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公司云顶新耀去年终止与吉利德合作开发、主力治疗乳腺癌的拓达维项目,并押注mRNA平台疫苗,对公司前景可说是一场豪赌

重点:

  • 云顶新耀在浙江嘉善建设的mRNA疫苗生产设施已开始运营,项目耗资约9亿元
  • 近期不少药企大肆投资开发新冠mRNA疫苗,由于缺乏外国疫苗的先行优势,或招致投资集中性风险

罗小芹

去年12月28日,云顶新耀有限公司(1952.HK)宣布其浙江省嘉善县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生产设施开始运营,这项耗资9亿元的mRNA疫苗项目,是公司放弃已届商业化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拓达维后,全面转向mRNA研发平台的最大投资。

云顶新耀于mRNA疫苗的投资并非个别例子,近月很多中国药企对mRNA疫苗趋之若鹜,例如康希诺生物(6185.HK; 688185.SH)、石药集团(1093.HK)、沃森生物(300142.SZ)和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都加大mRNA新冠疫苖的开发力度。无论是商业考虑,或是获官方加持,这种一窝蜂式投资都具有“举国体制”色彩。但由于国产mRNA疫苗欠缺外国相关疫苗的先行优势,可能引致投资集中性风险。

中国政府去年12月初突然取消新冠“动态清零”政策,并于今年1月结束了三年疫情期间引入的隔离限制,随即出现大量感染个案。面对严峻疫情,官方至今未批准外国mRNA新冠疫苗进口,即使由辉瑞(PFE.US)开发、疗效显著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也因报价过高而暂时未能纳入今年医保目录内。有分析认为,官方此举可能是为了争取时间,让国产mRNA疫苗能及时成功上市,以显示中国的科技优势。

不过,对于云顶新耀而言,全力投向mRNA疫苗平台,既有顺应国情的原因,但也有押注未来mRNA开发药物的冒险因素。

研发二价疫苗

云顶新耀首阶段将于嘉善县建设一个5.8万平方米、符合中国和全球良好生产规范(GMP)标准的mRNA生产设施,每年能制造7亿剂mRNA疫苗;公司亦计划今年为其主要mRNA候选药物EVER-COVID19-M1启动临床试验,并提交紧急用户许可证申请(EUA)。该款二价疫苗加强剂是通过合作伙伴加拿大Providence Therapeutics研发,双方预期今年上半年就三期注册性研究提交试验用新药申请(IND)。

云顶新耀声称,已经完成了mRNA平台的工业规模技术转让及其他任务,使其能够生产mRNA疫苗和其他新药。

根据公司于2021年9月与Providence达成一项总值5亿美元(34亿元)的协议,首部分是它取得与Providence合作的mRNA新冠疫苖在中国及亚洲的产销权,第二部分是与Providence分享其他两种mRNA预防或治疗产品的全球一半销售权。

此外,云顶新耀还利用其技术平台,开发其他针对重要传染病和癌症的预防和治疗疫苗,其中一种候选药物,即mRNA狂犬病疫苗,已经实现临床前概念验证。作为交易条件之一,云顶新耀向Providence支付349.24万股公司股份。

商业化进度慢

但值得注意的是,云顶新耀在管线产品方面开辟太多战线,大部分却未能实现商业化收入,所以放弃与美国药企吉利德(GILD.US)合作的乳腺癌药物拓达维项目权益,可能是为了挽救其他管线药物的开发,原因是公司可获退回总额4.55亿美元的对价,而且可集中资源投入mRNA疫苗平台。

据公司披露,相关补偿费用的30%,将用于拓展药物管线和业务发展活动、15%用于开发治疗A型免疫球蛋白肾病的新药Nefecon、35%用于除了Nefecon以外的管线,其余则用于增强发现能力及一般运营资金。

云顶新耀于2020年及2021年分别亏损67.4亿元及12.4亿元,去年上半年再亏损6.7亿元。至去年6月底,其流动资产同比减少26%至20.1亿元,以其紧绌财政应付mRNA疫苗平台投资或有点吃力,遑论要承担其他管线药物所需的支出,因此不难理解公司为何“壮士断臂”,放弃拓达维的商业化权益以快速换取资金。

云顶新耀曾被视为抗体偶联药物(ADC)的新星,其股价于2021年初曾创100.9港元的历史高位,但由于投资者对出售拓达维权益出现负面情绪,加上首席执行官去年8月底辞任等不利消息,其股价曾于去年10月初下挫至5.98港元新低。虽然该股最近跟随大盘回稳至20港元以上,但其1.07倍的市净率,仍远低于同业康希诺生物、石药集团和君实生物的1.8倍至6倍,该折让或反映投资者对该公司“豪赌”mRNA的决定也出现疑虑,未愿意提供较高估值。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白酒消费减弱 珍酒李渡预告上半年少赚24%

