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5.HK
Nissin Q3 results

经过调升产品售价,以及原材料价格回落,日清食品第三季度盈利按年录得增长

重点:

  • 日清第三季度收入按年微跌近3%,但盈利上升38%
  • 公司加强推广,今年进行三万个面对面促销活动

          

刘智恒

生产方便面的日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475.HK),旗下的品牌出前一丁、合味道杯面及公仔面等在香港无人不识,港人称方便面为公仔面,可见品牌的代表性是如何深入民心。集团刚公布今年首9个月的业绩,营业额29.6亿港元(24亿元),按年跌5%,但盈利不跌反升16%至2.7亿港元。

若光看第三季度,表现更亮丽,收入近10.3亿港元,微跌近3%,但盈利大升38%至9,867万港元。原先疫情期间,中国内地及香港两地的市民被限制外出,多留家用餐,为方便于是囤积粮食,令日清的销量急升;但疫后复常,市民困在家久了,报复式外出用膳,方便面的销售回软。不过受惠原材料价格下跌,以及去年开始公司陆续调升产品价,日清的盈利按年不跌反升。

日清今年的毛利率,由去年的31.4%上升2.6个百分点至34%,一方面是去年旗下食品分阶段进行价格调整,幅度在中高个位数;另外,小麦价格在去年俄乌冲突爆发时,一度大幅抽升,随着市场情绪回稳及其它地区增产,小麦价格亦拾级而下,同时棕榈油的售价亦下跌,因而推升日清的业绩。

短期难再提价

纵使今年第三季业绩按季及按年均有增长,但部份市场人士对于日清的前景仍有保留。毕竟现时推升盈利全赖加价及原料成本下跌,然而公司去年才将零售价格上调,估计未来一年要再加价并不容易,加上内地经济放缓,市场正吹“消费降级”之风,要提升价格似乎是不大可能。

至于原材料方面并不是公司可以控制,小麦价从高位大幅回落五成后,近期也有见底反弹趋态势,即使不再上升,经过之前大幅回调,除非俄乌战事结束,否则再下跌空间有限。当然公司可以透过对冲方法减低原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不过实际操作其实有一定风险。因此,原料这一块,公司并不容易掌控。

之前带动盈利的两大原因不明朗,而整个方便面市场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发展,有担心已接近饱和,增长的空间有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方便面产量由2018年到2020年间连续三年递减, 2017年曾高达1,103.2万吨,2018年已跌至699万吨。尼尔森IQ《2023速食行业趋势报告》显示,今上半年方便面线上及线下的销售额按年下跌2%。

市场备受挑战

中国内地方便面市场近年备受挑战,首先是外卖的崛起,美团(3690.HK)及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以快速送递食品,让人们减低对方便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预制菜亦开始逐渐盛行,部分消费者认为其款式较多,也可多点不同菜式,胜于吃即食面那样单调。

与此同时,内地越来越多的方便食品,亦挑战传统方便面的市场。尼尔森IQ最新报告指出,上半年国内速食行业的销售表现开始分化,部分地域产品表现理想,如急冻广东点心和螺蛳粉,在2023上半年按年增幅为43.7%和28.9%。又如四川阿宽食品的红油面皮系列,成为方便食品另一品类,具四川的特色风味,光2021年全网累计销售超过两亿份。

对于日清食品,除面对整体方便面市场的改变外,亦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虽然在香港日清占据超过半壁江山,但在内地却远远落后于康师傅(0322.HK)及统一(0220.HK)。去年康师傅单就方便面的收入就296亿元,统一亦有106亿元,销售规模大幅抛离日清食品。

当然,日清经常强调的是其品牌,指出与对手最大的分别,在于它们专注高端市场,相对康师傅及统一,日清的品牌档次较高。然而,两家龙头企业近年也积极拓展高端市场,康师傅明言要加强高端产品布局,丰富产品口味,以满足中产阶层要求,例如推出较高档的“燃魂伴面”,找来张艺兴作代言人,另外“御品盛宴”定价亦较高,并借力罗永浩作推广宣传。

