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shan Cloud stock not attractive enough

中国边缘云供应商白山云正式提出上市申请,争取成为港股“边缘云第一股

重点:

  • 公司2022年营收21.3亿元,期内亏损1.9亿元
  • 前期网络基础设施及前期投资成本,占同期收入八成以上

    

李世达

随着云计算业务的持续蓬勃发展,用户对云计算的需求更加广泛,服务与业务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在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成长下,提供更快传输速率的边缘计算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独立边缘云(edge cloud)服务供应商白山云控股有限公司,赶在2023年结束前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挑战成为港股“边缘云第一股”。中金公司(3908.HK)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边缘云是最近从云服务行业快速兴起的新型基础设施及服务类别。传统云计算与边缘云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集中”与“分散”。传统云计算提供更集中的资源供给,透过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提供服务;而边缘计算则利用数量庞大的边缘设备(edge device),在更靠近资料的位置处理资料,为用户提供更快的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

成立于2015年的白山云,主要提供边缘云网络服务、安全和计算两大类服务。网络服务主要包括边缘全站加速网络、边缘下载交付网络及边缘流媒体交付网络。通过这项服务,该公司帮助客户连接全球数十亿终端用户,加快内容的传输速度,增强用户体验,实现提质增效。

海外业务带动增长

根据申请文件,2020年至2022年,白山云的收入分别为18亿元、22.7亿元及21.3亿元。2023年上半年,白山云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增长7.9%。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贵州的白山云在海外发展快速。海外市场贡献占比从2020年的7.9%增加至2023年上半年的26.2%。截至2023年6月30日,白山云控股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部署了1,700多个全球边缘节点,网络带宽超过80Tbps。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2年海外收入计算,该公司是具有成熟海外业务的中国独立边缘云服务供应商中,增长最快的一家。

2022年,白山云收购了蓝汛控股已建立的海外客户网络,以及其销售与营销团队资产。白山云创始人兼CEO霍涛曾在蓝汛任职十年,2015年出任COO,负责销售业务在内的总体运营工作。

此外,为进一步发展海外业务,白山云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建立独立品牌EdgeNext,拥有独立的运营团队来进行客户开发及服务。客户中还包括知名的游戏发行商steam。

设施投资拉低毛利率

尽管如此,改善亏损仍是公司首要课题之一。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白山云的期内亏损分别为1.8亿、1.7亿、1.9亿元及3,590万元。

申请文件表示,亏损主要因为业务迅速扩张,网络基础设施的前期投资及其他成本与费用相对较大。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用于带宽及机架租赁的成本分别为15.9亿元、19.6亿元、17.9亿元及8.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8.4%、86.3%、83.8%及79.9%。

从毛利率来看,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白山云毛利率分别为4.3%、7.4%、9.1%及12.7%,虽整体呈上升但仍偏低.

另一问题是,白山云存在客户过于集中的问题。根据申请文件,2022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合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76.9%,其中最大客户占比更高达47.9%。而有两客户同时也是公司主要供应商。也就是说,一旦主要客户流失,公司业绩将会受到显著的影响。

竞争对手强大

虽然白山云是边缘云领域的先行探索者,但公司面对的挑战者相当强劲。根据申请文件,白山云2022年的市场份额约为3.1%。排在前面的有中国移动(0941.HK)、中国联通(0762.HK)、中国电信(0728.HK)等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多家大型云服务商。公司坦言,面对资源庞大的竞争对手,能取得多少市场份额难以预测。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边缘云市场跟踪研究,2023H1》报告,2023上半年,中国边缘云市场规模总计45亿元,同比增长46.3%。报告提到,在互联网音视频客户加速自建流量分配体系,以及服务商加大向本地客户供给边缘资源等因素驱动下,边缘云市场在过去两年得以高速增长,并成为整个云计算市场中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联网总数将达到252亿个,将会生成大量的数据。要求网络更稳定、传输更快速、更低时延的场景,都在增加市场对边缘云服务的期待。

CEO霍涛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曾言,白山云的定位是“独立第三方”,与中心云是合作关系,组成生态。“客户越大,越不希望被一家云公司绑定”,因此边缘云未来会更有价值,“将成为万亿云计算市场的下一个决胜点”。

边缘云是贴近用户与资料产生处的网络服务,因此客制化、场景化会是重要关键。对白山云来说,前期大量的边缘节点部署将是未来发展的优势之一,而在海外市场的业务成长,也将帮助公司建立起全球影响力。

持续拓展服务网络加强研发技术能力,是白山云募得资金后的首要任务,随着边缘云价值的凸显,白山云的先发优势或会显现。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Keep Inc.预告中期亏损大幅收窄

健身科技公司Keep Inc.(3650.HK)周一公布,预计截至6月底止中期录得净亏损约3,600万元(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63亿元大幅收窄约78%。同期经调整净利润转为正数,达1,000万元,较去年同期经调整亏损1.6亿元明显改善。 公司指出,业绩好转主因包括业务结构调整、收入质量提升及AI技术赋能,令毛利率改善,经营效率与人效稳步提升,经营费用亦得以压缩。不过,受产品精简策略影响,短期内收入出现同比下滑。 公司称,将持续聚焦于APP端AI智能化及自有品牌健身产品发展,优化运动场景与工具,以提升用户体验与留存率,并加强新品开发与拓展销售渠道。 Keep Inc.周一高开4.6%,随后转跌,至中午休市报5.45港元,跌3.3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资产减值后 华宝国际上半年盈利翻倍