中国白酒生产商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预计6月止六个月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亿至25.5亿元,预计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业绩下滑是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费减少,尤其是在商务及社交宴请及送礼场合。公司于6月推出全新战略性旗舰产品,并着力提升核心市场渗透率、加快渠道周转,同时积极扩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场,期望于下半年带来销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拥有“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等白酒品牌,产品涵盖酱香型、兼香型和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品“珍酒”去年销量为12,284吨,为连四年下跌。 公司股价周三低开但随后回升,至中午休市报7.09港元,升3.6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子不语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电商企业子不语集团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称,受惠于品牌影响力扩大及运营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逾30%。 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亿元至20.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6亿元增长30%至40%。预计期内净利润达1亿元至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140万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将强劲营收增长归因于“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设”,并称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也推动了利润提升。 子不语集团股价周三平开报3.51港元,股价年内累计跌幅约3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网上游戏商博雅互动国际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发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业绩下跌,盈利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据去年经重列盈利3.13亿港元计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亿港元至2.35亿港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较预期减少,以及因购买加密货币,令银行存款减少,使期内的利息收入比预期为低。 博雅周三开盘跌4.1%报7.5港元,公司年初以来股价跌逾6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银行盈利背后的隐忧:竞争炽烈息差收窄

这家区域性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8%,远低于资产扩张速度,凸显强烈的息差压力 重点: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约17%,但营业收入仅微增2.2%,净利润上涨3.8% 中国央行为刺激经济持续降息,银行业面临严峻息差压力 梁武仁 在超长经济放缓周期冲击下,中国银行业多重承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如今也难以交出亮眼成绩单。以华东地区重要城商行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为例,该行上周五试图通过盈利预告“解释”最新利润增长,但困扰全行业的沉疴痼疾依然待解。 这份公告让投资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银行的财务表现,用“积极”字眼制造利好氛围,似以巨额利润增长相诱。 细读公告,恐难掩失望。虽然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较年初劲增约12%,较上年同期增约17%,主体贷款业务扩张迅猛,但上半年以贷款利息为主的营业收入,仅同比上升2.2%至210亿元,净利润微升至93亿元,涨幅仅3.8%。 徽商银行以华丽辞藻“解释”中报业绩,将“向好业绩”归因于“始终坚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还罗列诸多成绩。 资产扩张与利润增速的巨大鸿沟昭然若揭:在央行连续降息刺激经济的背景下,该行信贷业务息差承压明显。 净息差压力并非徽商银行独有。中国银行业衡量利差的净息差(NIM)指标已整体承压多时。理论上来说,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维稳息差,但同业白热化竞争等因素正影响这种动态平衡。 经济不振时,贷款需求趋弱,银行间竞相杀价争夺优质客源。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银行会下调贷款利率,但这会侵蚀其利润空间。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后一年)以来,竞争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日益加大。当年,监管机构引入了一套机制,使贷款利率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地挂钩。 去年,徽商银行净息差较2023年缩窄17个基点至1.71%,而2019年该指标高达2.51%,显示已苦战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并非当下唯一痛点。经济困境使贷款违约风险攀升,银行风控承压。这一方面,作为华中地区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优于中小同业。 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仅0.98%,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较之下,总资产规模为其一半的宜宾市商业银行(2596.HK)不良率尽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达1.68%。泸州银行(1983.HK)的不良率则为1.19%。 徽商银行由十几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合并组建而成,其规模优势或有助于在吸引大型、财务稳健企业的过程中,维持较低的不良率。该行主要面向企业客户,而非个人借款人,后者本身风险更高。中国的国有银行主要向其他国有企业放贷来维持较低的不良率,后者在还款出现困难时,通常可获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国有企业驰援。 借款方承压 然而,财报暗藏隐忧。去年,对困境企业的贷款重组量同比增9%;且潜在劣变贷款,即关注类贷款大增62%,占比升至1.13%,显示客户群经营压力正持续累积。 2020年,该行曾因接管包商银行四家分行引发关注。这家内蒙古银行前年破产,成为二十年来首例被接管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徽商银行在疫情动荡期既要化解自身风险,又需处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遗留问题。迟至去年,该行仍向第三方转让约7.01亿元包商系不良资产。 尽管盈利预告成色不足,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徽商银行股价仍涨超5%。眼下投资者对任何利润增长都持“饥渴”心态,此轮上涨存在内在逻辑。 不过,徽商银行的估值仍处洼地:市盈率(P/E)仅3倍,市销率(P/S)1.3倍,市净率(P/B)更低至0.3倍。该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宾市商业银行——后者市盈率达21倍,市销率5.2倍。 市场对徽商银行前景的冷淡态度不难理解:只要经济下行周期延续,任何利润增长,尤其是疲软增长引发的乐观情绪,终将快速消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