠药物研发企业是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宠儿,然而,随着疫情红利消退,行业热潮迅速降温,这些曾经依赖“明星特效药”光环的企业纷纷面临严峻的转型考验。在这股寒流中,曾凭借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崭露头角的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在此之前,真实生物曾于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两次递表,均未能在半年内通过聆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实生物的上市闯关堪称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制造核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拥有五款候选管线,核心产品是首款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以及其余四款尚处于临床前期的管线。随着新冠疫情平息导致相关药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实生物正致力于开发阿兹夫定的联合疗法,希望将适应症拓展至肝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兹夫定在2022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治疗新冠,一直面临临床研究时间短、数据不透明、疗效不显等一系列质疑。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附条件批准要求,阿兹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确证性临床研究,以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换取正式批准,否则阿兹夫定的药品注册证将在2027年被被撤销,届时将退出市场。真实生物在申请文件中透露,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临床研究报告。 即便阿兹夫定获得正式批准,真实生物销售额的大幅滑坡趋势也难以逆转。申请文件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44亿元、2.38亿元和1653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暴跌92%,这一断崖式下滑主要源于与复星医药终止合作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大幅减少。 2022年,真实生物曾与复星医药达成商业化合作,由复星医药产业获得阿兹夫定在内地的独家商业化权利,2023年和2024年真实生物的营收绝大部分由这笔合作贡献。但是,2024年9月,真实生物与复星医药产业终止合作,收回了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公司选择聘用经销商进行销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实生物已与74家经销商订立经销协议,但是转型效果远不及预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财务状况严峻 真实生物的盈利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7.84亿元、4,004.2万元和1.65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000.5万元,较2024年底的1.38亿元大幅减少。 研发投入也因资金压力被迫收缩。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38亿元、1.51亿元和5,405.2万元,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实生物的资产总值减流动负债为负9.84亿元,显示公司面临严重的短期偿债压力。 真实生物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即将到期的对赌协议。申请文件披露,公司于2021年和2022年完成两轮融资,累计募资7.13亿元。这些融资带来了附带赎回权的对赌条款,若真实生物上市申请被驳回或是或自首次递表后47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购优先股。真实生物首次递表时间为2022年8月,至今已过去近40个月,这意味着公司仅剩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轮融资后,真实生物的投后估值曾高达35.6亿元。但是,在核心产品营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线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需要持续的大额研发投入的情况下,真实生物恐怕难以维持高估值。在若此次无法成功上市,真实生物还将面临巨大的赎回资金压力。资本市场是否会为一家营收下滑、亏损持续、现金流濒临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买单,仍是未知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