加强推广拓展海外

在大环境增长放缓,加上强敌环伺下,日清食品可以做的,是抢占市场份额,集团今年加强推广力度,动员内地约1,200名营销人员,今年内在超市等零售店推行三万次的面对面销售活动,合共提供600万份试吃商品。

集团又不断与日本人气动画推出联名商品,之前曾与动漫《进击的巨人》合作;今年又推出《咒术回战》的联名商品,借此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及增加销售量。

另外,日清亦开始有计划加强在中国内地及香港以外的市场发展,今年收购日清越南另外的33%权益。集团表示,越南市场正踏入长期增长趋势,希望可以透过此次收购,加快当地业务发展,从而扩大集团地域组合,加强集团的生产能力,改善成本效益,达致提高整体收入及能力。

投资市场对于方便面的前景也没看得太乐观,日清的预测市盈率约18倍,与康师傅的相若,高于统一的14倍。日清公布季度业绩当天股价曾升近2%至6.2港元,但之后已回软。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鹏通过麦格纳代工 实现欧洲量产

电动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周一宣布,将透过麦格纳(Magna Steyr)奥地利工厂实现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首批小鹏G6与G9已于该厂顺利下线,相关专案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全面启动。 据财新报道,麦格纳是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亦为多家整车企业提供代工服务,累计生产逾400万辆汽车。小鹏表示,看重麦格纳在零部件、系统及整车领域的综合能力与供应链网路,能快速推动本地化落地,未来将在奥地利投产更多纯电轿车与SUV车型。 代工并非小鹏首次尝试。2017年,小鹏曾与海马汽车合作,代工生产首款G3车型。董事长何小鹏亦坦言,公司在中国市场起步即采代工模式,在欧洲延续此策略并不意外。 对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欧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2024年新车注册量达1063万辆,其中纯电动车注册量同比大增22%。然而,随着欧盟自2024年10月底对中制电动车加征最高35.3%反补贴关税,本地化生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比亚迪(1211.HK; 002594.SZ)、零跑(9863.HK)、广汽(02238.HK;601238.SH)等亦相继公布欧洲建厂或代工计划,与小鹏一样积极抢占市场先机。 小鹏港股周二收升1.8%,报84.8港元。年初至今累升81.4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食髓知味 博雅斥2.2亿续购比特币

网络游戏开发商博雅互动国际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公布,在本月15及16日间,斥资2.19亿港元购入245枚比特币。 收购比特币的资金,主要来自今年公司多次配股所得。截至公告日,博雅持有3,925枚比特币,平均每枚购入价为66,094美元。 公司表示进一步购入比特币,是持续对Web3游戏及Web3基础设施研发进行投入,并扩大Web3核心战略资产储备,以及继续在该领域进行项目投资和战略合作。 博雅周三开盘升1.2%报7.4港元,公司过去半年股价上升9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lowing Cloud taps placement to ease pressure as metaverse halo fades

