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NCY.US

这家咖啡连锁运营商一季度每相隔1.9小时新开一家门店,同期收入增长85%

重点:

  • 瑞幸咖啡一季度营收同比大涨85%,净利润激增近30倍
  • 最新业绩显示,在会计丑闻将其推向破产仅两年后,该公司的强势好转仍在继续

 

梁武仁

瑞幸咖啡有限公司(LKNCY.US)继续酝酿着两年前还不可想象的东山再起,通过一个快速扩张的门店网络售卖咖啡,这个网络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越了星巴克(SBUX.US),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

上周,瑞幸咖啡公布一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85%至44亿元。在中国拥挤的咖啡市场中,如此快的收入增长本身就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今年前三个月的净利润同比飙升近30 倍,达到5.65 亿元。

业绩显示,作为星巴克的挑战者,成立于2017年的瑞幸咖啡仍坚定地处于回归的轨道上。三年前,承认3亿美元(20.7亿元)销售额造假,导致该公司几近覆灭。因为该丑闻,瑞幸咖啡被股东提起集体诉讼,收到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巨额罚单,并于2020年中被踢出纳斯达克,此时距其IPO仅过去大约一年。

不夸张地说,事实证明,解决所有法律和监管问题的代价是高昂的。但新的管理团队很快纠正方向,专注于轻资产的特许经营战略,扩大以鹿为标识、采用蓝白两色的巨大门店网络。一季度,该公司继续产生了一些与丑闻相关的遗留成本,但该部分已大幅下降,表明让瑞幸咖啡成为中国企业财务丑闻代表的一段往事,现在已经基本过去。

随着令人头疼的问题迅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瑞幸咖啡正处于全面扩张模式,以巩固其在中国日益拥挤的咖啡市场中的领导地位。该公司一季度新开了1,100多家店,使其总数在3月底增加到了9,300多家,包括大约3,000家特许经营店。最新的门店数比去年底增加了14%

这相当于在1月至3月,瑞幸每1.9小时就开一家新店。快速扩张让该公司远远领先于星巴克。据这家美国咖啡巨头的最新季报显示,截至4月2日,星巴克在华门店数量约为6,200家,是中国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

在星巴克截至4月2日的财政季度,其在中国的收入增长也远远落后于瑞幸咖啡,销售额同比仅增长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在中国保持着更大的收入基础,接近8亿美元,这表明瑞幸咖啡以特许经营为中心的模式擅长酝酿新店开张,但在创造新收入方面能力不足。

瑞幸咖啡将其强劲的一季度业绩归功于多种因素,包括推出椰子拿铁等特色饮料,以及其他大受欢迎的新产品。自两年前推出以来,其椰子拿铁的销量已超过3亿杯。

成本控制

瑞幸的关键优势在于商业模式,该模式使其能够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盈利,尽管它的咖啡价格远低于星巴克这些高端品牌。只能通过应用程序点单,是瑞幸成本控制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该公司还通过采用极简主义的店面形式来降低租金成本,这些店面大多只有很少或没有座位,不需要很大的空间。当然,瑞幸的特许经营门店越来越多,其资本密集程度远低于自营门店。

快速扩张带来了规模效应,使瑞幸会变得更加高效。最近一个季度,它的营业利润率达到15.3%,与星巴克持平,高于2022年一季度微不足道的0.7%,当时中国所有的零售企业都受到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波及。

随着本土市场上的国内外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瑞幸咖啡也开始走向海外。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在新加坡开设了前两家门店,这对该公司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里程碑。

“新加坡门店的推出是瑞幸向国际市场扩张的重要第一步,也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起点,”瑞幸咖啡董事长郭谨一在公司发布财报时表示。“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瑞幸的目标是微调我们的整个IT和运营系统,并在海外市场测试我们的商业模式。”

对瑞幸咖啡来说,海外扩张是合理的,因为竞争日益激烈的本土市场,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饱和。

瑞幸咖啡最近一个有趣的新竞争对手(但它未来有可能变成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库迪咖啡,它由瑞幸咖啡的两位创始人因财务丑闻被迫离开公司后,于去年创立。陆正耀和钱治亚两人显然对瑞幸咖啡的运作方式略知一二,他们忙不迭地试图复制前东家的成功模式。

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库迪咖啡已经开设了逾1,000家门店,并计划到2025年底拥有1万家门店。快速扩张并非它唯一与瑞幸相似的地方,它也注重性价比和便利性。但在这一点上,它要赶上瑞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者大肆扩张的脚步恐怕不会停下。

尽管一季度业绩亮丽,但仅在纽约进行场外交易的瑞幸咖啡股票,上周大部分时间都在下跌。不过与危机期间的低点相比,它已经上涨了不少,除了比去年大升三倍,更较当年的IPO价格高出约26%。该股目前的市盈率超过45倍,而星巴克为35倍。

如此强劲的估值表明,虽然过去丑闻缠身,而且可能面临来自一家快速崛起的同类公司挑战,但人们对瑞幸的复兴之路仍然充满乐观。考虑到该公司源源不绝流出的不仅仅是咖啡,还有亮眼的财务业绩,这种乐观情绪就不难理解了。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Hithium production base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AI机器人开发商云迹科技公开招股 集资6.6亿

