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备案文件显示,携程在同程的长期持股比例维持多年不变后,最近略有下降

重点:

  • 一份新的港交所文件显示,领先的在线旅行社携程在行业第二大参与者同程的长期持股略有减少
  • 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充斥着反竞争的交叉持股,包括携程在同程和去哪儿持有的股份

阳歌

本周一份相当低调的港交所公告显示,领先的在线旅行社携程集团(TCOM.US; 9961.HK)持有竞争对手 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0780.HK)的占股比例稍微减少。该公告几乎没有在香港引起任何关注。文件显示,此次占股比例减少规模极小,使携程在同程的持股比例从之前的26.14%降至25.99%。公告发布后,同程在香港的股票基本上波澜不惊。

事实上,携程似乎并未真地出售同程的股份,因为在公告发布前后,它的实际持股看起来没有差别。据一名知情人士后来解释说,减持是由于向员工配股而增发同程股份,导致携程占股比例遭到稀释。

但在当前环境下,中国市场监管机构正在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剥离在其他公司的持股,该公告可能仍然意味着,携程可能面临压力,出售它在这家竞争对手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同时,港交所备案文件显示,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0700.HK)也出现了类似的减持,持股比例从之前的22.93%降至2020年下半年的21.98%。上述知情人士称,腾讯的减持也是由于类似的稀释所致。

这个特殊的故事背后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互联网在过去10年的发展。它表明,那段时间里,互联网巨头交叉持股的现象层出不穷,其中许多在本质上是反竞争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市场监管机构正试图斩断其中的许多联系,以便给市场注入更多竞争,同时削弱互联网巨头的影响力。

腾讯和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在过去两年都受到反垄断行动的影响,包括因为过去的反竞争行为而被处以巨额罚款。迄今为止,携程尚未遭到类似的罚款,尽管它是最早参与此类反竞争行为的公司之一,它收购了同程和去哪儿等竞争对手的大量股份,使它们无法进行有效竞争。

因此,或许携程终于意识到,如果市场监管机构最终决定对其采取行动,自己可能面临怎样的风险,并准备提早行动,以免遭到巨额罚款,或者被责令出售在同程的全部股份。这可能会给同程带来潜在的麻烦,因为它的业务严重依赖携程和腾讯。

在分析同程的未来之前,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当前的格局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在线旅游市场曾是一个充满活力、竞争激烈的领域,携程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其他参与者包括艺龙、同程、途牛(TOUR.US)和去哪儿,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飞猪。

但大约八年前,情况开始发生改变。当时,携程于2014年首先投资了艺龙,随后于2015年投资同程。它还于2015年投资了去哪儿。在两年时间里,携程通过这些投资实际上收买了三个主要的竞争对手。

同程艺龙合并

在携程进行了一系列投资之后,去哪儿网后来从纽约退市,目前它仍然相当活跃。在携程和腾讯的推动下,同程和艺龙在2017年合并。同程2020年3月的一份介绍显示,这笔交易使腾讯和携程成为合并后的公司最大的两个股东,分别持有22.39%和21.84%的股份。合并后的公司于2018年11月在香港进行了IPO。

同程一举成为中国第二大在线旅行社,仅次于携程。它的最新市值为47亿美元,不到携程170亿美元市值的三分之一。就业务大小来说,基本也是这个比例,携程和同程在去年录得的收入分别为200亿元和75亿元。

这对携程和同程来说,似乎都是好事,因为这两家排名靠前的公司可以相互合作,不需要担心彼此之间的竞争。但显然,市场监管机构可能不喜欢这种亲密关系。

同程去年的财务状况看起来其实相当不错,尤其是与携程相比。这是因为同程专注于国内市场,在2020年经历了疫情第一年的冲击后,去年表现相当不错。相比之下,携程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旅行社,现在其相当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全球市场,而该市场去年仍受困于疫情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随着许多国家重新开放国际旅游,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此同时,由于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广泛爆发和随后的严格控制措施,中国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根据8月份发布的最新财报,同程今年前六个月的收入下降19%至30亿元,亏损3,800万元。但我们或许可以假设放缓是暂时的,一旦中国放松对新冠疫情的限制,情况就会恢复到更健康的状态。

这让我们又回到了同程与两大股东可能离婚的话题上。对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好事,因为他们将从更多的竞争中受益,但对同程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因为该公司高度依赖这两大股东。腾讯去年三季度的业绩显示,同程79.6%的流量来自腾讯微信小程序。与此同时,同程还从携程获得酒店和机票预订服务。

