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G.US
GreenTree returns to profitability

在7月因新增餐饮业务而带动股价大幅上涨后,市场对格林酒店的最新财务业绩更为谨慎

重点

•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长12.1%,恢复盈利

•  尽管关停了64家餐厅,但近期的收购令2023年上半年亏损1,410万元

     

谭英

随着游客和差旅人士在疫后重新上路,格林酒店集团(GHG.US)的酒店业务如日中天。其上周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这家中国第四大酒店运营商从2022年的严重亏损中恢复过来,实现盈利。

表现强劲的核心酒店业务,带动了格林酒店的整体业务,包括3月通过两次收购,从创始人手中收购的餐饮业务。在2022年上半年亏损后,格林酒店今年重回增长轨道。截至6月的中期业绩,收入同比增长12.1%至7.94亿元(1.09亿美元),并以1.77亿元的净利润扭亏为盈。

关于这家公司,近期的消息可谓好坏参半。

好消息主要来自格林酒店核心的酒店业务,在六个月内的收入同比增长23%至5.63亿元,净利润1.92亿元,扭转了年前中国严格的疫情管控导下,导致3.61亿元的亏损。

不太好的消息则来自餐饮业务,尽管格林酒店关闭了64家亏损的连锁餐厅——其中大部分位于超市内,但餐饮业上半年仍亏损1,410万元,营收2.32亿元。

格林酒店的股价在业绩公布的第二天小幅下跌,但之后止跌回升,截至周三收盘,该股较业绩公布前上涨5.4%。有几家分析机构关注该公司,7月和8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时,其中很多对该股给出了“持有”评级,不过到了9月,它们变得看好该公司了。

格林酒店市值4.58亿美元,市盈率为22倍,显然没有像亚朵(ATAT.US)或华住(HTHT.US)等同行那样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这两家的市盈率分别为62倍和84倍。然而,与市盈率同为22倍的全球市场领导者万豪国际(MAR.US)相比,格林酒店看上去更健康。

但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万豪国际的市盈率可能反映了疫后全球旅游热潮的见顶。因为世界大部分地区去年就恢复旅行。相比之下,中国恢复出行的时间,比世界其他地区晚了大约一年,去年年底结束新冠疫情管控后才开始出现。

格林酒店公布一季度业绩后,收到了更为积极的回应,那时的业绩显示中国旅游复苏刚刚开始。在7月初公布业绩后的数周时间里,其股价涨幅超过20%,达到年内新高。但之后,随着中国疫后经济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放缓迹象,该股基本呈下跌走势。

亏钱的餐饮业务

对于格林酒店来说,投资者热情减弱,可能反映出他们对其餐饮业务持续亏损的担忧。格林酒店还承认,后疫情时代消费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其新收购的两家连锁餐厅——大娘水饺和鹿港小镇,此前均为格林酒店创始人徐曙光所有。他还拥有格林酒店83.9%的投票权。格林酒店表示,餐饮可以很好地和酒店互补,因为与酒店住宿相比,餐饮服务的需求更加稳定,受“酌情支出”的影响较小。

公司表示,问题在于消费者正在避开超市,并且越来越被餐饮独立品牌吸引,而格林酒店的很多餐厅就开在超市内。超市里人群拥挤和对传染病挥之不去的恐惧,也可能是因素。格林酒店餐饮业务单店日均销售额为6,213元,同比增长22.9%。尽管亏损同比收窄,但还不足以让餐饮业务盈利。

格林酒店上半年关闭的64家餐厅,大部分都开在超市里。徐曙光说,独立店铺更受消费者欢迎,但重组需要时间。他告诉投资者,虽然格林豪泰可能希望在2023年开设20到30家新餐厅,但它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增长,确保不会消耗大量现金,并确保我们能够抓住消费趋势”。