元宇宙光环褪去 飞天云动配股减压

曾以“元宇宙第一股”光环上市的飞天云动,如今靠配股集资纾缓资金压力 重点: 上半年由盈转亏1.2亿元,主力营销收入年减33% 截至6月底,现金与银行结余仅余2,100万元,四个月内两度配股集资   李世达 一家公司在半年内两度配股集资,对市场来说通常不是好信号,一方面显示公司财务或跟不上业务发展,二来投资人对于持股一再被稀释,大多不会太开心。 从事数字营销与内容服务的飞天云动科技有限公司(Flowing Cloud Technology Ltd., 6610.HK),近日在四个月内第二次配股集资。据公告,配售最多4.334亿股股份,占扩大后股本约16.67%,配售价每股0.174港元,较前一交易日收市价折让约19.82%,所得款项净额约7,453万港元(956万美元)。 这笔款项中约六成将用于从媒体平台或媒体代理购买流量,其余则用做研发与一般营运资金,研发部分包括算法与数据分析、数字人平台、人工智能、动作捕捉及XR相关技术的开发等。而在不到四个月前的5月,公司才刚完成3.61亿股的配售,净筹约7,100万港元,用途与此次一样,购买流量与研发。 时光回到三年前,飞天云动享受着“元宇宙第一股”的光环登陆港交所,当时主打AR/VR营销与内容服务,成功搭上当时最火热的“元宇宙”题材。挂牌首日股价开盘2.21港元,短短一个月内冲上5.21港元的高位,当时投资人相信,这家公司或将乘着“元宇宙”的浪潮开启高速增长。 元宇宙光环不再 三年过去,故事却完全相反,飞天云动股价长期跌破1港元,如今只剩下0.2港元多一点的水平,从天堂跌落地狱。 飞天云动最初是一家移动端广告与数字营销服务商,核心模式是购买流量再设计互动广告方案赚取服务费。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公司快速壮大,2019至2021年,收入从2.5亿元增至12.5亿元,净利润同步增长至2.6亿元。为了寻找新故事,公司在2015年前后开始尝试把AR/VR特效融入广告场景,逐步搭建“AR/VR营销+AR/VR内容+SaaS平台”的业务架构。这一转型,为它戴上了“元宇宙”的光环。 然而,光环背后,其业务内核并未真正改变。公司收入仍以广告营销为主,与元宇宙产业链上的硬件巨头Meta、苹果或平台型公司不同,它缺乏能构筑长期壁垒的核心技术。当元宇宙概念退潮,硬件与平台仍能吸走流量与资金,飞天云动却失去了叙事优势。 此外,互联网与电商大客户缩减预算,单客投放额下降,以及流量成本上升,都让公司的经营压力大大增加。 2024年公司收入9.95亿元,同比下滑20%,净亏损4,370万元,结束多年盈利。主力的AR/VR营销服务收入由8.45亿元跌至5.73亿元,客户投放金额普遍下滑,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3.8%降至20.1%。 今年上半年收入跌15%至3.8亿元,期内亏损1.2亿元,去年同期盈利6,347万元。核心营销收入仅2.15亿元,年减33.5%,单客投放额下降24%,流失了汽车等重要客户。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减值高达8,500万元。 连续亏损 现金告急 虽然公司在AR/VR内容端仍有亮点,上半年收入增长12.6%,单专案价格提升60%,新兴的数字人与短剧业务也有数倍增长,但基数太小,无法对冲主营业务的下跌。 正因如此,公司依赖资本市场补血。在5月中旬配股集资后,截至6月底,公司现金与银行结余仅剩下2,100万元,显示资金压力相当大。市场有理由担心这只是一场无止境的循环。 或许是利空早已出尽,也或者是AI与数字人研发投入说到点上,配股消息公布后首个交易日,飞天云动股价不跌反涨,收报0.229港元,升幅5.53%。 不过,这难掩公司基本面的困境。AR/VR应用确实还有增长空间,例如数字文旅、沉浸式展览、AI数字人等领域。但竞争者众多,飞天云动既没有硬件优势,也没有平台效应,只能寄望于快速产品化、平台化,并提高毛利率。 本质上,飞天云动仍是一家广告公司,市销率仅有约0.4倍,远低于新传企划(1284.HK)的1.6倍,其盈利模式与财务压力难以构筑起投资者的想像,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取得更多突破,单靠营销投入争取客户恐非长久之计。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osun international

