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HK

这家财务状况紧张的创新药研发企业,经历出售厂房及药物管线的求生阶段后,正寻求业务转型

重点:

  • 和铂医药去年营收同比增加逾8倍,源于与大型药企的多项药物对外授权合作
  • 该公司去年向受托研究组织(CRO)进发,为客户提供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并已获得多张订单

 

莫莉

2022年下半年,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研发进展最快的两款核心产品一个被叫停,一个被出售,尚未使用的全新工厂也转手卖出,原因在于运营资金紧张,力图收缩管线以便“囤粮过冬”。

在生物医药行业回暖之际,和铂医药的业务似乎也出现起色。该公司上周四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去年录得4,066万美元(2.8亿元)收入,同比增加843.8%,但仍然录得1.37亿美元亏损,与2021年基本持平。

该公司收入大增,源于多项药物对外授权合作,期内与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ZN.LN)达成双抗开发及商业化的全球授权协议,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最高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另外,和铂医药与石药集团(1093.HK)的合作,也让公司获得了1.5亿元的首付款以及超过10亿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2月,和铂医药再宣布一项重磅授权合作,公司将一项肿瘤相关的双抗药物在美国的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限,授予制药公司Cullinan Oncology(CGEM.US),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销售额百分比的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和铂医药是一间成立于2016年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在创始之初通过收购荷兰的Harbour Antibodies,获得了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平台,2017年再从韩国药企HanAll Biopharma引进了巴托利单抗和特那西普在大中华区进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权利,这两款药也是和铂医药进展最快的两个管线。

曾陷财务困境

由于没有商业化产品,和铂医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融资。2022年9月5日,和铂医药遭港股通名单除名,遇上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寒冬,公司几乎无法再通过融资获得现金支持。截至去年6月底,其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余额为2亿美元,而上半年的研发开支加上行政开支就已达1亿美元,手头资金或许只能支持一年运营。

虽然去年4月与阿斯利康达成的合作协议,为和铂医药带来高昂收入,但依靠授权合作非长久之计。因此,其管理层决定“断臂求生”,不仅大幅缩减管线,也开始抛售资产。10月10日,和铂医药宣布将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子公司,同时也结束了特那西普的III期临床试验,这两项决策不仅快速回笼资金,也减少了在临床试验和商业化等环节的更多支出。

既然两项最接近商业化的项目均已脱手,下一个动作便是转卖生产厂房。同年11月,该公司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以1.45亿元转让给了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约6,193万元的财务亏损。

尽管手头资金并不充裕,但和铂医药并未在研发上减少投入,去年研发开支高达1.35亿美元,同比增加26%;不过,行政开支已大幅减少32%至2,727万美元,其中员工人数从385人下降至216人,员工成本接近减半至1,477万美元。

除了努力“节流”,和铂医药亦设法“开源”,通过转型为平台药物发现公司,跻身受托研究组织(CRO)的行业上游位置。

与莫德纳合作

去年11月,和铂医药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将利用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Idea-to-IND)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是抗体药物开发的重要引擎,可以产生全人源、亲和力成熟,并具有优良成药性的单克隆抗体以及新型抗体。

诺纳生物成立不久,订单已纷至沓来。11月11日,诺纳生物与莫德纳(MRNA.US)达成合作,根据协议,莫德纳将使用诺纳生物专有的平台发现开发核酸免疫疗法,诺纳生物将一次性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11月21日,诺纳生物与Dragonfly Therapeutics合作,进行双特异性抗体及多特异性抗体疗法的开发。此外,科伦博泰12月将7款临床前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偶联物(ADC)药物授权给默沙东(MRK.US),当中有两款是与诺纳生物联合开发的产品,诺纳生物享有30%权益。

和铂医药从成立到登陆港股市场,一向颇受一级投资者青睐。2020年底登陆港股市场时,高瓴资本、贝莱德等多间明星资本跻身基石投资者,IPO前投资者也包括鼎晖投资、君联资本、国寿大健康等医疗赛道专业投资者。