另一个让投资者望而却步的潜在原因,可能是格林酒店过去曾经多次调整业务方向。它与雅阁品牌的收购持续了三年,去年因一场至今尚未解决的纠纷而终止。2019年,它的第二笔收购是国内的一家连锁酒店——都市酒店集团70%的股份,最终以一场不太激烈的分手告终,原所有者同意回购股份。

因此,投资者可能会持观望态度,想看看格林酒店究竟是认真对待它新的餐饮业务,还是一时之性。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旅客重新开始商务和休闲旅行,格林的酒店业务正处于最佳时机。该公司近90%的酒店都属于中档或经济型酒店,不过它也在进军更高端的市场。徐曙光表示,他预计在2023年将签署600家新酒店合同,到今年年底将有420家新酒店到位。

格林酒店于2004年成立时,中国的旅游热潮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过去二十年里,这个行业迅速发展。预计今年国内游客将达到55亿人次,而格林酒店是该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在全国拥有4,108家酒店,其中大部分位于城市核心地段之外的地方。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在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严格的防疫措施,中国酒店行业遭受重创,但现已大幅反弹,预计到今年年底,至少将达疫情前水平的90%。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比2022年增长35.8%,这是酒店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它在酒店领域的强劲表现能否吸引更多投资者,尤其是在中国后疫情时代复苏放缓的情况下,仍是一个未知数。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多点数智准备申请稳定币牌照

零售软件服务提供商多点数智有限公司(2586.HK)周四公告,公司正在筹备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并已通过公开市场HashKey Exchange购买比特币,其资金来源为本公司现有的现金储备。 公司称,已于今年2月与HashKey Group签署战略合作协定,公司将在HashKey Exchange开设交易帐户,双方将围绕数字资产交易、Web3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区块链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探索推出包括稳定币支付在内的技术服务,并推动稳定币在零售支付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消息公布后,周四多点数智股价一度升近九成,收市报11.14港元,涨23%,成交额达18亿港元(2.3亿美元)。公司去年底以每股30.21港元上市,首日挂牌暴跌54%至13.8港元,之后股价持续下滑,最低见4.78港元,目前股价虽有回升,仍较上市价下跌63%,市值由上市首日最高的270亿元,跌至目前约100亿港元。 多点数智主要为零售行业提供云基础数字零售SaaS平台服务,但其客户高度集中,近九成业务来自大股东张文中的物美集团系内公司。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YD supplier Cheng-Tech

比亚迪撑起九成收入 承泰科技能否靠毫米波雷达破局?