携程和同程目前的远期市盈率都相对较高,分别为23倍和21倍,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规模庞大的旅游市场,作为两个头部企业,它们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比较起来,途牛作为为数不多的国内竞争对手,它的远期市盈率只有8倍,就连全球巨头Expedia(EXPE.US)也只有12倍。不过,如果同程受到携程、腾讯或者两者的冷遇,它的高估值恐怕会变得不堪一击,在目前的环境下,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本报道依据知情人士的解释,对相关进行了更新:携程最近减持同程股份是由于稀释效应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Robotaxis are AI powered

简讯:优步将于欧洲推出梦腾自驾出租车服务

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梦腾智驾环球有限公司(Momenta)周五宣布,将通过优步(UBER.US)平台在美国和中国以外市场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首个试点将设在欧洲某个国家。双方表示,该合作的首项服务预计将于明年初启动。 梦腾智驾CEO曹旭东表示:“此次合作标志着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我们将把高效集成于量产车平台的无人驾驶技术推向新的国际市场。” 此合作是在 优步去年9月宣布与文远知行(WRD.US)达成类似合作之后展开的。优步当时宣布,将于去年底率先在阿联酋(UAE)提供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当前,梦腾智驾与文远知行正与百度(BIDU.US;9888.HK)、小马智行(PONY.US)等本土竞争对手以及谷歌系Waymo展开角逐,力图将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拓展至更多全球市场。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去年相继赴美IPO,分别募资4.4亿美元和2.6亿美元。梦腾智驾原计划紧随其后在美上市,并于去年6月获得中国证监会放行。但截至目前,该公司尚未向美国监管提交申请文件,而其获得的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即将于下月到期。若未能如期上市,梦腾智驾需重新向证监会申请备案。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米修改措辞 将“智驾”更改为“辅助驾驶”

在经历3月底发生的严重车祸事故后,小米集团(1810.HK)调整了SU7电动车订购页面中的措词,主要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据中国科技媒体IT之家报道,小米在订购页上做出更动,针对SU7 车型,文宣中“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针对SU7 Pro / Max 车型,文宣中“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小米此前公布, 4月份交付量为28,000辆,较3月份的29,000辆有所下滑。公司还提高了5月份订车用户的优惠,可享受“价值人民币8,000元Nappa真皮座椅”、“小米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安徽省的高速路段撞上隔离带的水泥桩,其后发生燃烧,导致车上三名大学生死亡。小米当时回应,SU7配备的碰撞预警系统与自动紧急刹车功能,无法识别如水马、水泥桩等非车辆障碍物,并强调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属于L2级辅助驾驶,驾驶人需全程负责监控道路情况。 路透社报道,事发后中国政府已要求汽车制造商在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时,不要使用“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等术语。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元保纳斯达克上市集资3,000万美元

互联网保险分销商元保有限公司(YB.US),周三在纳斯达克首日掛牌上涨6.4%,但次日即回吐全部涨幅,周四收盘报15美元,即公司的上市定價。按最新收盘价计算,公司市值为6.78亿美元。 元保以每股15美元价格发行20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S),集资3,000万美元,达到13至15美元招股区间上限。公司还同步向早期投资方启明,协议增发100万美元普通股。此次发行虽规模不大,但承销商阵容显赫,包含美资大行花旗、高盛以及中资大投行中金公司。 元保去年营收从2023年的20.5亿元,增长60%至32.8亿元,并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36亿元,对上一年则录得亏损3.33亿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鹏4月交付量年增273% 小米按月下滑

中国电动车市场需求持续强劲,多家新能源车制造商陆续公布4月销量,其中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交付量3.5万辆,按年增长273%,创下历史第二高纪录。 比亚迪(1211.HK; 002594.SZ)亦公布,4月销量达38.01万辆,按年增长21.43%,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19.57万辆,按年升45.57%;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17.69万辆,按年跌0.4%。零跑汽车(9863.HK)交付量4.1万辆,按年增173%,增速创下历史新高。 另外,理想汽车(LI.US;  2015.HK)4月共交付新车3.4万辆,按年增31.61%,但较3月份的 36,674 辆下降 7.46%;蔚来汽车(NIO.US; 9866.HK)期内交付新车2.39万辆,按年增长53.01%,与3月的15,039辆相比增长了58.92%,为历史第二高纪录。 小米(1810.HK)旗下车型小米SU7于3月底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上月交付逾2.8万辆,较3月的逾2.9万辆少1,000辆或3.4%,仍为连续七个月突破2万辆。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