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oundBio to be bougth by Genmab

最近多家中国相关的创新药企被大型外国买家收购,该公司是其中最新一员

重点

  • 抗癌药物制造商普方生物宣布,丹麦公司Genmab将以18亿美元收购它
  • 这是过去四个月里第四家被外国公司收购的中国相关创新药企

阳歌

在单打独斗多年后,中国创新药企可能终于开始意识到,有个富裕的金主来料理自己的财务会轻松得多。普方生物成为其中最新一员,该公司上周宣布,丹麦公司Genmab A/S(GMAB.US)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它。

过去四个月里,突然出现了一连串涉及中国创新药企的类似交易,这是其中的最新一笔。一开始是英国巨头阿斯利康(AZN.L)去年12月,宣布将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亘喜生物。此后,至少又出现了三笔涉及收购中国药企的交易,包括普方生物这笔交易在内,总交易数量已达到四笔。

今年才过去几个月,意味着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交易。我们稍后再来细说每一笔交易,它们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但首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推动了这一新趋势,以及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这个趋势才开始出现。

之前中国创新药企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外国股票市场上,直到2018年香港修改规则,允许此类公司上市(现在这类公司多数在香港上市)。在改变规则之前,香港要求大部分公司必须实现盈利才能在主板上市,而这个条件几乎所有初创药企都达不到。

规则变化推动大量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带动了少量公司在美国上市,比如亘喜生物。这些公司大部分是研发前沿药物的,其中很多药物使用新一代高度靶向性疗法来治疗癌症。

在西方,此类公司通常会通过私人渠道获取资金,直到研发的药物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到那时,如果结果看上去很有希望,像阿斯利康这样财力雄厚的大药企,通常会介入并收购这些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的投资者则会获得可观的利润。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很多旗下药物前景明朗的中国公司不是把自己卖给大公司,而是选择自己上市,为耗资巨大的药物研发提供资金。它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股市投资者愿意以高估值购买它们的股票,即便大部分公司还需要数年才能盈利。

香港改变规则后不久,投资者对这些公司兴趣浓厚,但过去三年里,浓厚兴趣转变成了悲观情绪,导致许多上市药企的股价暴跌。最初看好它们部分源于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很多公司都计划在中国销售自己的药物。

事实证明,这些希望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中国通常要求提供大幅折扣,才会将药物纳入多数中国民众的医保。这一现实,加上新药研发耗资巨大,导致很多公司的盈利被推迟数年。与此同时,股票买家对这些公司的耐心和兴趣都在迅速减弱。

中美混血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Genmab计划收购普方生物的交易。尽管普方生物自称总部在西雅图,但它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是一个中美混血儿。公司把它的研发中心放在了苏州。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赵柏腾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公司有三款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最先进的药物是rinatabart sesutecan (Rina-S),这是一款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其他实体瘤的尖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药目前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并在今年1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这将有助于更快地将其推向市场。

就在两个月前,普方生物宣布完成了1.12亿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奥博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后者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LLY.US)在亚洲的风险投资公司,最近宣布的几家中国公司收购交易中都能看到这两家公司的名字。

另外两笔收购都是上个月宣布的,全是非上市公司。肾脏药物制造商信瑞诺表示,将被瑞士制药巨头诺华 (NOVN.SW)收购,但没有透露收购条件。在另一笔交易中,精准癌症治疗药物制造商葆元医药表示,将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被Nuvation Bio Inc.(NUVB.US) 收购。葆元医药表示,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它将持有Nuvation约33%的股份,按照Nuvation目前的市值计算,葆元医药的估值为2.4亿美元。

这些交易涉及的金额各不相同,从葆元医药的2.4亿美元到普方生物的18亿美元,范围涵盖了大多数上市中国药企的估值。四笔交易中有三笔涉及非上市公司,这一事实似乎表明,IPO前的制药商可能是更受欢迎的收购目标,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更需要现金。

但上市公司也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收购目标,因为许多公司发现,要让股市投资者继续拿钱为它们的亏损业务埋单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类被收购的目标,可能包括与礼来等外国公司有关联的药企,例如1月在美国上市的博悦生物(AVBP.US)和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宜明昂科(1541.HK)。

这些公司大多拥有前景不错的药物,对于现金充裕的大型买家来说,这些药物将成为其产品组合中的重要补充。现在,这些中国初创药企终于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家新的制药公司是相当困难,而把自己卖给一个有钱的支持者往往会容易得多,因为后者可以为它们的亏损运营埋单。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启明医疗出售杭州项目 变现3.75亿元

医疗器械生产商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2500.HK)周二公布,已与杭州滨江城建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总代价约3.75亿元(5,300万美元)出售位于杭州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在建项目,连同相关土地使用权,交易将待股东批准后生效。 公司表示,此次出售主要是为配合战略调整,聚焦核心心脏瓣膜技术,减少对非核心及重资产项目的投入。出售所得款项净额约3.44亿元,其中约2.65亿元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余额约7,860万元补充日常营运资金。 公司预计此次交易将录得约500万元税前亏损,惟可减轻未来约7亿元的建设支出压力,改善现金流与资产负债状况。董事会认为,交易价格虽较估值折让约12%,但属合理水平,有助提升公司财务灵活度,集中资源于主营业务发展。 同时,集团宣布变更首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用途,将7,303万元重新分配至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以更有效调配财务资源。 公司股价周三高开,全日收报2.52港元,升2.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丘钛上月产品销售同比升两成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二公布十月销售数据,上月摄像头模组销售数量4,741.6万件,按年上升20.4%,较九月则微升1.6%。当中3,200万像素以下摄像头模组表现最理想,按年大升45.4%至2,593.4万件。 指纹识别模组销售数量1,841.3万件,按年升19.2%,但按月则微跌3.3%。当中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升幅惊人,同比增长409.5%至493.7万件。 集团表示,销售量同比增长,主要是集团在手机摄像头模组,以及指纹识别模组业务的市场份额上升。至于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销售量较九月减少,主要是受客户项目周期影响。 周三丘钛科技开市升1.3%至11.94港元,公司今年股价升逾八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esai news wrap

