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HK
Fosun Tourism trades at all time low

复星旅文一季度录得小幅增长,总体前景因母公司的债务问题而蒙上阴影

重点

  • 复星旅文表示,一季度旗下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和Club Med连锁酒店营业额分别增长4.5%和15.2%
  • 今年早些时候,有报道称该公司的两项主要资产可能会被出售,以便为负债累累的母公司筹集资金,公司的股价目前接近历史低点

    

阳歌

作为中国领先的旅游公司之一、Club Med连锁度假村的所有者,复星旅游文化集团(1992.HK)眼下的日子不太好过。

最新季报显示,公司仍受困于新冠疫情后遗症,中国业务表现明显逊于市场。以Club Med连锁品牌为主的全球业务表现稍好一些,但也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与此同时,公司股价今年已下跌40%以上,目前处于历史低点,与今年大多强劲上涨的中国同行形成鲜明对比。

复星国际(0656.HK)在2015年出资约10亿美元收购Club Med,虽然最新的季度运营数据并不是太令人兴奋,但这很难解释复星旅文最近在投资界失宠的原因。

低迷背后的最大因素可能是3月份有报道称,复星国际正在考虑出售Club Med以及复星旅文的另一项主要资产——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股权,以筹集资金,偿还巨额债务。因此,现在持有复星旅文股票的人,其实并不知道到明年这个时候,公司是否仍拥有这两大资产。

与此同时,在知道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后,复星旅文的员工可能很难继续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言归正传,我们再回到复星旅文一季度的最新情况,报告提供了首批衡量中国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表现的真实指标之一。在中国,今年第一季度意义重大,因这数据可和上年疫情结束后的同期作比较。

这意味着,未来大多数中国旅游相关公司,基本上不会再受新冠疫情期间的波动影响,从而更清楚地看见,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这个行业究竟表现如何。

之前公布的全国数据显示,尽管经济放缓,但旅游业在2月漫长的春节假期间表现相当好。政府数据显示,那一周国内旅游人数增长34.3%,达到4.74亿人次,而国内游客出游花费更是增长47.3%,达到6,327亿元。

但复星旅文的数据却远没这么乐观。季报显示,公司旗下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一季度的营业额仅增长4.5%至5.76亿元。亚特兰蒂斯访客增长速度略快,为7.5%,达到210万人次。但一个略微有点不祥的征兆是,平均每日房价实际上下降了2.8%,至2,500元。

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该度假酒店上年同期的数据可能是被人为地推高了,因为中国在2022年底结束疫情管控,“报复性旅游”在2023年1月和2月达到巅峰,很多人在这几个月期间,开启了自己三年来的第一个重要假期。

死猫式反弹

复星旅文的股价受到季报提振,周二早盘上涨逾5%。但涨势有点像是“死猫式反弹“,因为该股此前处于历史低点,而且很有可能在本周晚些时候恢复下跌趋势。

即使经过了小幅上涨,该股的估值仍远远落后于同行。它的预期市盈率仅为10倍,而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TCOM.US;9961.HK),其预期市盈率为20倍。这两家公司的业务结构类似,都是既有国内业务,也有国际业务。虽然今年复星旅文的股价大幅下跌,但同期携程的股价却上涨了约40%。

虽然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实现了个位数的增长,但Club Med的业绩略好一些,这个全球连锁度假酒店,占复星游文业务的80%以上。该酒店一季度的营业额增长15.2%,达到60.8亿元,平均客房入住率上升1.4个百分点,至76.9%。平均每日床位价格上涨8.8%,至2,190元。

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复星旅文现在的表现,至少在营业额上,要好于疫情前。公司最新公布的一季度业务总营业额为71.6亿元,较2019年一季度报告的48亿元增长近50%。这一大幅增长,很可能反映出复星旅文和许多同行一样,在疫情期间继续升级现有物业并建造新物业,以期业务最终恢复正常。