以性价比优势切入L2级以下智驾市场的承泰科技,在比亚迪“智驾平权”的大旗下快速崛起 重点: 公司主营成本更低的毫米波雷达,较激光雷达更具性价比优势 2024年公司收入约94%来自比亚迪    李世达 在汽车行业进入严重内卷与智驾平权的时代后,低价车款开始配备功能更齐全的辅助驾驶系统,令不少激光雷达厂商陷入成本与价格的挣扎之中。有着华为技术血脉、手握比亚迪(1211.HK; 002594.SZ)订单的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选择了一个较为不同的路径——毫米波雷达。 与禾赛科技(HSAI.US)、速腾聚创(02498.HK)等瞄准L3-L4高阶辅助驾驶市场的激光雷达企业不同,承泰科技选择聚焦于L0至L2+辅助驾驶层级的毫米波雷达市场,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但市场基础更广,并透过产品定制与算法整合,在细分赛道建立起自身优势。 近日,承泰科技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18C特专科技上市申请,期望借募资扩大产能与研发投资,国泰君安为其独家保荐人。 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利用毫米波频段进行探测的感测技术,具备全天候、抗干扰强、成本低等特性。但相对的分辨率与精度较低,难以精准判断前方物体,使其在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中难以独当一面,需搭配其他传感器补足。不过,相较于造价动辄数千元至上万元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成本仅约数百元,且工艺并不复杂,成为推动大众化车型普及辅助驾驶功能的技术核心。 成立于2016年的承泰科技,主要专注于77GHz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发与生产,产品涵盖前向雷达、角雷达及中央计算雷达等。截至2025年6月,已推出七款核心雷达产品,覆盖L0-L2+辅助驾驶等级。 申请文件引用灼识咨询数据指出,公司2024年出货量达94.5万套,是中国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占率达9.3%,并在整体毫米波雷达市占4.5%,名列全国第三 。 华为技术血脉 公司创始人背景亦颇具看点。董事长陈承文与联合创始人周珂皆出身华为,前者为华为资深产品经理,后者亦曾任职于华为技术岗位。两人将华为在射频设计与嵌入式算法领域的工程经验带入新创公司,让承泰在毫米波雷达的信号处理与硬件整合上建立了坚实基础。 财务方面,公司2022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5,765万元、1.57亿元及3.48亿元,三年间收入翻五倍,增长显著。但营运仍处于亏损阶段,过去三年累计亏损约1.97亿元,去年亏损大幅收窄77%至2,176.8万元,且实现经营盈利1,507万元,同时毛利率亦逐年上升,自2022年的28.7%升至2024年的33.9%,反映出产品成本控制与议价能力正逐步提升。 然而,公司现金流状况略显吃紧,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587万元。若未来扩产或技术升级需求迫切,将需依赖更多融资以维持运营。 比亚迪贡献94%收入 事实上,承泰科技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与比亚迪的深度合作。自2022年成为比亚迪指定供应商后,公司毫米波雷达已搭载至比亚迪旗下超过20款车型。2024年,公司来自比亚迪的收入达3.2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高达93.6%。 今年2月,比亚迪挥舞“智驾平权”大旗,喊出“高阶智能驾驶不应是高价车的专利”,旗下大量10万元以下车型搭载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承泰的4D毫米波雷达正是关键零部件之一。但这种结构性依赖意味着,只要比亚迪采购策略微调或转向其他供应商,对承泰带来的打击将极为剧烈。 其次,毫米波雷达的技术门槛相对低于激光雷达,缺乏足够护城河。同样深耕毫米波领域的还包括海康威视(002415.SZ)子公司森思泰克,该公司亦为比亚迪核心供应商,产品涵盖角雷达、前向雷达及环视雷达,其在研发、产能与资金实力上皆优于承泰科技。 而像华域汽车、长光华芯等集团背景雄厚的企业也积极布局毫米波市场,使得承泰在竞争中并不具备明显技术垄断力。中长期而言,承泰能否真正破局,在激烈竞争中构建独特优势,仍待观察。 去年5月,承泰科技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为13.2亿元,对比市值约145亿元的禾赛科技、70亿元的速腾聚创,规模自是小得多。速腾聚创上市以来股价累跌近三成,美股上市的禾赛科技也跌了17%。相比之下,主打中低阶市场的承泰科技固然面向更广泛的OEM客户,但市场天花板与议价能力相对有限,仍需警惕未来成长曲线放缓的风险。若其未来能有效拓展新客户与出口市场、强化研发技术差异化,仍有机会在智驾普及浪潮中占得一席,但投资人恐怕更应将其视为“内卷型供应商”的代表,而非高科技独角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iyunshan makes jujube oil

齐云山食品冲刺港股 能否挑动投资者的“味蕾”?

