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物安全法案》未落地 药明康德海外减磅避风险

市场传闻药明康德可能出售的WuXi ATU从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其他高端治疗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面临法案限制风险
重点:
- WuXi ATU属早期业务,后续增长恐怕乏力,但剥离该业务却能减少公司整体政策风险
- 《生物安全法案》2024年单独立法概率较低,也未能纳入国防授权法案快速通过
莫莉
今年以来,受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立法进展影响,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及药明生物(2269.HK)等“药明系”A、H股上市公司,股价已多次波动。如今,这把悬在“药明系”头上的利剑已暂时移开,带动整体医药外包(CXO)概念股大涨。但是,为防范政策卷土重来,药明康德仍考虑出售部分海外业务,以进一步剥离风险资产。
上周二,药明康德对于外界传言出售旗下WuXi ATU业务作出回应,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评估各种选项,以保持 WuXi ATU 业务的持续运营,未就出售WuXi ATU形成任何决议,“我们正在根据我们的优先事项评估继续 ATU 运营的选择:我们的员工和需要必要的、时间紧迫的和挽救生命的治疗的患者。”
目前药明康德共有五大主营业务板块,包括化学业务(WuXi Chemistry)、测试业务(WuXi Testing)、生物学业务(WuXi Biology)、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WuXi ATU),以及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WuXi DDSU)。WuXi ATU主要包括从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其他高端治疗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明确提及“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WuXi ATU的细胞和基因疗法(CGT)直接面临法案限制风险。今年上半年,该业务板块贡献收入5.75亿元,同比锐减19.4%,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3%。药明康德在财报中指出,该分部收入不及预期的原因,是商业化项目仍处于放量早期阶段、部分项目延迟或因客户原因取消,以及受美国拟议法案影响,令新签订单不足。
对药明康德来说,WuXi ATU属于早期业务,受政策影响后,增长恐怕乏力,但剥离该业务却能让政策风险减少,从这一角度看,出售是合理的商业决策。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24年第一季以来,该业务增长乏力,成本高企,如果分拆,公司的注意力将回到其核心的小分子药物合同开发生产(CDMO)业务上,有助于利润率上升。
但是,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是当前癌症治疗领域中最前沿的方法之一,也在探索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未来潜力巨大。细胞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通过改造患者的T细胞来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已经在血液癌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多款CAR-T产品获批。作为全球CXO行业巨头的药明康德,若能在这一颇有前景的业务提前布局,亦是长远之举。
政策风险已降低
因此,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是否真正落地,成为影响药明康德决策的重要因素。该法案最终立法可以通过两大途径,第一是作为单独法案立法,今年9月9日,众议院以高票数通过《生物安全法案》议案,此后需要在本届美国国会届满、即明年1月3日前获得参议院批准,并调和两院版本之间差异、经总统批准等一系列步骤。从现有的参议院立法排期来看,该法案尚未提上日程,意味今年单独立法概率较低。
另一种立法途径,是加入参议院版本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中一并通过,但9月19日公布的NDAA中并未包括该法案。摩根大通发表研究报告指,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未纳入NDAA,令国会今年通过该法案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事实上,中国CXO公司作为生物医药行业分工细化中的关键参与者,在美国药企的研发和制造过程已经扮演重要角色。如果通过立法禁止中国CXO公司在美国开展业务,很可能影响美国制药行业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CXO企业也在积极向美国以外的地区拓展业务,力图降低地缘政治风险,今年5月,药明康德在新加坡的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凯莱英(6821.HK)宣布完成首个欧洲研发生产基地布局,博腾股份(300363.SZ)也宣布斯洛文尼亚的研发生产基地投入运营。
政策风险降低叠加中国股市回暖,药明康德自9月下旬至今经历一轮暴涨,从9月19日收盘时的38港元,一度升至本月最高价72.45港元,涨幅达到90%。但以目前市盈率约15.5倍计算,仍低于同行凯莱英的市盈率18倍,并与2021年股价高峰时的过百倍相距甚远。上半年财报显示,药明康德的在手订单仍在快速提升,在维持现有超过6,000家活跃客户基础上,新增客户超过500家,可见其业绩仍相当稳健,估值有追落后的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