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单一种类产品的百德医疗获港交所批准上市,并已启动招股程序

重点:

  • 毛利率超过90%的微波消融针,为百德医疗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
  • 公司在C轮融资与投资方曾签订业绩对赌协议,但如果公司成功上市,该协议将取消

莫莉

依靠单一种类产品,能否让公司长远发展?相信这是百德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6678.HK)需要让投资者打消的首要疑虑。这家研发和生产微波消融医疗器械的公司,凭借销售核心产品微波消融针,年收入达到1.89亿元,并且从2020年开始扭亏为盈,成为港股市场上罕有已盈利的医疗器械企业。

在去年9月首次冲击港交所失败后,百德医疗今年4月再度申请上市,上周四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本周四开始公开招股,将于全球发售2.48亿股,招股价1.4至1.72港元,筹资最多4.27亿港元(3.8亿元)。

百德医疗的主打产品微波消融医疗器械,可用于治疗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包括甲状腺结节、肝癌、肺癌及乳腺肿块。微波消融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微创疗法,利用微波能量产生的极高热量,改变肿瘤细胞蛋白质的性质并使其凝结,更能抑制良性肿瘤发展为恶性肿瘤。百德医疗的主要管线产品正是进行微波消融需要的医疗设备,包括微波消融治疗仪以及与治疗仪配合使用的微波消融针。

招股书引述的数据显示,按医院收费价格计,中国微波消融市场的规模有望由2022年的30亿元大幅增长至2026年的9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2.5%。若以2021年的销售收入计算,百德医疗是中国第三大微波消融医疗器械供货商。

作为细分赛道的佼佼者,百德医疗近年来业绩稳步增长,其收入从2019年的8,500万元逐步增至去年的1.89亿元,今年首五个月则录得6,376万元,同比上升7%。此外,该公司自2020年扭亏后,去年的净利润再同比大增60.3%至7,486万元。

产品降价风险

百德医疗共有8款产品,其中3款已获批上市,分别是用于治疗肝癌和甲状腺结节的微波消融治疗仪及微波消融针、长型微波消融针以及精细型微波消融针。其中,微波消融针是百德医疗最大的收入来源,过去三年的收入占比为74.4%至85.8%。

作为旗舰产品,微波消融针的利钱丰厚,过去三年的毛利率均超过93%,这也推高了百德医疗的整体毛利率至八成多水平。不过这也属于一把“双刃剑”,由于公司业绩过于依赖这种产品,意味着一旦行业竞争加剧,或者出现技术迭代,其营收和毛利率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百德医疗的产品直接面向医院销售,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有259家医院采购该公司的产品,其中150家为三甲医院,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约四成。稳定的销售管道意味着持续的业绩保证,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政策风险。

今年7月,中国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国家组织集体采购已经启动,覆盖的范围已涵盖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骨科耗材等产品,其中心脏支架产品降价幅度超过90%、人工髋关节及膝关节平均降价82%。

随着集采范围不断扩大,药物球囊、种植牙等都将涵盖在内,微波消融针这类高毛利率的医用耗材,未来也有可能进入集采行列,届时百德医疗的产品恐面临大规模降价,令利润遭受打击。招股书亦提示,如果未能进入医保报销清单,医院可能会推荐患者采用其他替代治疗方法,令公司产品很可能被挤出现有市场。

作为医疗器械公司,研发能力是其竞争力所在,但百德医疗的研发投入却远低于同行。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公司只有14名研发人员;而在过去三年,其研发开支仅为805万元、490万元和977万元,大幅落后同期的销售开支,收入占比也远逊其他医疗器械企业。

业绩对赌协议

百德医疗财务稳健,已形成正向现金流。然而,其招股书显示,在进行C轮融资时,百德医疗与投资方之一的中银国际投资签下了业绩对赌协议,保证2021年和2022年的利润,分别不低于9,170万元及1.26亿元。如果未能达到该指标,公司需要按既定公式计算,向中银国际投资作出赔偿。

百德医疗去年的盈利仅为7,486万元,与承诺的金额相差18.3%,但据公司发言人指出,扣除一次性费用后,公司去年的调整后盈利已达到要求。另外,该公司在今年前5个月的盈利只有2,115万元,意味要在余下7个月内追赶近1.05亿元盈利,不过如果公司最终能成功上市,对赌协议将会失效,即使盈利未能达标,亦可避过赔偿风险。

以百德医疗的招股中间价计算,其市值约25亿港元,对比去年净利润的市盈率达33倍。同类医用耗材上市公司中,威高股份(1066.HK)和先健科技(1302.HK)的市盈率分别为16.9倍和36.5倍,意味该公司的估值位于行业上游水平。不过依靠单一产品撑住业绩的百德医疗,能否以较高估值得到投资者青睐,仍需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本文章已作更新,补充了百德医疗与中银国际投资同意在公司成功上市后,將取消利润目标协议的内容

