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US 9618.HK
JD.com expands into consumer finance with acquisition

据报道,这家电子商务巨头即将收购捷信,但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拥有这样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或会带来一些麻烦

重点:

  • 据报道,京东即将收购陷入困境的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
  • 这笔交易可能有助京东完善其金融服务产品,但也会带来各种风险,包括增加贷款和控制违约的困难

梁武仁

随着核心的电子商务业务陷入停滞,京东集团(JD.US; 9618.HK)正在其规模较小的金融服务板块寻找新的挑战。

据财经媒体财新上周五援引未具名的报道,这家互联网巨头即将收购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捷信是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陷入困境已有一段时间。报道称,这笔交易已经得到捷信总部所在地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但仍需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

乍一看,这笔交易对京东来说合情合理。京东的金融服务板块马上会增加一个消费贷款部门,它可利用这个部门,让庞大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更加完整。京东的金融服务板块目前提供支付服务、小额贷款和保理,也销售基金,因此消费金融对这些产品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特别是,不难想象公司会用此类消费贷款,来为其核心的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购物资金。

但如果该部门难以管理贷款违约,进军消费金融也可能给京东带来新的麻烦。即便是繁荣时期,管理贷款违约都困难重重,而在中国当前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这方面变得更难。这种困难成为中国私有消费贷款机构的挑战,它们不得不在保持增长与控制不良贷款之间维持平衡。 

二季度京东的收入仅增长了1.2%,很多面对消费者的公司所面临的困难可见一斑。这可能反映中国消费者财务状况不稳定,促使很多人控制支出。京东没有在季度财务业绩中公布京东金融的业绩,估计该部门对公司整体业务的贡献相对较小。

京东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它能以多低的价格收购捷信(目前还没有太多信息),以及如何在不受捷信贷款损失影响的情况下,从新增的金融业务中获得最大收益。

捷信曾是中国领先的消费金融公司,但目前不清楚该公司最近的表现如何,因为自发布2020年财报以来,该公司未再公布任何业绩相关数据。公司最后一次公布的业绩也不理想,净利润暴跌88%。

捷信于2010年底开始经营,那时正值经济繁荣时期,捷信希望利用自己的创业背景,在中国打造一家大型消费金融公司。当时,中国特别缺乏这样的公司,金融服务业由国有银行主导,而它们几乎没有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贷款的经验。

谨慎的消费者

但该公司及其同行最近正学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房地产市场严重低迷,加之疫情期间,国家采取的限制措施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

結果导致失业率上升,个人收入停滞,使消费者对购买新产品和承担新债务变得更加谨慎。同时,新增和现有借款人,也更易因财务状况恶化而违约。在这情况下,贷方被迫增加贷款减值准备,从而侵蚀了它们的利润。最后,中国为了刺激经济而维持低利率,限制了贷方可以获得的利息收入。

所有这些因素,似乎都让捷信的根基摇摇欲坠。据财新报道,除2020年利润大幅下滑外,公司还以大幅折扣出售了两批总值6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

捷信还被卷入地缘政治的复杂局面。捷信的母公司PPF集团总部位于捷克共和国,而捷克的网络安全监督机构,曾因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对华为进行审查。PPF控制着捷克的四家主要电信运营商,这些运营商一直在努力避免使用华为开发的5G网络。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PFF有充足的理由出售捷信,放弃在中国的业务。考虑到该公司近年还出售了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业务,它可能拟整体撤出亚洲市场。

另一方面,京东则可能从拥有消费金融业务中受益。这类资产可以帮助吸引新客户,并留住现有客户;通过帮助他们获得购物资金,从而提高在面对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等对手时的竞争力。阿里旗下的蚂蚁集团现已成为中国金融行业的一个强大参与者,如果京东完成对捷信的收购,它还可以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数据库来帮助管理信用风险,解决公司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京东还拥有充足的现金,截至6月底,它持有的现金超过280亿美元,因此它能够轻松负担得起捷信这样陷入困境的企业。

不过,投资者似乎更关注交易带来的潜在风险,而不是收益,至少从财新的报道出来后,京东在纽约和香港的股价不升反跌。该公司股票在两个市场的市盈率(P/E)都相当不错,约为9倍,不过这仍远低于阿里巴巴超过20倍的市盈率。

如果交易完成,收购捷信不会立即给京东带来巨大的提振,因京东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清理捷信的业务,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运营中。但如果京东能够在当前的困难环境下,克服经营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种种挑战,此次收购最终可能有助于它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快狗打车赎回基金获利逾百万

同城快递物流平台快狗打车控股有限公司(2246.HK)周二公布,赎回一项基金投资,涉及款项6,618万港元。 快狗去年底才斥资购入基金,但短期赎回,公司表示鉴于近期市况波动,全球央行政策与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董事会认为应采取更加谨慎策略,变现投资以防潜在损失,并增加集团现金储备。 是次变现获利近118万港元,集团拟将赎回所得款项作一般营运资金,支持核心业务发展。 快狗周三开平开报0.355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6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hy can’t humanoid robots bear the weight of intelligence?

