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股东的大规模长期减持计划震惊市场,更引来阿里巴巴会否成为下一个遭抛售对象的担忧

重点︰

  • 腾讯的南非大股东Naspers突然违反三年内不再减持股份的承诺,宣布将无上限、长期及有序地出售腾讯持股,令市场担心阿里巴巴大股东软银或有样学样
  • 商汤科技的半年上市禁售期刚过,股价便立即崩溃,当中或涉及前期投资者大手沽货套利

裴梓龙

今年3月,恒生科技指数曾创下3,463点新低,以腾讯控股(0700.HK)、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美团(3690.HK)及京东集团(JD.US; 9618.HK)为首的四大科技股被市场恐慌性抛售,凶狠之势仍历历在目。

其后,中国官方对科技企业的态度由“强监管”转为“支持平台经济”,市场解读长达近一年半的监管风暴降温,科指由低位反弹超过35%,“科网四巨头”渐渐扭转弱势,截至本周一,已从3月低位回升19%至57%。

然而,在股民对科技股重拾信心、腾讯在6月27日上午重返400港元大关之时,其南非大股东Naspers(NPN.JNB)当天中午突然违背去年许下3年内不再沽货的承诺,公布将无上限、长期及有序地出售腾讯持股,消息震惊投资界,腾讯当天下午开市由升转跌,上周累挫约11%。

无上限、长期抛售

Naspers解释,沽货是为了套现回购自家和旗下在荷兰上市的Prosus (PRX.AMS)股票,收窄净资产折让,而在仍未公布出售腾讯股份之前,Prosus的股价比其资产净值折让高达57%,单计算持有腾讯股票的价值,已占总资产值77.8%。因此,其股东过去一直催促管理层出售腾讯以实现回报。

然而Naspers却用了最不利腾讯股价表现的售股计划,就是没有公布实际将卖出多少股份,只称每次沽货不会多于腾讯当天成交量的3%至5%,同时也没有期限,也就是说投资者根本不知道Naspers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相关行动,徒添不明朗气氛。

根据腾讯去年年报显示,Naspers透过Prosus持有腾讯约27.96亿股,相当于总股本28.82%,总结腾讯首季日均成交量约2,520万股,意味Naspers每天可以卖出约75.6万至126万股,如果要全数沽出,将需时2,219到3,698个交易日。

 “Naspers会出售多少腾讯股份、以至持续多长时间,根本是无法估算,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最坏情况,” 骏达资产管理投资策略总监熊丽萍分析说,“估计腾讯中短期只有波幅,没有升幅,投资者也不必急于这时抄底,我估计它短期难以重返400港元以上。”

Naspers在2001年仅用了3,200万美元(2.1亿元),便买了腾讯46.5%股权,总回报高达数千倍,沽货套利也可以理解。但Naspers已非首次食言,2018年以每股405港元配售1.9亿股腾讯后,曾承诺三年内不再减持;一年后,Naspers却宣布分拆持有腾讯的Prosus到荷兰上市,再卖出部份Prosus股份,变相再度减持腾讯。

去年4月,Naspers再减持超过总值1,000亿港元的腾讯,当时再次承诺三年内不再减持,如今再次食言,实在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腾讯被减持的消息,随即让市场想起阿里巴巴的日本大股东软银(9984.JP),担心软银会像Naspers般,趁中资科技股回暖而减持套利。事实上,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过去几年投资共享办公室WeWork(WE.US)以及有“东南亚Uber”之称的Grab(GRAB.US)表现不佳,导致软银股价在过去一年大跌接近30%,让股东非常不满。

软银近年频沽阿里

软银目前持有阿里巴巴约25%股份,过去每逢公司出现困难,都会抛售阿里巴巴,包括在2016年卖出价值79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协助公司还债、于2019年录得巨额亏损时沽出7,300多万股阿里巴巴“填数”,以及两年前新冠疫情肆虐时沽出140亿美元股份。