可是,和铂医药上市以来,股价却一路走低,目前已跌至2港元水平,比招股价12.38港元跳水逾八成。该公司当前的市净率约2倍,远低于同样拥有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的百奥赛图(2315.HK)的8倍市净率,显示投资者信心不足。和铂医药断臂后谋求轻装上阵,可是切入CRO赛道是否为能带来更佳收益,则需较长时间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心动料上半年最少赚7.9亿元

游戏及平台开发商心动有限公司(2400.HK)周一公布,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不少于7.9亿元,较去年同期约2.5亿元大增约215%;期内收入预计不少于30.5亿元,按年增长约37%。 心动表示,业绩大幅改善主要受惠于旗下多款自研游戏表现强劲,包括《仙境传说M:初心服》、《心动小镇》及《火炬之光:无限》,带动整体收入与毛利率提升。此外,尽管TapTap平台App月活跃用户基本持平,但透过广告算法优化及用户参与度提升,带动平台收入与利润持续增长。 里昂周一发布研报称,首次给予心动“跑赢大市”评级,认为该公司的游戏开发与营运业务展现出强劲增长往绩,预计新游戏《Heartopia》今年第四季在海外上线,以及今年9月公司在中国推出的《Etheria》等,都将成为新增长动力,给予目标价60港元。 心动股价周二高开,至中午休市报70.90港元,升24.93%。今年以来,该股已升约183.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第四范式与海博思创成立合资公司 拓电力AI服务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公司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682.HK)周一公布,与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成立合资企业,并定命为能量晶体(北京)科技。合资公司将从事电力交易方向的AI技术服务,第四范式持合资公司19%股权。 合资公司的成立是“AI+ 储能”技术融合,依托海博思创在储能系统研发、生产及管理的技术,结合第四范式在AI Agent+ 的世界模型、机器学习平台以及智慧能源领域的技术,在电力交易、储能电站资产运营管理等,共同推动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 第四范式周二开盘升1.2%报54.85港元,股价自今年4月低位已上升6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unwoda makes EV batteries

