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erfly Effect launched its autonomous agent Manus

Manus的诞生标志着中国AI从技术竞赛转向应用落地,以高效整合与自主执行能力脱颖而出。相比西方追求AGI,中国AI走出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

  

田丰

中国AI初创公司蝴蝶效应于3月6日发布自主代理AI“Manus”,引起中国科技圈一片沸腾。社交媒体上疯传Manus自动撰写报告、分析股票,甚至在用户睡觉时自主编写游戏的展示影片。测试版邀请码在二级市场被炒至超过14,000 美元,AI概念股随即大涨。然而,在中国以外,国际市场反应平淡,凸显了东西方在AI发展策略上的分歧。

超级产品 而非超级模型

与OpenAI追求万亿参数的愿景或Google深度神经架构的技术路线不同,Manus 采取了更务实的工程方法。我将AI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层级:超级技术(如GPT-4等基础AI模型)、超级系统(整合型平台)、超级产品(面向用户的应用)。Manus属于最后一类,即通过协调现有AI工具,打造出高度实用的解决方案。

蝴蝶效应并未自行研发全新的AI模型,而是通过整合多种开源与专有AI引擎(如Claude 3.5和DeepSeek)来构建Manus。其三代理架构(规划、执行、验证)使 Manus能够拆解复杂任务,在虚拟机内执行,并在输出结果前进行准确性验证。这种方法优先考虑任务完成,而非类似人类对话,使Manus特别适用于以效率为核心的企业场景,而非仅追求自然交互的应用。

Manus声称在GAIA基准测试中达到86.5%的准确率,超过OpenAI参考模型的 74.3%。然而,GAIA主要测试结构化任务(如履历筛选),而非开放性推理能力。在股票分析方面,Manus需要40分钟来完成分析,而彭博终端几乎是即时输出,但其优势在于自主处理,用户可将多步骤任务交由Manus运行,隔天即可获得结果,这使其更像是一款数字助手,而非即时回应工具。

中国的区域创新中心

Manus的快速发展展示了中国依靠区域创新集群推动AI产业的策略。蝴蝶效应团队来自武汉“光谷”,这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心,以大学驱动的研发著称。类似于合肥孵化京东方与蔚来等制造业巨头,武汉依靠国家投资、补贴与产业合作来推动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杭州 已成为中国民营AI和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区域,孕育了 DeepSeek和Unitree等领军企业。国家支持的创新中心(如武汉)与市场驱动的私营生态系统(如杭州)之间的竞争,营造了一个适合快速迭代的环境。Manus的崛起表明,中国的AI突破已不再局限于北京与深圳,而是逐步向全国扩展。

全球反应:兴趣多于警惕

在国际市场上,Manus引发了好奇,但尚未引起太多关注。在社交平台X上,其演示影片在24小时内获得超过20万次观看,但美国科技媒体和监管机构对此次发布基本上未作出反应。与DeepSeek开源发布时所引发的高度关注不同,Manus迄今成功避开了地缘政治上的反弹,部分原因在于其运行于中国自有的云端基础设施,且未直接挑战美国AI模型的主导地位。

这种低调的反应或许反映了中美在AI发展方向上的不同优先级。当美国实验室专注于推动通用AI的突破时,中国则致力于将任务导向的AI工具商业化,为企业和专业人士提供实用解决方案。西方观察人士将Manus视为一种巧妙的整合,而非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AI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用应用,而非理论前沿突破的认知。

挑战与商业战略

Manus在技术原创性方面面临质疑,批评者将其贬称为第三方AI模型的“黏合工厂”。然而,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优势,而非缺陷。正如Linux和Android源于开源基础并发展壮大,Manus展示了AI生态系统如何通过模块化与整合发展,而非依赖封闭的专有模型。

在商业层面,Manus正在挑战AI盈利模式的传统假设。不久前,消费级AI应用仍被视为难以盈利,但Manus的邀请制测试版已经激发了极大的市场需求,甚至导致访问码在二级市场上以数千美元的价格转售。早期的金融和人力资源用户反映,使用Manus可提升15至25%的工作效率,证明了实用型AI自动化确实存在付费市场。

目前,Manus面临的关键战略选择是要专注于广大消费市场,还是深耕企业级解决方案。尽管大型金融机构可能对订制版本感兴趣,但这也可能使Manus陷入繁琐的专属开发流程。相较之下,蝴蝶效应似乎更倾向于可扩展的SaaS模式,通过大众市场的反馈持续优化Manus,并在适当时机再与企业客户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AI作为工具 而非威胁