电子烟产品制造商华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336.HK)周五表示,年前进行多项资产减值后,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盈利约倍翻。 公司预计2025年前六个月的利润介乎1.51亿元至1.77元间,同比增幅分别为91.3%至124.3%,较2024年上半年报告的7,900万元显著提升。 公司表示:“该增幅主要于2024年同期确认了商誉减值约0.293亿元、其他资产减值约人民币0.202亿元,以及联营公司的投资减值拨备约0.480亿元所致,而本报告期间则没有类似减值拨备。” 在调整后,即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和减值相关损失后,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税前利润为2.236亿元至2.496亿元,同比增长1.1%至12.9%。 华宝国际股票周一开盘上涨,每股3.42港元,涨5.2%。该股年内已上涨5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核数师对恒达持续经营产生重大疑问

房地产开发商恒达集团(3616.HK)周一公布去年全年业绩,截至12月底止,收入27.6亿元,按年下跌22%,并录得亏损2.7亿元,2023年同期则有盈利4,094万元。 期内集团的现金及受限制银行存款约4.1亿元,短期银行借款为3.7亿元,长期银行借款为3.88亿元。公司的杠杆比率为66.8%,较2023年底止的51.1%增加约15.7个百分点。 公司的核数师指出,恒达向第三方及一名关联方提供的财务担保,可能产生现金流出达68.4亿元,鉴于集团现金流较低,而产生足够现金流能力又不明朗,可能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问。 恒达自去年4月2日开始在联交所暂停买卖,停牌前报0.26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pu shifts IPO strategy amid management turmoil, stiff competition

人事动荡内卷严峻 陷困局的智谱谋港上市

原在进行A股上市辅导的人工智能企业智谱,突有消息指正考虑转往港股上市 重点: 智谱先后获多轮融资,估值达400亿 公司今年出现大地震,多位高管相继离任 刘智恒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领域大出风头,被描述为中国力抗老外的神兵利器。然而,在美国Open AI 眼中的劲敌或许另有其人,矛头直指甚少出现在公众目光的低调高手—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enAI不讳言,智谱在中国对外拓展上扮演关键角色,其在海外的业务,以及与中国政府的深厚联系,值得国际社会关注。美国政府更在今年1月,将智谱列入贸易限制黑名单。 香港投资者未必认识智谱,但随着近日一则消息,港股市场开始对智谱的关注。7月中彭博报道,被视为A股市场“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谱,虽已启动内地的上市辅导,但亦考虑将上市地点从内地转至香港,初步计划集资3亿美元。 语言模型的大神 成立于2019年的智谱,专注开发大型语言模型,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的唐杰及张鹏。智谱原属校企,后脱离独立,先后历十多轮融资,投资者星光熠熠,有阿里巴巴、腾讯、红杉、启明创投及君明资本等。 不光如此,国家对智谱亦鼎力支持,国企珠海华发、杭州城投及成都高新区,今年3月共投入18亿元。市场估计,最近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400亿元。 在内地AI六小虎中,智谱被认为是老大哥,一来成立较早,二来屡获国家扶持,而公司超大规模语言模型GLM-130B,是2022年亚洲唯一入选斯坦福评测的全球主流大模型。 人事大地震 2023年当ChatGPT忽然爆红,内地私募或风险基金对AI公司趋之若鹜,争相捧着资金来敲智谱的大门。不过AI市场的变化,一点也不逊于大模型迭代更新的速率,智谱的光环逐渐褪色,更陷入一场困局。 最近半年公司高管接连离职,本来人事变动在AI行业并非大不了的事情,但智谱的情况仿如地震,年初首席战略官张阔及专责融资的副总裁曲藤相继离任后,融资推进就有点困难。2月时,应用AI及合作副总裁李惠子亦离任。到上月,就连COO张帆也宣布离职,据闻是对业务重新划分有所不满。市场更传出智谱AI院的负责人东昱晓也辞任,虽然公司否认,但消息仍不迳而走。 其实在人事变动前,公司的问题已开始浮现,特别是深度求索的面世,杀了专攻大型语言模型的六小虎一个措手不及,作为虎头的智谱更是首当其冲。 DeepSeek横空而出 深度求索推出后,市场发觉原来低成本都可以做出好东西,仍在不断输血的大型语言模型企业的情况就变得尴尬;投资者质疑,究竟是否仍对大型模型投入海量资金? 六小虎中的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即时转变战略,不再继续投资基础模型,改攻医疗保健应用。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亦表示停止投资开发基础模型。 事实上,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智谱也被迫走上降价之路,如GLM-4-Flash的价格每百万tokens(模型理解和处理文本的计算单位)只收0.06元,但在一年前,每千个tokens收费为 0.5元,可想而知,降价幅度是何等惊人。 今年初深度求索发布的DeepSeek-R1,让智谱平添不少压力,因为现时许多客户均倾向于DeepSeek的模型,直接影响智谱的B端业务部署,令智谱要向企业拿订单时面对更大挑战。 一方面开源陷困局,另外节流又难做到,毕竟大模型的研发需要高额的投入,智谱坚持自研技术,让情况进一步恶化。据《财经杂志》报道,2024年公司的收入仅约3亿元,但亏损达到20亿元。 面对内忧外患,又未能开源节流,智谱暂只能寄望尽快拿到资本市场的上市车票,除可以融到资金外,也可提升公司层次,后续的拓展更有一个大平台支撑。碰巧香港新股市场正借大热,特别是AI概念股份更加成市场宠儿,有见及此,智谱除在内地续进行辅导外,也作出两手准备,不忘香港这个窗口,香港始终都是面向国际的资本大舞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