为何人形机器人无法承受智慧的重量?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实现的核心形态之一,但其与AI大模型的结合,仍有一段路要走    头豹研究院 在生成式AI快速演进的当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但将AI大模型真正落地至这一复杂平台,却远比想像中困难。头豹研究院综合行业分析师饶立杰指出,尽管政策支持与产业资本逐渐聚焦,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结合仍面临明显技术与商业挑战。 硬件是最直接的限制。以GPT-4等千亿级参数模型为例,其推理过程需数十GB记忆体与上百TOPS(万亿次运算/秒)算力支援,而现阶段多数人形机器人所采用的嵌入式运算平台(如英伟达Jetson系列),算力仅介于10至50 TOPS,远不足以应对大型语言模型的运算需求。这迫使机器人需仰赖云端处理,但无论是5G或6G模组,每小时约消耗5至10W电力,加上传输延迟与失效风险,都不利于机器人进行实时决策。 此外,若选择本地运行大模型,则需搭载高阶AI处理器如英伟达Orin,其典型功耗达15至30W,配合目前1至3kWh的机器人电池容量,将导致续航力大幅缩减,甚至缩短75%以上。对一台设计用于长时间自主工作的机器人而言,这是致命短板。 控制反应落差大 即使克服算力问题,传感器与大模型的数据链整合也非易事。人形机器人在环境感知与动作控制上需在100至300毫秒内完成感知—理解—行动的反馈闭环,然而目前大型语言模型推理延迟往往达秒级,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即时控制需求。 举例来说,当机器人接收到语音或视觉输入后,需即刻决定“是否行动”、“如何行动”,但大模型计算延时过高,容易导致行动滞后甚至错误,特别在高风险或复杂环境中,更难以保证操作安全性与精准性。 除了技术问题,商业落地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核心挑战。高算力需求意味着高硬件成本,若需搭载如辉达 A100等GPU,其单颗售价高达1.5万美元,使整机成本轻易突破数万美元,远高于消费市场可接受的人形机器人理想价位(约为10,000美元以内)。这也直接压缩了商用部署的投资回报率空间。 即便勉强部署,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场景仍以仓库、工厂等半封闭环境为主,对如家庭看护、零售接待等开放性场景仍难以实现灵活适应。此外,AI模型在不同空间、语义与行为需求的泛化能力不足,也让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缺乏稳定成长基础。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搭载并运行AI大模型,需要算力、电源管理、控制延迟与场景泛化等多重技术突破同时发力。短期内,垂直领域的小模型或中型模型更具可行性,能在工业检测、医疗辅助等场景中先行落地。未来随着轻量化AI晶片与边缘运算架构进一步成熟,AI大模型或可真正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引领具身智能迈向更广阔的商业前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原文刊登于《时代周报》,记者为朱成呈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cision Tsugami makes infrastructure

简讯:津上精密预告年度利润急升

机床制造商津上精密机床(中国)有限公司(1651.HK)周二公告称,预计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将实现净利润7.8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8亿元增长约60%。 公司指业绩增长因中国制造业信心恢复,带动汽车、气动液压及一般机械加工领域支出增加。公告补充:“本集团推进全员参与的降本增效改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日本津上精密专于中国的子公司,津上精密在周二午间业绩发布后,股价应声上涨9%。目前价格处于52周区间的中位水平。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复星医药增持复宏汉霖至63.43%

复星医药(2196.HK)周一公布,于4月11日至17日期间,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收购子公司复宏汉霖(2696.HK)合计2,103.43万股非上市股份,每股收购价24.6港元,约占股份总数3.87%,涉资共计5.17亿港元。 复星医药表示,今次增持是基于对复宏汉霖发展的信心及价值的认可,并拟以自筹资金支付本次增持对价。今次增持完成后,集团持有复宏汉霖的股权比例将由59.56%增至63.43%。 去年6月,复星医药曾提出以每股24.6港元私有化复宏汉霖,但今年1月遭少数股东反对而失败。过去六个月,复宏汉霖股价上升65.5%,来到36.5港元左右。 复宏汉霖股价周二早盘上涨,至中午收市报37.95港元,升11.7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