新闻

简讯:手回料中期扭亏为盈 最多赚6.8亿元

保险中介服务提供商手回集团有限公司(2621.HK)周四公布,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录得净利润介乎6.6亿(9,200万美元)至6.8亿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7,500万元,实现转亏为盈。 公司表示,业绩转正主要受惠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收益,该项收益较去年同期的变动亏损增加约7.95亿至8.15亿元。 然而,期内经调整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为5,600万至7,600万元,按年减少约5,000万至7,000万元,主要因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金融消费需求放缓,以及保险业在“报行合一”政策下调整中介经纪费率所致。 上半年收入料介乎5.45亿至5.65亿元,按年减少约1.4亿至1.6亿元;成本及费用则减少约7,500万至9,500万元,跌幅低于收入降幅。 手回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93港元,升5.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丘钛7月销售续向好 摄像头模组同比升16%

摄像头生产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五公布7月的销售数据,上月手机摄像头模组售出3,783.6万件,按年及按月均上升15.9%;指纹识别模组售出1,440.2万件,按年及按月升2.6%及3.6%。 今年首七个月,手机摄像头模组共售出2.2亿件,按年跌10.8%,指纹识别模组累计售出1.087亿件,按年大升48%。 丘钛周五开盘升0.2%报12.7港元,股价自年初以来接近倍翻。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eahka targets Japan

拿下日本收单牌照后 移卡能否输出“中国模式”?

移卡攻入日本市场,获得当地信用卡业务资格,揭示其从跨境支付走向本地商业服务的全球战略转型 重点: 公司获得在日本开展在线与线下扫码收单业务的资格 不只服务海外中国游客,而是试图成为当地支付市场参与者    李世达 在日本,电子支付的选择不少,但现金依然是支付主流。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2024年国内无现金支付比率仅42.8%,且以信用卡(占82.9%)为主,行动支付(如扫码支付)仅占9.6%,大多集中于如PayPay、LINE Pay、Rakuten Pay等本地品牌。这样的市场特性,让外来支付工具难以真正打入日常场景,只能在观光区或特定商户中拥有一席之地。 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壁垒、低转换的市场中,来自中国的支付科技公司移卡有限公司(9923.HK)选择正面进场。本周,移卡宣布其日本子公司Yeahpay Japan已取得日本《割赋贩卖法》下的信用卡合约业务者注册资格,并同步通过PCI DSS国际安全标准认证,正式获得在日本开展在线与线下扫码收单业务的资格。 牌照让移卡得以从跨境支付“游客模式”,晋升为具备在地清算与商户服务能力的参与者,也揭示了其全球化布局的新阶段。 本地业务“新参者” 移卡此次在日本取得的牌照,与Alipay、WeChat Pay在日本的运营模式有本质区别。Alipay、WeChat Pay主要透过当地收单合作伙伴与商户签约,以“跨境支付”方式接入日本商户,也就是说,当中国旅客使用这些App扫码付款时,实际的结算仍发生在中国本土系统,商户透过当地收单服务商完成结汇。这是一种依赖“游客消费”的辅助性场景,商户也多集中在观光区与连锁零售。 移卡此次获得的是一张真正的“本地经营牌照”,是进入“本地商业支付体系”的门票,可以自主与日本商户签约,建立收单与结算网络,合法串接日本的信用卡支付体系,进行本地清算与商户服务,为商户提供一体化的收单与商业服务平台,服务日本本地消费者与中小企业,而非仅依赖中国游客的流量输入。 这也不难看出移卡的出海策略:不只是服务海外的中国游客,而是试图成为当地支付市场参与者的一员。 然而,日本支付市场远比表面看来更复杂。日本本土市场早已由PayPay、Rakuten Pay、d払い与交通系IC卡如Suica等主导,不仅用户数庞大,还深度整合了电商、电信与积分体系,使消费者黏性极高。与此同时,来自Square与Recruit旗下AirPay等国际与科技型平台,也凭借简易的POS设备与一体化的商户解决方案,占据中小企业市场。 平台生态联动 移卡着眼的,是将其在中国累积的商户服务能力、会员经营与数字广告推广等优势成功移植,或许能在高度饱和的日本市场中,寻找到具备特色的利基切入点。 根据公告,移卡将与其投资企业富匙科技共同推进日本业务发展,并借助其在小红书、大众点评海外版等平台的运营经验,为品牌商家提供“到店+本地生活”整合服务,输出类似中国的商业数字操作系统。富匙科技主要为线下商户提供数字化营运解决方案,已在东南亚地区与超过两万家门店建立合作关系。 更进一步看,若能以“中资电商平台出海的基础设施商”为核心定位,绑定内容、供应链、支付、会员经营等多环节,或许也有望在海外市场突围。 除了日本与东南亚,移卡在今年5月底刚拿到美国亚利桑那州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MTL)牌照,以及去年底获得的Money Services Business(MSB)牌照,其海外布局似乎将逐渐迎来收成阶段。…
Techtronic makes power tools

关税战下盈利续增长 创科未来真能独善其身?