Manus的目标并非取代人类工作者,而是增强人类的能力。我预测,像Manus 这样的AI助手将成为人类专业技能的数字延伸,处理日常重复性任务,让专业人士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例如,Manus可以自动化金融数据的收集与初步分析,使研究员和投资者能够专注于解读洞察,而不是耗费数小时进行手动数据整理。

Manus也体现了中国AI产业向商业化解决方案的转变,专注于创造即时的经济价值。与西方对通用人工智能(AGI)风险的前瞻性关注不同,中国的AI战略更强调实用性、效率与盈利模式。通过将AI融入可观察的工作流程,Manus确保用户能够信任其决策过程,使其成为一个实用且可扩展的工具,而非一个难以理解的“黑箱”算法。

Manus能否保持独立?

随着Manus的成长,它与中国科技巨头的关系将至关重要。从历史经验来看,独立的AI初创公司通常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与大型平台(如腾讯、阿里巴巴)结盟,要么冒着与其直接竞争的风险。腾讯的“元宝”平台整合了DeepSeek 等AI工具,这或许暗示了成熟企业可能会选择吸纳或与Manus竞争。

据报道,蝴蝶效应已获得腾讯及其他专注于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战略投资。鉴于Manus目前在中国市场受到高度关注,其未来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仍悬而未决。在突破一亿用户之前,Manus仍然脆弱,可能会被收购并最终被整合或边缘化。另一条道路则是独立扩展,仿效微信或抖音的模式,发展成为一个自成生态系统的平台。如果成功,Manus可能演变为一个通用AI门户,与传统的应用程式平台竞争。

AI竞争的宁静革命

Manus代表着人工智能领域更广泛的范式转变:从追求智慧转向提供可用性。与其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它更专注于实用的自动化,这一策略与企业和专业人士的需求高度契合。随着Manus扩展至全球市场,它可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让任务导向的AI助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目前,AI竞赛的重点不在于谁打造出最强的模型,而在于谁能提供最有用的工具。中国的AI产业正证明,渐进式创新与基础性突破一样能够带来变革。AI的未来不仅关乎智慧,更关乎影响力,而Manus正在为这种影响力的实现树立一个引人注目的先例。

田丰,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曾任商汤产业战略研究院院长,阿里云研究院创始人,他的联系方式:iamtianfeng@aliyun.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Baozun does e-commerce

