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US
So-Young stock surges

由于投资者对新氧的自营诊所商业模式趋之若鹜,令这家医美机构近两周的股价接近翻倍

重点:

  • 股价近两周接近翻倍后,新氧已推迟执行既定的合股计划
  • 该医美机构正将业务模式,从转介第三方诊所转向自营医疗机构,以强化品控能力

 

阳歌

医美专业机构新氧科技有限公司(SY.US)似正重新评估其合股计划。就在5月30日,公司宣布实施19.5:1的合股方案时,当时股价仍处于颓势。合股是美股公司为满足纽交所及纳斯达克上市规则要求,使股价回升至1美元以上的常规手段。

去年6月,新氧的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关口,导致纳斯达克发出不符合上市规则的警示。此次合股原定6月30日生效,计划重构股价转至1美元以上,以符合监管要求。

然而,约两周前,公司的股价突然启动涨势,6月17日已回升至1美元以上。此后升势延续,至本周二收盘报1.71美元,近两周累计涨幅接近倍翻。正是这波急涨,促使新氧上周五宣布重新评估合股决策,称需“额外时间完善准备工作”,未来将公布新的实施日期。

那么,此举背后的动机何在?

虽不排除近期涨势源自短线套利资金,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投资者正重新发现新氧的内生变革潜力,这有望驱动业务重拾强劲增长。即便经历此轮上涨,公司股票的市销率仍处于低位,仅为0.85倍。这一数值虽高于植发专业机构雍禾医疗(2279.HK)的0.32,但仍落后于完美医疗(1830.HK)的1.73倍,此水平属行业常态。

简而言之,新氧正深刻认识到品控的重要性,尤其在医美这类敏感领域,少数庸医及差劲的手术,足以瞬间摧毁企业声誉。过去,新氧主要扮演中介角色,对接消费者与全国数千家医美机构,以转介费作为核心收入来源。

不过,由于入驻平台的诊所质量难于管控,这种业务模式弊端渐显。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卫健监管部门开始要求,所有医美机构必须持证经营,方可进行广告投放。第三方研究显示,当时全国仅约1.3万家持证机构,多达8万家处于无证经营状态。

意识到经营环境困境后,新氧约在两年前启动自营诊所战略,从而实现对产品、人员及服务标准的全面管控。该业务板块发展迅猛,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成为核心收入。

“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突破的关键,在于发展具备全产业链管控能力的医美中心业务”,新氧董事长金星在上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一路坎坷

自2019年5月登陆纽交所,以每股13.80美元募资1.8亿美元以来,新氧一路坎坷。上市未满一年即遭遇疫情冲击,消费者因担忧感染新冠推迟医美消费,致使业务承压。2022年,公司营收下滑26%,陷入负增长,直到次年疫情消退才略有回暖。

不过,即便疫情结束,监管趋严再令公司受创,去年营收续跌2%。下滑态势至今未止,最新财报显示,其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降6.7%,从上年同期的3.18亿元减少至2.97亿元(约4,100万美元)。

营收下滑主要源于“信息及预约服务”收入大跌34%,这项业务包含将客户转介至诊所的佣金收入。该板块一季度创收1.43亿元,约占当期总收入的48%。而去年同期,该业务贡献2.17亿元,占营收比重超三分之二。

传统业务萎缩之际,扩张中的自营诊所网络推出的轻医美业务,正迅猛增长。该板块一季度营收,从去年同期的1,520万元激增至9,880万元,增幅超五倍,占营收比重达33%,去年同期占比仅为5%。

公司预计,伴随新诊所开业,该业务将持续快速增长,二季度相关收入将达1.2亿至1.4亿元。目前,新氧在全国主要城市运营23家医美中心,其中仅4家开业逾一年。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未来几年计划每年新增约13家诊所。

金星表示:“自有品牌医美中心持续释放强劲增长动能,实现三位数的年度增长。” 他续称:“随着规模扩张,我们有信心延续此势头,进而解决用户核心痛点,全面提升医美服务体验。”