总部位于江西的齐云山食品,在南酸枣市场的份额达32%,是最新一家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零食制造商 重点: 齐云山食品成为过去三个月内第二家申请港股上市的果类零食制造商 营收增长37%、利润同比翻倍之际,公司称现有产能已达上限,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业务扩张 谭英 果类零食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数量不多但持续增加的制造商,期待自家的股票也能赢得投资者青睐。 继溜溜果园今年4月一马当先后,江西齐云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周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齐云山食品营收规模仅为溜溜果园的三分之一,其IPO募资额可能相对保守,但亮眼的业绩增长仍对投资者具备吸引力。 两家企业皆有意效仿卫龙美味(9985.HK)的成功路径,这家以辣条闻名的零食生产商自2022年上市后股价表现亮眼,迄今累计上涨35%,当前市盈率为29倍,市值高达350亿港元(约合45亿美元)。参照卫龙的估值水平,齐云山食品的估值约为15.4亿元。 尽管规模较小且深耕酸枣这一细分零食领域,但在中国消费者日益追求健康零食替代品的趋势下,齐云山食品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申请文件显示,齐云山食品去年营收同比跃升37%至3.39亿元(约4,730万美元),净利润5,310万元,较2023年的2,370万元翻倍有余。去年毛利率达48.4%,亦表现亮丽。公司将业绩强劲增长归因于新增重要客户,以及线下经销商从2023年的162家增至去年的199家。 销售网络虽主要覆盖华东及华南地区,齐云山食品占据中国南酸枣零食市场32.4%的份额,该细分领域去年规模为18.8亿元。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数据显示,这家公司以0.6%的市占率,位列中国果类零食制造商第九位,该领域去年总产值达995亿元。 2019年至2024年,中国枣类零食板块年均增速达13.7%,远超果类零食整体市场8.5%的年均增速。去年中国零食行业规模达1.34万亿元,前两者均显著高于整体行业的4.4%年均增长率,凸显健康消费理念下,果类零食日益受到追捧。 当然,国外也有多种枣类,但将其作为果类零食用的习惯颇具中国特色。齐云山食品聚焦的崇义南酸枣,其鲜果口感酸甜,尺寸近似小李子。 海外研究机构如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将枣类誉为“超级食物”,原因是其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枣类药材常用于治疗焦虑及失眠。 筹资扩产能 齐云山食品从个体农户采购原料,而非自建果园。近三年,当地农户平均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4元水平。公司的销售渠道仍以线下为主,但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设有旗舰店。 公司拟将部分上市募资用于搭建电商及线上推广,同时扩大产能,以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去年11至12月,齐云山食品位于江西崇义的唯一生产基地已满负荷。为应对需求增长,公司计划将年产能提升45.5%至16,000吨(约为去年8,348吨产量的一倍)。鉴于枣类的采收期集中在8至12月,且原料需预存后加工,配套冷库扩容也在规划中。 在申请文件中,齐云山食品表示:“若产品需求持续攀升,现有产能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制约公司发展潜力”。 这家企业的历史久远,1979年前身工厂成立,1990年获批使用当地名山“齐云山”注册商标。实际控制人为刘志高、刘继延兄弟两人,以及朱方永。 公司改制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90年代末,由51名职工购得资产,与一家香港公司组建合资公司。2022年,香港公司将股权转让给由11名自然人(含6名核心管理层股东)持有的有限合伙企业。为筹备上市,齐云山今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结束数年低迷,香港新股市场重拾活力,齐云山食品与溜溜果园加入赴港上市企业行列。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上市募资额达135亿美元,同比激增7倍,使香港成为同期全球规模最大IPO市场。 这一趋势既源于中企因地缘政治因素放弃纽约,转道香港上市,也因中国证监会调控沪深A股上市步伐,重点优先支持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淘宝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时零售平台“淘宝闪购”周三宣布,启动总额达500亿元(69.76亿美元)的补贴计划,为期12个月,将直接补贴消费者与商家,借此加速推动大消费平台建设与服务升级。 在商家端,淘宝闪购推出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与免佣减佣等措施,保障利润空间、促进订单成长;在消费者端,则透过大额红包、免单卡与官方补贴一口价商品等方式,强化购物吸引力。 淘宝闪购自5月上线以来成长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订单已突破6,000万单,并带动全国店家订单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区餐饮商家营业额较前一季翻倍成长,零售与花类商家亦明显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中国整体即时零售市场日订单亦从1亿单增长至1.6亿单,显示竞争正持续升温。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报109.4元,美股则跌2.86%,报110.71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