出售医疗集团套现26亿 复星葡国业务重新布局

复星出售光明医疗四成股权,这是近年继出售银行及地产业务后,再一次出售葡萄牙资产,但每次皆是出售部分股权,仍维持控制性股东地位 重点: 复星近年透过瘦身健体策略,不断出售资产减债,从流动性危机中复苏 复星去年重投美元债市场,月初再成功发行3亿美元债券 郑瑞棠 复星国际有限公司(0656.hk) 在9月初公布,旗下葡萄牙附属公司Fidelidade拟出售当地医疗集团光明医疗(Luz Saúde)四成股权,作价3.1亿欧元(25.9亿),但仍然保留约六成权益。复星预期交易将令集团有三项裨益,包括优化资本结构及提升流动性;借与经验丰富的战略伙伴合作,推动公司业务发展及价值创造;及强化股权结构,为公司的中期增长提供更强的支持和动力。 光明医疗为葡萄牙最大的私人医疗集团之一,提供广泛的综合医院及临床服务,拥有29家医疗服务机构,覆盖葡萄牙75%人口。今次交易买家则为麦格理资产管理的投资基金。 保留项目控制权 葡萄牙原是复星欧洲投资的重要一环,涉及保险、医疗、地产、银行几大范畴,今次出售光明医疗集团股份,只是贯彻集团近年瘦身行动,有序地出售资产套现,改善集团的财政状况,但交易都是出售部分股权,复星仍保留项目的权益。如2024年1月以2.35亿欧元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5.6%股权,保留逾两成股份,维持主要股东地位;今年5月向葡萄牙中央银行出售里斯本Entrecampos地产项目其中两幢大楼,作价1.92亿欧元元,占总楼面面积约19%,自己仍有项目的控制权。 该策略显示集团并不是看淡葡国前景而退出市场,而每项目皆保留部分权益,仍可享受日后发展的收益。出售部分股权套现后,既可改善集团债务情况,又可降低项目所承担风险,并引入策略性伙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复星投资葡萄牙可追溯至2013年,当年受欧债危机影响,葡萄牙面临严重资金短缺,为减少公共债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私有化措举,因而让复星找到投资机会。2014年5月,以10亿欧元收购葡国最大保险公司Fidelidade;同年10月,Fidelidade在复星的支持下,以4.6亿欧元收购圣灵集团医院业务96%股权(后来更名光明医疗)。 2016年11月,复星以1.75亿欧元收购葡国商业银行BCP16.7%股权,后来增持至约20%。当年葡萄牙刚从欧债危机中复苏,资产价格相对处于低位,提供了投资机会,而且葡国经济稳定,加上地理位置连接欧洲与非洲,有利复星全球化布局。今次主要业务皆出售部分股权并引入新股东,显示其葡国业务的新布局。 流动性大幅改善 随着复星近年积极减债,集团渐从三年前的债务危机中复苏。最近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复星国际截至25年6月底止总债务为2,221亿,较24年12底的2,141亿元有所上升,同期的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3%,也比24年底的52%稍为上升。不过,同期现金及银行结余678亿元,加上集团尚未提用的银行信贷额达1,394亿元,为集团提供充裕的流动性。 复星的债务危机出现于2022年,集团多年的积极扩张令负债急速上升,但疫情对公司现金流有严重影响, 当年9月标普将复星评级从BB下调至BB-,一度令复星境外美元债断崖式下跌,穆迪更在23年4月因信息不足而撤销其评级。 不过复星持有的资产价值始终超过负债额,从2022年中开始积极瘦身,有序地出售资产,包括青岛啤酒、新华保险等国企股份,并积极地出售海外资产,改善融资渠道,成功令集团从债务危机中复苏。 重投美元债市场 2024年11月,复星成功发行3亿美元3.5年期高级无抵押债券,是复星隔三年多以来重启境外美元债,标普认为此举对复星融资沟通的拓宽起积极作用,给予公司信用评级BB-,展望稳定。至今年9月初,复星亦成功发行4亿美元债券,票息6.8厘。 复星债务危机暂时纾缓,但股价仍在低位徘徊,现价约5.6港元,差不多只及债务危机前的一半。花旗指复星出售资产带来的现金流有助提高股东回报,现价比资产净值折让七成,认为估价复修空间可期,将目标价提高至6.5元,建议买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