动力电池业务挤压 欣旺达谋港上市补血

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谋求新资金支持其动力类电池业务发展 重点: 中国动力类电池惨烈的价格战,正挤压欣旺达盈利空间,公司欲借香港上市筹资求生 这家公司的动力类电池业务,营收增长陷入亏损,依靠传统消费类电池业务维系整体盈利   陈竹 宁德时代 (300750.SZ;3750.HK) 与比亚迪(1211.HK; 002594.SZ)雄踞中国电动车电池市场王座,第二梯队企业只能争抢残羹剩饭。惨烈价格战恐致大批企业出局,行业迎来生死存亡期,这正是中国众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的共同写照。 严峻局势下,企业争相筹集资金,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这类资本不仅关乎生存命脉,更因客户唯新技术是瞻,企业须在快速迭代的赛道中持续创新投入。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300207.SZ)正寄望挺过行业洗牌,公司计划赴港上市吸纳全球资本,距首次披露意向仅数周,上周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随着沪深A股上市公司密集赴港二次上市,港股热度攀升,欣旺达借近期香港IPO市场回暖态势上市集资。今年5月,宁德时代募资46亿美元,创全球年初至今最大IPO纪录,引发轰动,欣旺达拟效法宁德举措。 欣旺达尚未披露具体融资规模,不过聘请高盛与中信证券两大顶级承销商,意味其IPO规模可观。毕竟,参考两家投行典型交易规模,几乎可确定将超1亿美元。 发力动力类电池 1997年,王明旺、王威兄弟在深圳创立欣旺达,彼时电动车尚处于蓝图阶段。与同处深圳的电动车巨头比亚迪相似,欣旺达以消费类电池起家,现已成为该领域龙头企业,2020年起蝉联全球手机电池制造商榜首。尽管大众认知有限,但从华为到飞利浦等主流品牌,当前均内置欣旺达生产的电池。 2014年成立动力类电池事业部后,欣旺达正式进军电动车电池领域。相较2008年入局的宁德时代等老牌企业,其涉足晚近十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赋予欣旺达充足增长机遇。据上市文件披露,其动力类电池业务营收由2022年的127亿元,增至2024年的151亿元(约合20亿美元)。该业务增速领跑公司整体发展,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24.3%攀升至去年的27%。 上市文件显示,欣旺达客户涵盖理想、小鹏、零跑、广汽、上汽、雷诺、日产等中国市场主流电动车企。然而,据中文媒体报道,公司出货量高度集中于单一客户,理想去年独占其四成订单。 能源市场追踪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中国电动车电池市场67%的累计装车量。欣旺达以2.87%市占率位列第七,与中创新航(3931.HK)、国轩高科(002074.SZ)、亿纬锂能(300014.SZ)、蜂巢能源等市占率2.99%至6.26%的二线厂商同处混战格局。 深厚的消费类电子根基使欣旺达持续保持盈利,这令多数同行望尘莫及。中国数据供应商Wind显示,过去十年该公司季度财报从未亏损。今年一季度延续传统,其营收123亿元,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增幅达21%。 但切莫被数据迷惑,这家公司整体盈利主要依赖传统消费类电池业务支撑,该板块今年一季度毛利率达20.2%。反观其动力类电池业务,同期毛利率仅12.9%,差距明显。 港股上市文件虽未披露动力类电池具体亏损额,但此前拟分拆该业务赴深交所上市的文件显示,2020至2023年,该业务持续亏损,仅2023年就亏损15.6亿元。因未达深交所盈利要求,分拆计划最终搁浅。 亏损现象绝非欣旺达独有,多数同行虽未单独披露动力类电池亏损数据,但财报毛利率同样低迷。例如同样谋求香港二次上市的亿纬锂能,2024年动力类电池毛利率仅14.2%,较欣旺达今年首季12.9%的毛利率高出不多。 如此微薄的利润主要源于价格战,电动车企自身深陷生存鏖战,为保销量开启惨烈降价,进而向电池供应商传导成本压力,令行业雪上加霜。 作为扩张战略环节,欣旺达宣称将加速海外布局。鉴于中国电动车市场渐趋饱和,该策略堪称审慎,但踏上此道的企业远非其一家。虽未单独披露动力类电池海外营收,公司整体海外销售额今年一季度占比已达40%。 欣旺达已启动全球产能布局,泰国春武里府的巨型电池生产基地,于今年3月获当地政府批准,两座工厂总投资额逾100亿元。 未来,动力类电池仍将是欣旺达主攻方向,成熟消费类电池业务则为持续扩张输血。但要在赛道中立足,这家公司或需另辟蹊径突破价格战困局。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差异化技术壁垒,实现难以复制的溢价优势。 出海布局虽关键,但本土动力类电池业务未盈利之际,欣旺达须严防扩张节奏避免财务透支。其消费类电池业务的造血能力,构筑了关键竞争优势,截至今年3月末,其现金储备逾100亿元。公司的未来成败系于两难抉择,既要培育动力类电池的盈利造血功能,又需严守运营纪律,防止现金流枯竭。…

简讯:锅圈从居家餐饮趋势中取增长

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17.HK)周一披露,随着精打细算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选择居家餐饮,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净利润翻番。 锅圈食品中期报告显示,公司在半年内持续加速扩张其居家烹饪食材零售网络,重点布局价格敏感型下沉市场。截至6月末,全国门店数量达10,400家,以加盟店为主,保持了2024年末的增长势头。公司同时表示正积极探索开拓海外市场。 谨慎的消费情绪导致多数餐饮公司的客流与销售同时降低,而锅圈是行业中逆势突围的少数企业之一。公司营收由去年同期的26.7亿元增至32.4亿元(约合4.51亿美元),净利润同比飙升123%至1.9亿元。 锅圈通过深化自动化应用与建设集中化生产中心提升运营效率。上半年,公司推出24小时无人值守零售模式——店员下班后,门店可以继续自动运营。目前逾2,000家门店已完成这项智能化改造。为进一步拓展区域覆盖,助推未来发展,锅圈还计划在海南儋州设立生产基地。 为迎合偏爱线上购物的年轻消费群体,锅圈积极发展线上销售渠道。上半年抖音账号矩阵累计取得超32亿次曝光,吸引了更多消费者,促使其抖音营业额同比涨超100%。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