机器人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开招股,全球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95.6港元,预计集资约6.6亿港元,下周四挂牌上市。 云迹科技主要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辅以AI数字化系统的服务,主要专注于开发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其产品可应用于多类场景,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酒店,去年收入为2亿元,按年升47%,占比达83%。去年公司收入2.4亿元,按年升68.6%,净亏损1.8亿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过去已完成八轮融资,引入联想基金、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投资者。申请文件显示,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联想基金、阿里、腾讯及携程预料会于云迹上市后分别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称,集资所得净额约5.9亿港元,其中约6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约30%用于提高中国境内外商业化能力,拓展与医疗机构、工厂及商业楼宇场景的潜在客户,余下10%为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anhua is a futures company

南华期货获中证监开绿灯 能否靠风险管理吸引投资者?

当前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或催生服务需求增长,这家在上交所上市的期货公司正寻求赴港第二上市 重点: 南华期货已获中国监管机构批准赴港上市,作为目前A股上市的补充 此次新股发行适值公司加速海外布局,满足中国企业出海的业务需求   梁武仁 当经济不确定性充斥市场,企业和投资者往往增加金融工具使用,以防范资产价值剧烈波动。这正利好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S)等金融衍生品专业机构,既催生服务需求,也助力其赴港第二上市吸引投资者。 上个月下旬,南华期货获中国证监会赴港上市备案通知书,对其目前的A股上市形成补充。公司表示,所募资金主要用于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据4月提交的申请文件,公司拟在马来西亚设立新基地,并增资英国、美国和新加坡子公司,分别支撑欧洲、北美及东南亚业务扩张。文件本月下旬即将失效,南华期货需提交更新版本方能推进上市。 南华期货创立于1996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期货公司之一。援引第三方研究数据,公司宣称其以期货经纪业务收入和佣金计,位居国内非金融机构相关期货公司之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境外收入规模居全行业之冠。 自2006年起,在国内竞争加剧,加上出海企业需要应对汇率及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南华期货开展海外业务布局,通过中国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伦敦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横跨亚欧美三洲的跨境服务。 中国其他各类服务提供商,包括银行、云计算和电信服务提供商,在全球扩张的同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海外举措,为国内客户提供服务。 海外战略正为南华期货带来实质性贡献。去年,其海外期货净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逾45%至1.457亿元(约2,000万美元),而同期该项收入在境内缩水逾25%至3亿元。与2022年相比,公司海外期货净佣金收入实现近翻倍增长。 相应地,南华期货包含资产管理、证券及杠杆式外汇交易在内的海外金融服务,占去年整体营收比重逾11%,较2023年提升2个百分点,较2022年跃升8个百分点。 今年,南华期货的国际业务增速似进一步加快。尽管最新沪市半年报未单列海外营收,但披露上半年海外客户权益(即经纪客户交易保证金)同比激增32%,远超去年全年10%的增幅。 风险管理 当前,海外扩张仍在进行时,南华期货绝大部分收入仍源自境内。公司虽有期货名称,但期货经纪并非主要收入来源,其营收主力来自境内风险管理业务,该业务本身也使南华期货承担风险。 南华期货的风险管理业务本质上依赖交易技术,例如,公司向客户提供场外(OTC)衍生品如期权、掉期及远期并收取费用,助其规避资产价值波动风险,同时南华期货须对相关资产进行风险对冲。若运作顺利,南华期货可规避亏损甚至获得收益。 然而,若市场突发异动致运作失控,公司可能蒙受重大损失。此外,因客户或无法履行衍生品合约,也使南华期货面临信贷风险。 2022年至去年,南华期货交易净收益连年下滑,风险管理业务收入同步走低,拖累整体营收。显示在地缘政治冲突及特朗普关税威胁下,驾驭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故而,波动加剧对南华期货犹如双刃剑,期货经纪服务需求可能攀升,但风险管理业务却因不确定性增强而更难盈利。 经济困局中,客户或选择收缩战线,削减涉足高波动性大宗商品及外汇的业务板块,而非须南华期货等公司提供的对冲风险服务。 不过,南华期货仍保持盈利,去年营收虽下滑但净利润逆势增长14%至4.03亿元。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持续下降,原因是今年初生效的新规,要求风险管理业务收入由总额法改为净额法核算。事实上,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录得小幅增长。 年初至今,南华期货A股飙涨87%,现市盈率(P/E)近30倍,高于对手瑞达期货(002961.SZ)的20倍,但低于永安期货(600927.SH)的41倍。 作为能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独特获益的企业,南华期货或能打动香港国际投资者,其日益扩展的全球网络相较国内同业也具优势。但公司自身绝非无虞,因为其直接涉足衍生品市场,而该领域波动恐将持续。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6,700倍 长风药业午收升181%

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三首日在港挂牌,开市即升219%报47港元,之后股价续向上,中午收报41.5港元,升181%。 公司发售近4,120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6,697倍,认购一手的中签率只有1%;国际配售超额11.7倍,集资净额5.25亿港元。 长风药业主要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专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公司今年首季度的收入按年跌2.7%至1.36亿元;期内盈利按年升逾倍至1,281.5万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