我们基本认同新氧的新业务模式更具成功潜力,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消费者日趋谨慎,是否会抑制整体医美的需求,目前仍有待观察。更明确的是,市场对其股票关注度正显著回升。因此,若公司最终取消既定的合股计划,我们也不会感到意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海外收益提升 泡泡玛特料上半年多赚350%

潮玩品牌泡泡玛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9992.HK)周二公布,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按年增长不低于200%,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净利润增长不低于350%。 集团指出,业绩大幅增长主因包括旗下IP在全球认可度提升、产品品类多样化推动营收增长、海外市场持续扩张带动收入结构优化,以及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泡泡玛特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46.4港元,跌6.3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乘AI热配股 趣致集团集资3.2亿港元

互动机器营销服务提供商趣致集团(0917.HK)周三公布配售股份,以每股106.6港元,配售300万股,占现发行股份数目约1.14%。配售价较7月15日收市每股128.5港元折让17.04%,集资金额近3.2亿港元。 趣致表示,配售可加强集团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扩大公司股东基础,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集资约50%将用于境内外业务营运发展,约10%用于研发投入,约40%用于优化资本结构及一般企业用途。 周三趣致股价开盘跌1.2%报127港元,之后股价急挫逾一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obotaxi commercialization faces hidden barriers

中国Robotaxi商用推进面临隐性门槛

Robotaxi实现全面落地,关键门槛已从技术突破转向商业模式可行性、成本结构优化与政策法规配套能否同步落地    头豹研究院 2025年,Robotaxi产业迈入规模化运营关键期。硬件降本与算法优化成为商业化前提。特斯拉(TSLA.US)Cybercab采用无方向盘设计及“无箱式”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单车成本降至2.5万美元,较Waymo同类车型降低70%。 中国企业同步突破:百度(BIDU.US; 9888.HK)Apollo RT6通过量产激光雷达将硬件成本压缩至2.9万美元,文远知行(WRD.US)第七代系统实现传感器数量减少30%的同时提升感知精度。 在试点方面,目前,北京、上海等10余城已允许完全无人驾驶收费运营,深圳明确事故责任由车企及系统供应商承担,政策红利推动运营范围扩展。随着Robotaxi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那么距离Robotaxi全面在中国落地,还有哪些门槛? 推向全国的挑战 盈利模式、法规协同与安全人员比例仍是挑战,但随着成本下降与政策支持,Robotaxi正逐步迈向商业化正循环。 尽管技术本身的进步至关重要,但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更依赖于一系列非技术因素的考量。首先,商业闭环的形成是大规模落地实现的关键之一。Robotaxi作为新兴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其市场定位旨在提供比传统网约车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Robotaxi长期有望透过减人力与全天候运营降低成本,但短期仍面临原车、感测器、维护等高昂成本压力。然而,从短期来看,Robotaxi的制造商将面临商业化过程中的初期成本挑战,主要成本包括车辆的固定成本(原车、传感器、改装成本)、年度维护和运营费、市场推广活动的费用,以及其他与新技术推广相关的支出。据统计,2023年,原车、传感器、年度维护和运营费和改装费用分别约为10万元、8万元、8万元、1万元。前三者成本占比比较高,分别为37%、29.6%、29.6% 其次是政策支持。Robotaxi的全面落地仍需政策支持与法规配套,涵盖安全性、伦理与社会接受度等面向。Robotaxi的全面商业化,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允许其在开放路段与网约车一样自由行驶。然而,政府在制定全面开放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社会接受度以及潜在的安全和伦理问题。鉴于这些因素,政府对全面开放Robotaxi的政策持谨慎态度,以确保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Robotaxi具备全天候运行与高周转率优势,据Waymo估算,其行驶里程是普通车辆6倍,因此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Robotaxi具备极大的优势。然而当前现实是,Robotaxi无法在完全开放的场景中运行,且其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尚未受到市场认可。厂商抢占市场所花费的营销补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同时,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日常运维及安全员等人力成本、专用车辆的高昂改装与采购成本都将为厂商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Robotaxi车辆本身的制造成本已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其在人工替代方面具有潜力。其随着市场认知度的提升和政策环境的成熟,Robotaxi试点范围扩大甚至能够在广泛的开放道路上行驶,其规模化运营将有效降低单位成本,业内普遍预期,当单一城市Robotaxi的保有量达到1,000辆时,将迎来其运营的盈亏平衡点。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nci Materials seeking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reporting a 70% drop in net profit last year