宝尊三年首录盈利 Gap今年拟增40门店

这家电子商务服务和品牌管理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增长7.7%,并计划今年在中国净新增40家Gap服装店 重点: 宝尊电商去年第四季度取得三年多以来的首次净盈利,其品牌管理和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录得强劲增长 公司截至去年底在中国拥有152家Gap门店,并计划2025年再净新增40家门店 阳歌 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的最新季度报告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公司营收继续以可观的速度增长,旗下的中国Gap网络实现了同店销售额增长,在当前消费者信心低迷的环境下,这是罕见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公司还报告了三年多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并承诺2025年将“带来变革”。 但投资者对此并不买账,周四在最新财报公布后,该股下跌12.7%,给原本看起来非常不错的财报泼了一盆冷水。即使在这一轮抛售之后,该股在过去六个月里仍上涨了15%,似表明投资界对公司越来越有信心。 雅虎财经调查的七家分析机构中,有五家将宝尊评为“买入”,另外两家则给予“持有”评级。但投资者对宝尊的评价并不高,其市销率仅为0.17倍,相比之下,Gap Inc.(GAP.US)的市销率为0.52倍,竞争对手零售商佐丹奴国际(0709.HK)的市销率为0.63倍。当我们将宝尊电商与其他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这是宝尊的另一项主要业务)进行比较时,差距进一步拉大。国内竞争对手微盟集团(2013.HK)的市销率为3.12倍,而美国巨头赛富时(CMS.US)的市销率为7.18倍。 要更好地理解投资者为何如此不看好宝尊电商,我们需要追溯该公司的历史。它最初是一家为电子商务商家提供软件服务的供应商,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生态系统关系紧密。直到今天,阿里巴巴仍然是其主要股东之一。但近年来,这块业务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停滞。 不久前,公司引发媒体关注,它在2023年收购Gap的中国业务,迈出了进军品牌管理的步伐。其后不久,公司还与Authentic Brands Group成立合资企业,将这家美国品牌所有者旗下的Hunter品牌引入亚洲市场。 进军品牌管理行业的举措最初引起了很多质疑,因它与宝尊电商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核心服务相对距离遥远。品牌管理业务最初也拖累了宝尊电商的整体业绩,因为该公司关闭了许多Gap门店,并试图重新定位该品牌,使其更具竞争力。这些努力似终取得了一些成果,品牌管理业务现在约占宝尊电商收入的五分之一。 该公司第四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7.7%,从27.8亿元增至30亿元,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年收入增长,而2021年和2022年这个数字均出现了收缩。订单履约成本同比持平,而销售和营销成本增长了17%。 由于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公司报告本季度盈利10万元,是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净盈利。董事会主席仇文彬表示,这一势头在2025年继续保持,分析机构纷纷预测,公司今年将实现年度盈利,这将是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 仇文彬在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5年是我们战略转型的结合,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他续称:“我们加强了高级管理团队,以推动下一阶段的发展。” Gap拓展版图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公司的两项主要业务,首先是较新的品牌管理业务,该业务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缩阶段后,正步入增长模式。尽管宝尊电商表示,最近在上海和马来西亚开设了首批Hunter实体店,但Gap品牌门店仍占这块业务的大部分。 品牌管理业务的产品销售(主要来自Gap门店),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7.3%,从上年同期的4.56亿元增至5.35亿元。 公司称,去年下半年,新开了40家Gap门店,其中第四季度新开16家,截至2024年底,中国Gap门店总数达到152家。公司表示,计划今年再开设50家新店,在关闭表现不佳的门店后,今年门店的净增量将达到40家。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表示Gap门店在第四季度实现“低个位数的同店销售额增长”,在当前许多零售商,都在报告销售额下滑的经济环境下,这一表现相当令人鼓舞。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进展是,公司正与加盟商合作,把店开到二线城市,这是许多品牌越来越多采用的策略,以便向中国较小城市拓展业务。 “我们在全年开设新门店的同时,也战略性地关闭了一些表现不佳的门店,以优化线下门店网络,使2024年成为结构升级的一年。”宝尊品牌管理的首席财务官Ken Huang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展望未来,我们计划加快扩张步伐,优先考虑人流量大、销售潜力最大的地点。” Ken Huang还表示,继最近在上海开设了一家Hunter门店后,公司正计划将该品牌拓展到中国的其他市场,如北京、深圳和杭州。 在电子商务方面,公司表示其服务收入在第四季度同比增长了9.3%,从上年同期的17.3亿元增至18.9亿元,主要得益于网店运营和营销服务两位数的增长。但由于消费者情绪疲软,电商产品销售额从上年同期的5.98亿元下降4.3%至5.72亿元,部分抵消了这一增长。 品牌管理业务的良好表现,加上电子商务服务业务的出色业绩,抵消了电子商务产品销售业务的疲软,使宝尊电商的经营利润从上年同期的640万元增至7,320万元。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公司在经历了三年多的亏损后,也重新实现了盈利。…

简讯:上美股份去年盈利增长近七成 下半年增速放缓

中国化妆品公司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2145.HK)周四公布,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62.1%至67.93亿元,净利7.81亿元,同比增长69.42%,净利增速较2023年的增长2.13倍显著放缓。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化妆品生产与销售,旗下品牌韩束去年贡献收入55.9亿元,同比增加80.9%,占期内公司总收入82.3%,成长主要来自韩束品牌的整体升级,在各渠道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公司的营销及推广开支为33.2亿元,按年增长90%,全年增速较上半年的169.2%有所放缓。 去年下半年,公司收入32.9亿元,低于上半年的35.02亿元,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下半年收入低于上半年的情况,与2023年下半年相比仅增长约26.3%,亦远低于上半年的增长120.7%。 上美股份周五高开2.6%报45.7港元,至中午收市转跌1.12%,报44港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地商置转盈为亏蚀42亿元