根据香港中央结算系统(CCASS)显示,上星期有一名神秘大户将把7.22亿股、总值850亿港元(726亿元)的阿里巴巴股份由美国搬仓至香港,而从2021年至今,更有累计65亿股阿里巴巴已转移至香港的仓位,令投资者担忧有大户准备在港股市场大手沽货,并猜测这名神秘人是否日本软银。

腾讯与阿里巴巴本已让投资者担忧不已,岂料上周四,同样是科技指数成份股的中国人工智能龙头商汤科技(0020.HK)股价突然暴挫,即使管理层承诺年底前不会减持股份,其股价全日仍然大泻47%至3.13港元,单日成交量高达19亿股,为上市以来最多。到了本周一,商汤跌势未止,收盘再挫18.8%至2.54港元的历史新低。

翻查资料,原来这天是前期与基石投资者禁售期结束的日子,如此巨大的成交量,或反映前期投资者在“松绑日”抛售锁定利润。

根据商汤招股文件,公司共有9名基石投资者,共持有10.33亿股,前期投资者更持有逾220亿股,最早期的成本价只需0.156港元,就算最后一轮的成本也只是3.193港元。参考商汤崩盘前的5.88港元,前期投资者利润仍然丰厚,绝对有足够诱因抛售。

统计与商汤差不多时间上市的半新股,规模较大的分别有泉峰控股(2285.HK)、创新奇智(2121.HK)、汇通达网络(9878.HK)与乐普生物(2157.HK),其中泉峰控股的禁售期已过,基石投资者持有7.66%股份,至于另外三家公司的禁售期也会在一个多月内到期,投资者宜留意这些半新股会否同样被前期投资者大举抛售,对市场气氛带来负面影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儒意料中期扭亏 赚10至12亿元

影视娱乐公司中国儒意控股有限公司(0136.HK)周三公布,预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将实现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约10亿元(1.39亿美元)至12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23亿元;收入预期介乎约21亿元至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约18.4亿元增长14%至25%。 公司解释,业绩改善主要受益于整体业务稳健增长及协同效应持续释放,变现效率提升,带动收入与利润增长,以及2021年收购Virtual Cinema Entertainment Limited所形成的或然应付对价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消除。 中国儒意主要业务涵盖影视内容制作、线上流媒体平台与线上游戏三大板块,拥有南瓜电影线上流媒体平台及儒意景秀游戏品牌。在公司大股东腾讯(0700.HK)的支持下,中国儒意近年积极发展游戏业务,去年公司游戏业务收入大幅增长346.6%,录得19.92亿元,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 中国儒意股价周三平开,至中午收市报3.25港元,升0.31%。公司股价年内累升3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印度取代中国 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国

因苹果公司(AAPL.US)持续将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以规避中国制造产品的美国关税,印度在第二季度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出口国。 CNBC援引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的三个月内,输美智能手机中,印度制造产品占比达44%,较去年同期的13%大幅跃升。相较之下,同期中国制造的占比仅25%,较去年同期的61%显著下滑。 此外,越南也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智能手机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占比从去年的24%升至今年的30%。 为规避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美国关税,苹果正引领产业链从中国转移的进程,将销美iPhone的制造基地外迁。该报告指出,印度成为此轮转移的最大受益方,据悉苹果正加速推进今年在印度生产所有在美销售iPhone的计划。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al-time retail battle raging Hong Kong: JD claims to buy in Kai Bo as overseas bridgehead