去年净利骤降七成 天赐材料赴港寻出路

在锂价下行、盈利承压的当下,天赐材料希望赴港上市以促进国际化战略的发展 重点: 公司称赴港上市目的是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公司去年盈利骤降74.4%至4.83亿元   李世达 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持续受到高度关注,在A股市值逾350亿元(48.8亿美元)的化工材料生产商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02709.SZ),正积极推进香港上市计划。市场关注这家锂电材料赛道的A股明星,是否能在港股市场再现高光。 天赐材料在公告中称,今次发行H股目的是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满足海外业务持续发展需要及提质增效要求,以及提升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巩固行业地位。 成立于2000年的天赐材料,初期主营所需的表面活性剂,随后在2011年加码布局的锂电池电解液业务,令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爆发,电解液需求量迅速攀升,亦成为供应链中的战略资源。 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3C数码电池,其电解液及原材料在2024年占据公司总收入的81%以上。根据高工锂电与华安证券等数据,天赐材料在中国电解液市场的市占率约为13%,为行业前三名。 天赐材料已打入多家全球知名电池与整车企业供应链,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国内龙头,以及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特斯拉等国际大客户。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则供应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的电池供应链。 利率创19年新低 不过,随着行业进入价格战与去库存阶段,天赐材料的收入虽保持百亿水平,但利润大幅滑落。根据天赐材料2024年年报,公司收入按年下滑18.8%至125.18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则骤降74.4%至4.83亿元。 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因,是电解液产品均价从高点大幅回落。2023年起,锂价与电池材料价格普遍下行,加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去库存压力释放,天赐材料产品单价也跟着回落。 根据IFIND数据,2024年,锂电池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点每吨59万元吨跌至每吨70,000多元,跌幅超90%,带动电解液均价跌幅超过60%。因此,尽管公司去年电解液销量取得26%的增长,收入与利润仍因单价下跌35%而承压,电解液毛利率滑落7.8个百分点至17.45%,创下19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收入36.6亿元,环比与同比均有增长,当季净利达1.46亿元,毛利率亦回升至19.9%。第一季业绩持续向好,收入与利润分别年增41.6%及30.8%,似乎已出现谷底反弹的迹象。 就在业绩看似止跌回升之际,天赐材料选择加速赴港挂牌,具有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H股上市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对冲A股市场资金面偏紧与估值波动。虽然短期获利承压,但从中长期来看,公司仍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全球产能布局优势,在电解液行业具代表性,具备对国际投资人讲述中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升级故事的潜力。 海外布局初现 其次,港股平台有助于吸引长期持股机构与海外基金,提高公司全球化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于韩国设立法人“天赐韩国材料有限公司”,并启动当地电解液工厂建设,服务LG新能源、SK On等韩系客户,亦在匈牙利筹备欧洲工厂选址,配合欧洲电动车供应链需求。除工厂外,天赐还在日本、德国、印度等地设立技术支持或销售据点,建立当地服务能力。目前,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仍低,但公司强调2025年起将加速放量,尤其在东南亚与欧洲布局的锂电池产线逐步释放下,有望实现出口与本地供应双重成长。 从技术能力与全球客户结构来看,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主业仍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行业价格趋于平稳与新一代材料研发投产,公司基本面具备回温基础。然而,若未来成本控制与产品升级未能同步推进,利润修复速度或将受限。对投资者而言,H股上市虽有望打开增量资金空间,但如何讲好中国新能源材料的故事,仍须以可持续的获利能力作为支撑。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