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Manus AI:全球AI竞逐的务实转向

Manus的诞生标志着中国AI从技术竞赛转向应用落地,以高效整合与自主执行能力脱颖而出。相比西方追求AGI,中国AI走出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
田丰
中国AI初创公司蝴蝶效应于3月6日发布自主代理AI“Manus”,引起中国科技圈一片沸腾。社交媒体上疯传Manus自动撰写报告、分析股票,甚至在用户睡觉时自主编写游戏的展示影片。测试版邀请码在二级市场被炒至超过14,000 美元,AI概念股随即大涨。然而,在中国以外,国际市场反应平淡,凸显了东西方在AI发展策略上的分歧。
超级产品 而非超级模型
与OpenAI追求万亿参数的愿景或Google深度神经架构的技术路线不同,Manus 采取了更务实的工程方法。我将AI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层级:超级技术(如GPT-4等基础AI模型)、超级系统(整合型平台)、超级产品(面向用户的应用)。Manus属于最后一类,即通过协调现有AI工具,打造出高度实用的解决方案。
蝴蝶效应并未自行研发全新的AI模型,而是通过整合多种开源与专有AI引擎(如Claude 3.5和DeepSeek)来构建Manus。其三代理架构(规划、执行、验证)使 Manus能够拆解复杂任务,在虚拟机内执行,并在输出结果前进行准确性验证。这种方法优先考虑任务完成,而非类似人类对话,使Manus特别适用于以效率为核心的企业场景,而非仅追求自然交互的应用。
Manus声称在GAIA基准测试中达到86.5%的准确率,超过OpenAI参考模型的 74.3%。然而,GAIA主要测试结构化任务(如履历筛选),而非开放性推理能力。在股票分析方面,Manus需要40分钟来完成分析,而彭博终端几乎是即时输出,但其优势在于自主处理,用户可将多步骤任务交由Manus运行,隔天即可获得结果,这使其更像是一款数字助手,而非即时回应工具。
中国的区域创新中心
Manus的快速发展展示了中国依靠区域创新集群推动AI产业的策略。蝴蝶效应团队来自武汉“光谷”,这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心,以大学驱动的研发著称。类似于合肥孵化京东方与蔚来等制造业巨头,武汉依靠国家投资、补贴与产业合作来推动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杭州 已成为中国民营AI和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区域,孕育了 DeepSeek和Unitree等领军企业。国家支持的创新中心(如武汉)与市场驱动的私营生态系统(如杭州)之间的竞争,营造了一个适合快速迭代的环境。Manus的崛起表明,中国的AI突破已不再局限于北京与深圳,而是逐步向全国扩展。
全球反应:兴趣多于警惕
在国际市场上,Manus引发了好奇,但尚未引起太多关注。在社交平台X上,其演示影片在24小时内获得超过20万次观看,但美国科技媒体和监管机构对此次发布基本上未作出反应。与DeepSeek开源发布时所引发的高度关注不同,Manus迄今成功避开了地缘政治上的反弹,部分原因在于其运行于中国自有的云端基础设施,且未直接挑战美国AI模型的主导地位。
这种低调的反应或许反映了中美在AI发展方向上的不同优先级。当美国实验室专注于推动通用AI的突破时,中国则致力于将任务导向的AI工具商业化,为企业和专业人士提供实用解决方案。西方观察人士将Manus视为一种巧妙的整合,而非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AI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用应用,而非理论前沿突破的认知。
挑战与商业战略
Manus在技术原创性方面面临质疑,批评者将其贬称为第三方AI模型的“黏合工厂”。然而,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优势,而非缺陷。正如Linux和Android源于开源基础并发展壮大,Manus展示了AI生态系统如何通过模块化与整合发展,而非依赖封闭的专有模型。
在商业层面,Manus正在挑战AI盈利模式的传统假设。不久前,消费级AI应用仍被视为难以盈利,但Manus的邀请制测试版已经激发了极大的市场需求,甚至导致访问码在二级市场上以数千美元的价格转售。早期的金融和人力资源用户反映,使用Manus可提升15至25%的工作效率,证明了实用型AI自动化确实存在付费市场。
目前,Manus面临的关键战略选择是要专注于广大消费市场,还是深耕企业级解决方案。尽管大型金融机构可能对订制版本感兴趣,但这也可能使Manus陷入繁琐的专属开发流程。相较之下,蝴蝶效应似乎更倾向于可扩展的SaaS模式,通过大众市场的反馈持续优化Manus,并在适当时机再与企业客户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AI作为工具 而非威胁
Manus的目标并非取代人类工作者,而是增强人类的能力。我预测,像Manus 这样的AI助手将成为人类专业技能的数字延伸,处理日常重复性任务,让专业人士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例如,Manus可以自动化金融数据的收集与初步分析,使研究员和投资者能够专注于解读洞察,而不是耗费数小时进行手动数据整理。
Manus也体现了中国AI产业向商业化解决方案的转变,专注于创造即时的经济价值。与西方对通用人工智能(AGI)风险的前瞻性关注不同,中国的AI战略更强调实用性、效率与盈利模式。通过将AI融入可观察的工作流程,Manus确保用户能够信任其决策过程,使其成为一个实用且可扩展的工具,而非一个难以理解的“黑箱”算法。
Manus能否保持独立?
随着Manus的成长,它与中国科技巨头的关系将至关重要。从历史经验来看,独立的AI初创公司通常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与大型平台(如腾讯、阿里巴巴)结盟,要么冒着与其直接竞争的风险。腾讯的“元宝”平台整合了DeepSeek 等AI工具,这或许暗示了成熟企业可能会选择吸纳或与Manus竞争。
据报道,蝴蝶效应已获得腾讯及其他专注于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战略投资。鉴于Manus目前在中国市场受到高度关注,其未来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仍悬而未决。在突破一亿用户之前,Manus仍然脆弱,可能会被收购并最终被整合或边缘化。另一条道路则是独立扩展,仿效微信或抖音的模式,发展成为一个自成生态系统的平台。如果成功,Manus可能演变为一个通用AI门户,与传统的应用程式平台竞争。
AI竞争的宁静革命
Manus代表着人工智能领域更广泛的范式转变:从追求智慧转向提供可用性。与其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它更专注于实用的自动化,这一策略与企业和专业人士的需求高度契合。随着Manus扩展至全球市场,它可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让任务导向的AI助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目前,AI竞赛的重点不在于谁打造出最强的模型,而在于谁能提供最有用的工具。中国的AI产业正证明,渐进式创新与基础性突破一样能够带来变革。AI的未来不仅关乎智慧,更关乎影响力,而Manus正在为这种影响力的实现树立一个引人注目的先例。
田丰,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曾任商汤产业战略研究院院长,阿里云研究院创始人,他的联系方式:iamtianfeng@aliyun.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