经营商业地产的金地商置集团有限公司(0535)周四公布2024年业绩,去年转盈为亏蚀近42亿元,2023年有盈利8.3亿元。公司收入132亿元,按年减少24%。 收入减少主要是确认的物业销售收入下跌43.7亿元,而内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景气,集团为若干附属公司物业存货减值5.6亿元,同时也为应收账款减值约4亿元。 展望2025年,公司指出中国经济应有4至6%的增长,预计房地产市场于今年有轻微复苏。 金地商置开市跌0.4%至0.249港元,股价在过去一年已下跌近五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anzhun’s net profit jumped by 42.6% to 1.57 billion yuan last year

就业大潮来临 看BOSS直聘能否抓住拐点

企业招聘稳步复苏,带动BOSS直聘业绩显著增长,面对今年的就业大潮,公司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 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长42.6%至15.7亿元 去年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增长25.3%至5,300万    李世达 套一句电视剧里的台词,“风浪越大,鱼越贵”,意指当环境越差,获得的回报就越丰厚,人力资源行业似乎也是这样的生意。近年内地经济低迷,求职人数增加,也让人力资源行业的“客户”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唯有当市道开始好转,企业招聘需求增加,真正的效益才能显现。 中国最大网上招聘平台BOSS直聘,近日就用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绩单,预告经济复苏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BOSS直聘的母企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近日公布,去年度收入及盈利双双增长,年收入增长23.6%至73.6亿元(10.2亿美元),净利润更大增42.6%至15.7亿元。截至去年底,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总额为147亿元,较2023年底的129.1亿元增加了13.8%。 另外,公司第四季收入按年增长15.4%至18.2亿元,为连续六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净利润则为按年增长34.1%至4.44亿元。受到亮眼成绩激励,BOSS直聘美股在财报发布后涨幅逼近5%,或可视为当前的市场环境与公司的增长逻辑受到市场认可。 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用户的持续增加。2024年,公司平均月活跃用户(MAU)达到5,300万,按年增长25.3%,不过,去年第四季度MAU则从第三季的5,800万下滑至5,270万。尽管如此,若以第三季的数据比较,BOSS直聘的MAU量约相当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及同道猎聘(6100.HK)等竞争对手的总和。 企业客户带动业绩增长 求职者就像大海里的鱼,越是风高浪急,越是成群结队。事实上,招聘网站卖的是求职者的履历,付费的则是企业主。BOSS直聘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企业的付费服务。 公司表示,去年全年,企业用户的活跃度也显著提升,付费企业客户数达到610万,同比上涨17.3%。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收入由2023年的58.9亿元增加23.4%至2024年的72.7亿元,是带动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另外,向求职者提供的增值服务收入,也按年增长36.2%至8,57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BOSS直聘的营销费用由2023年的19.9亿元增加4.1%至2024年的20.7亿元,主要由于雇员相关费用增加,部分被广告及营销费用减少所抵销。截至去年底,BOSS直聘共有5,688名雇员,较2023年的5,346人增加342名增长6%,其中销售和营销人员占比超一半。 接入DeepSeek 而在技术层面,BOSS直聘APP也已接入DeepSeek-R1,在APP中的一些场景中进行灰度测试。同时,产品上也采取自研模型“南北阁”提供服务。公司称“南北阁”与DeepSeek的结合,能够在保障用户服务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面对招聘端者的服务中,能够利用AI在庞大的求职者数据库中自主选择和匹配,向雇主推荐候选求职者,并以具体的推荐理由提供参考,进阶的服务则包含进一步与目标求职者沟通等。而针对求职者端,则提供“向AI提问”的交互模式,支持用户用更自然的语言表达需求,获取职位、就业相关信息及问题答案,同时也提供模拟面试功能。 瑞银发表报告指出,今年以来企业招聘情绪正稳步复苏,该行对公司近期表现持更正面看法,将今年首季及全年收入预测分别上调3.5%至0.4%,至按年增长12.2%及12.1%,维持“中性”评级,美股目标价从17美元上调至19.5美元。 从市盈率来看,目前BOSS直聘约为40倍,远高于万宝盛华(MAN.US)的19倍,显示投资人颇为看好其未来的增长前景。不过,内地经济是否如近期股市所反应的那般,迎来市场拐点,才是真正的考验所在。 “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社会议题,而今年将是“就业大年”。统计预测,今年夏天将有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招聘需求相匹配,很快就会见真章。对招聘网站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持续增长的就业需求,与AI技术的日渐进步,BOSS直聘虽然在人力资源行业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但仍需继续充分利用用户优势与技术优势,以应对市场的改变与竞争。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