尽管这家电动工具制造商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和中国的生产力,其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仍同比增长7.5%,利润同比增长14% 重点: 创科实业称上半年取得稳健的营收与利润增长,并表示处于非常有利位置,能够应对下半年“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挑战 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得以规避美国关税冲击,部分得益于其在美国、越南和墨西哥设立的新工厂,对中国原有生产基地形成补充 阳歌 关税冲击?哪里来的冲击? 这正是电动工具制造商创科实业有限公司(0669.HK)最新财报传递的核心信息。这家一度被视为中美贸易战中最脆弱的企业,主要收入源自Milwaukee及Ryobi品牌电动工具,相当比例的产品在中国制造后销往美国。 然而,创科实业今年上半年最新财报未见贸易战影响痕迹。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等国家商品施加了多级关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自特朗普1月就任以来,美国对华进口关税波动剧烈,最近平均水平维持在55%左右。 因主要生产基地设于中国,且约四分之三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创科实业原本极易受关税冲击。意识到市场担忧,公司今年2月曾发布特别公告称,当时美国关税对其年度业绩影响“微不足道”。 最新财报显示此言非虚。本周二发布的财报表明,公司上半年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增长7%,利润增幅达14%。在财报中,公司确实提到了“关税”一词,但仅有两次,且都是在指其为降低这一威胁所采取的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创科实业部分减损策略具短期性特征,主要涉及在关税较低国家建立库存。因此,若中美年内未能达成长期贸易协议,创科实业或将在2026年承受持续高关税压力。 目前,公司尚处顺境,其另一主业是以Hoover品牌吸尘器为代表的清洁产品。相较处境相似的诸多中国企业,创科实业因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且高管团队呈现国际化特征而独具特色。 公司正筹备重大人事交接,年迈的联合创始人兼主席霍斯特·帕德威尔(Horst Julius Pudwill)拟退位,由其子等新一代领导者接棒。我们虽不谙悉其内部运作机制,但创科实业最终将总部迁至新加坡,甚至美国以规避地缘风险的可能性,并非天方夜谭,毕竟中美博弈短期内难见缓和。 营收持续增长 当前,创科实业的业务底盘依然稳固。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7.5%至78.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3.1亿美元,较去年全年6.5%的增速略有提升。电动工具贡献95%的销售额,同比增幅达8.3%。 地板护理及清洁业务成半年报短板,该板块收入下降4.8%至4.08亿美元。公司将下滑归因于为提高盈利能力,而对该业务板块进行的优化调整,但并未单独披露该板块的利润率。 区域表现方面,北美地区(主要为美国)销售额同比增长8.1%,增速超过去年全年的5.5%。增长提速至少部分源于关税新政前的抢购潮,消费者赶在特朗普实施关税前提货,以避免未来支付更高价格。 创科实业早先主要依托毗邻香港的东莞生产基地,近年已将制造版图扩展至美国、墨西哥和越南。虽未披露中国产能占比,多份报告预估数据在40%至80%之间。 创科实业正将中国以外全部产能用于供应美国市场,但这显然不足以满足其美国主销区的需求。为此,公司采用特朗普实施关税前在美囤积的零组件进行周转。截至今年6月末,其库存规模从上年同期的40.3亿美元增至42.9亿美元。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减少一天至103天,正印证其利用战略囤货规避关税的策略。 上半年运营开支增长6.5%,略低于营收增速。这推动期间利润同比增长14.2%至6.28亿美元,上年同期则为5.5亿美元。为彰显前景信心,公司中期股息同比上调15.7%。 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们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能够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政策所带来的挑战”。 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几无波动,显示投资者对业绩既无惊喜也无忧虑。该股当前18倍市盈率处于舒适区间,低于史丹利百得(SWK.US)的22倍,但高于日本同行牧田(6586.T)的16倍。 虽难料中美贸易关系走向,创科实业正竭力传递其置身事外的信号。此说目前或可成立,且公司至今妥善应对了贸易摩擦。但若贸易战持续甚至升级,创科最终仍难独善其身。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