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H Ltd.

这家新加坡集装箱堆场营运商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在港股上市以筹措资金将是关键

重点:

  • 公司计划建设新加坡综合物流中心,今年下半年动工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759万新元

  

李世达

2010年从新加坡交易所退市、足迹横跨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集装箱堆场营运商永康控股有限公司(EKH Limited),如今将目光瞄准香港。继2024年6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后,永康控股近日二度递表,再次叩响上市大门。

永康控股是一家新加坡领先的集装箱堆场营运商,总部位于新加坡,并于中国内地、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经营业务,主要为集装箱航运公司和集装箱租赁公司提供服务,能够提供包括储存及装卸、维修及保养、新建集装箱检验以及集装箱运输等一系列集装箱及物流相关服务。

业绩表现乏善足陈

申请文件引述欧睿报告指出,以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计算,永康控股是新加坡最大的集装箱堆场营运商,市占率为17.9%。截至2024年12月21日,公司于10个地点营运20个集装箱堆场,管理的总堆场存储面积约为625,100平方米,总储存量约为91,000个TEU(标准集装箱)。

申请文件显示,近几年永康控股收入持续下降,经营压力逐渐增加。2021年至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76亿新元(9.39亿元)、1.61亿新元及1.56亿新元,年复合增长率为负5.93%。到2024年上半年收入8,092万新元,同比则录得6.8%增长。盈利方面同样面临萎缩,2021年至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录得为639.2万新元、948.3万新元及769.7万新元。

从业务划分看,公司集装箱堆场业务其实一直保持稳定,占整体收入的占比维持在接近68.2%的相对高位。同期公司另两大业务的收入则严重下滑,其中仓储及集装箱货运站业务的收入由2021年的2,048.9万新元萎缩至2023年的1,545.5万新元;集装箱销售和新建集装箱检验业务收入,亦由2021年的948.1万新元缩减至2023年的150.1万新元。

中国收入占比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集装箱货运站业务仅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开展,意味着中国收入的占比正在下滑。数据显示,2021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收入占总收入达53.2%,新加坡本地业务仅占24.1%,但到了2024年上半年,来自新加坡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8.5%,已高于中国收入所占的37.9%。巩固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业务,或许是公司选择跨海上市的原因之一。

从账面数字看,永康控股业绩可说是乏善足陈,选择在此刻重返市场,原因可能与新加坡港务规划与公司物流中心的建设有关。

数据显示,新加坡港在2023年以处理超过3,900万TEU的纪录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上海港。然而,过去五年,中国有六个港口进入全球前十大港口,且每年吞吐量都持续增加,相对的新加坡港却只有微幅增长,新加坡港的全球重要性正在逐渐被中国港口取代。

建设综合物流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新加坡在2012年启动“大士超级港”(Tuas Megaport)项目,将整合现有的丹戎巴葛港、吉宝港、布拉尼港及巴西班让港,创造一个运营效率更高、可持续性更强的港口综合体,预计在2040年第四阶段完工后,建成总容量6,500万TEU的全球最大集装箱码头。

为配合政府计划,永康控股于2017年规划在大士超级港附近建立新加坡综合物流中心(Megadepot),并已于2020年签订80,000平方米的土地租赁协议,计划在2026年底前完成建设。

不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关工程的招标工作推迟到2024年底才完成,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展建设。同时,公司现有集装箱堆场租约在2026年到期,公司也有意整合至Megadepot。

面对堆场搬迁及物流中心的建设需求,公司在资金方面自然很紧张。申请文件显示,物流中心建设费用将由银行贷款及公司内部资金支付。但截至2024年上半年,永康控股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759万新元,显然难以满足公司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永康控股寄望于港股上市实现进一步发展,能否说服投资人才是关键。尤其全球贸易条件或在中美竞争中受到冲击,在地缘政治因素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下,永康控股的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在担忧因素较多及公司业绩缺乏亮点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吸引投资人还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佑驾创新配股 折让一成集资2亿港元

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31.HK)周三公布,将配售约1,401万股新H股,每股配售价14.88港元,较周二收市价16.53港元折让10%,亦较过去五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17.3港元折让14%,配售股份占扩大后发行股份约3.33%。 是次集资净额最多2.04亿港元,约70%用于发展L4无人物流车,包括研发新一代产品、升级运营平台及拓展销售网络;约30%用于升级基础研发平台,包括提升数据闭环体系的效率,高效赋能前装,以及发展L4无人车多产品线。 佑驾创新周三开市跌2%至16.2港元,股份由过去一年高位下跌近6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乐信完成业务调整 三季度收入跌盈利升

在线信贷平台乐信(LX.US)周一公布,由于贡献公司约四分之三收入的信贷中介业务收入下跌11.9%,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6.7%至34.2亿元。 尽管营收下滑,公司当季利润同比大增68.4%至5.21亿元。 董事长肖文杰表示:“三季度我们高效完成业务调整,已顺利实现转型以符合新监管要求。自2025年10月1日起,所有新发贷款年化利率均设定在或低于24%。” 财报发布后,乐信股价周一大涨8.2%收于3.78美元。该股较3月末峰值已腰斩,年内累计跌幅达35%。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