实时零售战火延烧香港 京东并佳宝打造境外桥头堡

京东再度出手布局香港,试图建立直通香港街市的零售通路 重点: 传京东拟收购香港佳宝超市70%股权,包括零售网络和房地产资产 结合供应链优势与佳宝门店网络,京东将开启境外零售新路径   李世达 在中国内地打得火热的实时零售大战,正延伸到香港。 电商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618.HK),传出以40亿港元(5.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香港本地超市佳宝70%股权。这宗潜在收购案若落实,将成为京东拓展香港实时零售市场的一步大棋。 据香港传媒报道,该交易包括超市的零售网络和房地产资产,交易已逾四个月前完成。其中包含一项“过渡期”条款,规定佳宝创始人林晓毅及公司现任管理层,将在未来三年内继续掌控运营。在此期间,京东不会寻求完全的运营控制权,以确保平稳过渡。 据报佳宝母公司多泰投资有限公司及海锋食品有限公司已向其合作商户发出通告,表示正进行“业务转让事宜”,未来将重组业务,并将超级市场及批发业务转移至一家在港新成立的“佳宝超级市场(香港)有限公司”,自8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京东方面并未证实报道,称实际情况与报道内容有偏差,强调一切以官方公布消息为准。有消息称,实际交易金额将低得多。 从无牌小贩到连锁超市 创立于1991年的佳宝,一向以平价、贴地著称。创办人林晓毅出身颇为传奇,他于1980年代由潮州偷渡来到香港,从柴湾的无牌小贩做起,其后与友人合资经营冻肉店,自立门户创办佳宝,由最初筲箕湾一间小铺,扩展至今逾90间分店、拥有逾千员工的规模。 对京东来说,收购佳宝得以将其在内地积累已久的高效供应链能力向外输出。多年来,京东与数以万计的中国制造商建立直接采购通道,透过自建仓储、物流、冷链体系,在内地实现商品成本与配送效率的极致压缩。 佳宝作为香港少数拥有密集门店与自营配送网的超市品牌,正好成为这套供应链逻辑的延伸实验场。未来京东若成功控股佳宝,将可跳过进口分销商与中间商,直接将来自内地的民生商品、大众品牌与自有品牌导入香港社区,建立一种结合内地工厂直供与本地社区网络的零售模式。 这不单对香港消费者有价格上的吸引力,也为内地供应商打开了一条直通境外零售终端的通路。在香港实现后,也可能向整个大湾区甚至东南亚市场延伸。 事实上,利润更高的香港市场,一直被视为其实时零售与供应链出海重点。目前,京东物流已于观塘、葵青、沙田、元朗等地设有运营中心,并于2022年起启动在香港的前置仓试点,用以强化即日/次日配送服务。2024年在元朗落地跨境冷链中心,显示其对香港的长期仓配规划。 对比其他实时零售平台,京东此举更显差异化。美团(3690.HK)主打平台型本地配送,实时连接便利店、商超与消费者,未延伸至供应链;饿了么则借助盒马进行自营零售实验,也有菜鸟物流、淘宝天猫等上游能力,但尚未以整合形式进入香港零售终端市场。 比钱大妈更进一步 因此京东将成为唯一具备从源头工厂直采、冷链仓储、在线平台、物流配送到境外线下门市的全链条能力者。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实际上已有类似经验。其战略投资、作为第二大股东的肉品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已于2018年正式进军香港,目前在当地已有50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佳宝除了营运网络外,还持有部分物业资产。香港商铺租金虽已自高位回落,拥有门店不动产仍有助降低固定营运成本,更可为京东提供稳定资产支持。此举不仅对短期财务结构有正面意义,也有助强化其在港布局的抗波动能力,同时也有更多资产进行灵活布局。 消息曝光后,京东股价连跌两个交易日,跌幅约1.3%,显示市场对传闻交易价格偏高有疑虑。目前京东集团市盈率约8.3倍,低于美团的21.5倍,显示估值仍被压抑。不过,若佳宝与京东结合,是一次让“内地供应链”与“香港街市”加速融合的实验,那么下一步,也许就是向东南亚的延伸。若集团海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并改善利润结构与资产利用效率,对投资人而言,这场并购或许将是京东估值转折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兴通讯拟发行H股可转债 净筹逾35亿元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拟发行35.84亿元(4.99亿美元)零息美元结算的H股可转换债券,拟将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加强公司算力产品研发投入。 可转换债券于2030年8月5日到期,初始转股价为每股H股30.25港元,较H股上日收市价溢价约15.9%,可悉数转换为约1.3亿股H股,相当于扩大后已发行总股本约2.64%。 今年首季,中兴通讯收入按年升7.8%至329.68亿元,纯利则跌10.5%至24.53亿元。 中兴通讯港股周二低开2.8%,至中午收市报25港元,跌4.2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