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754.SHG
A comeback listing three years after exiting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what is it about?

中国三大酒店集团之一的上海锦江酒店,近日在上交所公布,有计划在香港上市

重点:

  • 持有锦江酒店的锦江资本,三年前才从香港退市
  • 今年首季度公司的盈利按年跌逾八成

 

刘智恒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一回开首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原来在资本市场亦如是,三年前才从港股退市的锦江资本(前称上海锦江酒店国际集团),近日其持有45%在内地上市的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600754.SH)(下称锦江酒店),在上交所发公告,委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公司H股上市的审计机构。

锦江酒店是中国最具历史的酒店集团,旗下的锦江饭店、和平饭店及国际饭店,均是上海繁华的一大印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代表团就下榻在锦江饭店。

酒店于1994年在上海证交所上市,2006年时锦江酒店控股股东锦江资本在港上市,到2022年才私有化退市。近日卷土重来,市场有疑问,退市才三年,又迫不及待重走老路,究竟葫芦里卖什么药?股民是否值得投资?

时间返回2021年,我们先来看看锦江资本退市的原因。翻阅当时资料,私有化大致上基于两点,其一是公司认为H股价格表现长期低于同业,加上流动性低,失去上市的价值。其二是为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营运效益,实现整体业务发展战略布局。

酒店股交投量低

若然当年以流动性低的理据退出香港股市,难道今天重新上市,问题就不存在?

香港上市的酒店股,规模最大的首推华住集团(1179.HK),现时每日平均成交量也不过100到200万股,成交金额平均不超过5,000万港元;又如香格里拉(0069.HK),日均成交也不过数十万股,金额只有数百万港元,大酒店(0045.HK)更是少得可怜,每天成交不足十万股,金额只是区区数十万港元。

香港市场对于酒店板块,基本不大注意,相关公司的股票交投量甚低,锦江资本退市前的一年,日均成交额约180万股,这次重临香江,是否有什么鸿图大计,可重新吸引投资者目光,能盘活股份交投量?

锦江资本曾在2006年上市,至2022年退市,经历16年时间,期间股市也有亮丽高光时刻,当时也未能受资本市场垂青,今天全球股市受关税战影响,气氛不济,近几年恒生指数载浮载沉,表现乏善可陈,长期在万多两万点水平上落;最近新股市场虽有所起色,但市场成交金额也不过千多二千亿港元水平,相较锦江当年上市时,市况似乎更加不利。

战略布局再转变

锦江资本私有化另一目的是要节省成本,实现业务发展战略布局,那又让人费煞思量,再度上市岂不又要花大笔开支?而且每年又要支付相当的上市开支。再讲,当年公司强调为整体布局而私有化,但在短短三年间为何又有改变,要劳师动众再度在港上市?

或许公司确实有一套新的战略,正如锦江酒店对外披露,是为了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

这个所谓海外拓展,锦江酒店早在十多年前已不断在海外开疆拓土,2009年购入美国洲际集团(现已出售),2014年更斥资12亿欧元收购法国罗浮酒店集团。当其时锦江资本已在港上市,海外拓展战略一直存在,何解那时又不利用锦江资本这个平台去推进国际战略,反倒在退市三年后,又说要为海外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市场有点摸不着头脑。

境外业务持续亏损

既然说到海外,我们看看境外业务的表现,过去五年境外酒店业务持续亏损,2020至2023年累计蚀逾2亿欧元,去年亏损虽收窄,但仍5,689欧元。换言之,收购罗浮集团近十年,始终未能将其带上盈利轨道,若以海外业务为上市卖点,投资者是否又买账?

事实上,锦江酒店在疫后表现复苏,盈利一度大幅上升,但经过一轮报复式旅游消费后,也开始放缓下来。去年锦江的收入140.6亿元,按年下跌4%,盈利更下跌9%至9.1亿元。今年首季度收入跌8.3%至29亿元,盈利大幅下跌81%至3,601万元,似乎盈利表现也不甚吸引。

锦江酒店这次重来,在市场气氛炽烈下短炒无妨,但长期持有则要慎重考虑,不妨观察公司表现一段时间再作出决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京东拟收购德国电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证实,正与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进行收购谈判。据路透社报道,京东出价为每股4.60欧元,较周三股价溢价约23%,交易总值约22亿欧元(25.9亿美元)。 Ceconomy为欧洲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旗下拥有MediaMarkt与Saturn两大品牌,于多个欧洲国家拥有约1,000间门店,员工人数约5万人。2023/24财年,该公司销售总额达224亿欧元,其中网店贡献达51亿欧元。 若交易落实,将使京东得以大举进军欧洲市场,借由Ceconomy庞大的线上与实体零售网络,扩展其在欧洲的电子商务版图。京东去年曾考虑收购英国零售商Currys,但最终未达成协议。 京东美股周四收跌1.36%,收报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开,至中午收入报130.2港元,跌2.3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维立志博一鸣惊人 首开爆升逾倍