新闻概要:禾赛提前一季度达成2025年盈利目标

这家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企业在第三季度实现创纪录的2.6亿元盈利,当期营收与出货量均大幅增长    余特莉 禾赛科技(HSAI.US;2525.HK)周二公布其第三季度盈利创历史新高,并在业界领先的激光雷达技术支持下,提前一季度达成2025全年盈利目标。公司当季净利润达2.6亿元(合3,600万美元),令今年前九个月盈利总额攀升至2.8亿元。 基于超预期的盈利表现,禾赛将全年净利润指引上调至3.5亿至4.5亿元区间。 禾赛表示,第三季度营收同比激增47%至8.0亿元,主要受“出货强劲及激光雷达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与机器人领域渗透率提升”驱动,尤其是ADAS正快速成为众多车型的标准配置。 据行业监测机构盖世汽车统计,禾赛在远距激光雷达领域已连续七个月保持领先,8月市场份额达46%,分别是第二、第三名厂商的1.5倍和2.4倍。 禾赛创始人及CEO李一帆博士透露,本季度禾赛获得前两大 ADAS 客户 2026 年全系车型定点合作。“我们近期与全球头部自动驾驶出租车及卡车企业达成合作,包括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哈啰出行、京东物流、Motional等横跨北美、亚洲和欧洲的合作伙伴。”李一帆补充道。 与此同时,在基本安全冗余需求和新法规的驱动下,行业开始倾向于支持L3自动驾驶的多激光雷达配置,为相关制造商创造强劲的推动力。在第三季度,禾赛旗下拥有全球最长探测范围的高端ETX激光雷达,与中国前三名新能源车制造商再次达成合作,并搭配多个FTX补盲激光雷达,量产计划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开始。每辆L3车辆现在预计采用三至六个激光雷达(单车激光雷达价值量约为 500 至 1,000 美元),扩大了禾赛的潜在市场。 公司当季激光雷达总出货量达441,398台,同比增长228.9%;其中ADAS 交付量为 380,759台,增长至 3 倍;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为 60,639台,激增至 14 倍。 当季公司毛利率达42%,而运营开支同比下降23%。 禾赛是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公司于2023年2月登陆纳斯达克,今年9月通过港交所二次上市,绿鞋后融资总额达6.14亿美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ediTrust Health

新闻概要:镁信健康称人工智能将赋能保险机构优化决策

该医药支付平台的创始人兼CEO表示,人工智能可助力保险公司提升效率,但实现持续精准决策仍是关键挑战 阳歌 创新型医药支付平台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周在上海大型行业展会上推出商业健康险决策辅助大模型mind42.ins。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小栋在香港举行的另一场活动中探讨了保险领域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 张小栋指出,AI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两种典型观点:一方过度乐观,认为AI足以取代人力并彻底颠覆行业;另一方则因对高精度场景中的风险顾虑而保留态度。他强调,推动保险公司从传统IT系统转向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作流程仍是普及人工智能的主要障碍;加之现有系统数据高度碎片化且缺乏标准化,更增加了转型难度。 张小栋同时表示,为破解数据碎片化问题,镁信健康正部署可充当“行业专家”的人工智能Agent(AI Agent),即使在非理想数据环境下也能强化专业决策流程。 “人工智能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效率提升-成本优化-生态共赢’价值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他于上周三在2025香港金融科技周健康科技论坛上表示。同时强调该战略是构建更优医药支付生态的核心,也是驱动镁信健康为药企与险企提供双轨解决方案的基石。 张小栋此次赴港正值公司谋求港交所上市之际,其IPO联席保荐人包括高盛、中金公司和汇丰银行等知名机构。 公司投资者还涵盖蚂蚁集团、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及汇丰银行等重量级机构。公司平台为制药企业提供覆盖药品准入、患者管理与创新药多元支付路径优化的一体化服务;同时为健康保险行业企业提供涵盖产品设计、精准定价、风险管理和理赔服务的闭环解决方案。 镁信健康的mind42.ins由公司自研的‘mind42.ai’智能中枢平台驱动,融合了公司创立八年来积累的近4亿条真实保险与医疗理赔数据。 客户可借助该平台优化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及理赔运营等环节的决策流程。依托于海量真实保险医疗理赔数据库,该系统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理赔审核覆盖超60%案件,将平均处理时间压缩至10分钟内。 平台名称“mind42.ai”中的数字42源自经典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书中将其设定为“生命、宇宙及万物的终极答案”。镁信健康表示,公司正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与数据力量,将复杂和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帮助保险公司发现商业健康保险的“终极答案”。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