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挂牌,开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后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报69.65港元,较定价高99%。 公司共发售3,686.25万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终以上限定价,香港公开发售录得近3,494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近40倍。 公司集资净额11.79亿港元,65%用于产品的持续临床开发及监管事务、15%用于扩展现有的管线及优化集团的技术平台、10%用于提升生产能力,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建滔中期盈利增长强劲

建滔集团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录得强劲利润增长,原因是其制造和销售层压板及印制电路板(PCBs)的核心业务表现稳健。 公司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飙升逾70%,从去年同期的15.1亿港元增至超过25.6亿港元。 建滔股价周五开盘上扬,并在上午交易中上涨9.2%,报HK$28.35。该公司股价年初至今已上涨约5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imutian does agricultural e-commerce

资金紧绌的一亩田 纳斯达克抢滩救急

这家农业B2B平台运营商申请纳斯达克上市,其财报显示去年营收下滑,公司正实施激进的成本削减计划 重点: 一亩田已申请纳斯达克上市,计划筹资最多2,300万美元,其高昂支出导致现金储备岌岌可危 这家B2B平台运营商,去年营收因削减成本下滑,但长远来看,公司有望受益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阳歌 农业B2B平台运营商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已驾轻就熟地收割作物,更准确说是帮助生产者对接采购商。如今,公司因现金储备告急,正转而瞄准纳斯达克上市,试图通过最高募资2,300万美元收割投资者资金。 这家名称意为“一亩田”的企业在概念层面颇具亮点,坐拥超高利润率,且在政府全力推动现代化的农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然而,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书显示,一亩田过往的高支出导致持续负现金流及亏损。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大力削减开支。 较之同业,一亩田寻求的估值定位也显激进,意味其股票上市后或将面临压力。 一亩田具有中国电商及互联网企业的典型特质,乘21世纪前二十年数字经济腾飞之势,步入发展黄金期。公司资历深厚,创始人邓锦宏2009年辞去百度营销部产品经理职位,进军农业电商。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者热衷向此类初创企业掷下数百万美元资金,不计盈亏地寻找下一个百度或阿里巴巴。邓锦宏借此东风,打造出中国最大的农业B2B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已汇聚3,900万商家及2,100万在售商品。 中国正将农业从分散型小农经济,转向应用先进种植技术的现代化集约农场,一亩田恰逢其时,占据战略契合点。 上月,我们报道拟上市公司潍柴雷沃时,曾详解其智能农械如何受益现代化浪潮。此次转型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两大国家规划中均有部署。此类计划往往预示,相关企业可获得政府资金与资源倾斜。 招股书中的市场数据昭示行业爆发前景,中国农业B2B电商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以17.5%年增速扩张,为GDP增速的两倍有余,2029年将达2,842亿元(约合400亿美元)。一亩田虽因主营撮合交易收取佣金致营收规模偏小,但占据有利卡位可分得红利。 不过,上述高增速未在一亩田营收端体现,其收入至少从去年开始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1.61亿元,较2023年的1.88亿元同比下降14%;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6%至 3,430万元,低于上年同期的3,920万元。 大力削减成本 公司对营收下滑缘由语焉不详,仅模糊归因于“战略性聚焦农产品采购贸易业务,调配资源预算加速主产区零售网络建设”。 但最可能的解释,或许还要回到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个更为亢奋的时代。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那时,互联网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市场份额,常常招揽那些利润较低的客户,仅仅是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即便这种做法会消耗大量资源。 实际上,公司毛利率表现亮眼,今年第一季度从上年同期的73.8%升至79.1%;2024年全年毛利率更高达81%。 但公司营销、管理和研发开支高企,去年总额几乎等同全年营收,导致持续的负现金流:去年净亏损3,49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续亏264万元。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两期亏损额同比均大幅收窄。 一亩田似乎终于认清热钱涌动时代已成过往,正大刀阔斧降本增效以求盈利。降本举措在行政开支上尤为显著,去年初至今,削减超过五成,其中主要来自人员优化,截至3月底员工总数为573人,较2023年末的789人缩减逾四分之一。 长期高支出侵蚀其现金储备,3月底仅余63.2万元(不足10万美元),较去年末本就不足的277万元再度锐减。招股书未着重讨论停业风险,推测公司仍具融资能力维系未来一两年运营,以期通过精简开支实现盈利。 以其去年营收及4.67亿至5.72亿美元估值区间计,一亩田市销率(P/S)达21至26倍,定位激进。横向对比,B2B家居电商GigaCloud(GTC.US)市销率仅0.86倍,即便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仅2.13倍,尽管其40%的毛利率仅为一亩田的一半。 核心症结在于,一亩田亟需强化成本管控,需淘汰低效客户及优化人力结构。若能在此前提下维持较高毛利率,待营收重拾增长并实现盈利时,公司或可迎来全新发展格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