虽然一季度的数据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复星旅文上个月发布的2023年全年业绩也没有好到哪里。年报显示,去年它的收入增长25%,达到172亿元。其中,三亚亚特兰蒂斯的收入增长更为强劲,从2022年的8.97亿元增长到17.6亿元,近乎翻倍。Club Med的收入增长要慢一些,升22%至146亿元,反映其业务主要在中国境外,因此在2022年就已经开始反弹了。

尽管如此,公司去年的整体收入增长仍远远落后于携程的122%,后者同期收入达到445亿元。

归根结底,投资者最近不大看好复星旅文,部分原因是它在疫情之后的反弹不尽如人意。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它头顶笼罩着母公司财务困难的乌云,意味着没人真正确定复星旅文一年后是什么样子,如果它还能以目前的形式继续存在的话。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陆金所任命新聯席CEO及首席营销官

互联网金融机构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6623.HK)周五宣布任命两位新高管,公司正致力于恢复港交所股票交易,此前因审计机构与公司存在分歧而辞任。 由保险巨头平安集团作为大股东的企业宣布,吉翔先生获任联席CEO,吴涛获任首席营销官。吉翔此前在麦肯锡咨询公司任职十年,吴涛则曾担任汽车交易服务龙头平台汽车之家的CEO。一周前,陆金所才刚任命新的首席风险官。 因与审计机构产生纠纷,陆金所于2025年1月在港停牌,公司7月表示已新聘审计机构安永,此是恢复提交新财务报告前的必要步骤。 在美上市的陆金所仍持续交易,新任命公告后,周五股价上涨11.4%,股价年内累计涨幅达3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明略科技港股挂牌 半日升逾倍

營销软件制造商明略科技(2718.HK)周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高开98%,其后维持升势,至中午休市报286港元,较发行价升102.84%。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发售721.9万股A类股份,香港公开发售获4,451.86倍超购,国际发售录得12.93倍超购,发行价141港元,集资净额9.02亿港元。 公司计划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组合的产品开发、营销、品牌推广及销售团队扩充及营运资金。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约6.44亿元,同比增长13.9%,经调整营运利润约为2,688万元,扭亏为盈。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eway makes seasonings

天味食品为香港火热新股市场再添一味

菜谱式调料及火锅调料制造商天味食品已申请赴港上市,致力成为中国庞大调味品市场的整合者 重点: 主打年轻消费者预拌调味料的四川天味食品,近日申请在港上市 公司2022年至2024年收入年均增长约15%,但今年上半年出现收缩,公司归因于农历新年假期提前的影响    阳歌 在多数消费股缺乏亮点、估值平淡之际,调味品及香料制造商反而成为少数的例外。这些企业在经济放缓时往往受惠,因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减少外食、改为在家烹饪。生产菜谱式调料与火锅调料的企业尤其占优,迎合了重视便利、倾向简化烹饪流程的年轻一代需求。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317.SH)于上周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望凭藉其即煮菜谱调料与火锅调料业务吸引投资者青睐,补充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现有上市地位。此举将使天味食品成为中国第二家同时在上海与香港两地上市的主要调味品公司,仅次于今年6月于香港挂牌的海天味业(3288.HK;603288.SH)。 稍显不利的是,海天味业的香港股票自上市至上周五,累计下跌约13%,与同期恒生指数上升约8%的走势相反。然而,即使股价回落,海天味业的市盈率仍达24倍,而其上海A股的市盈率更高,约达32倍。相比之下,许多零售、餐饮与消费品制造商的市盈率,如今仅勉强维持在双位数水平。 这样的高估值近来已成为调味品类股票的共同特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日益谨慎,这些公司反而因具备逆周期特性而受惠。天味食品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目前市盈率约为24倍;另一家调味品企业千禾味业(603027.SH)则约为28倍;而提供居家火锅食材的锅圈(2517.HK),市盈率更高达30倍,显示投资者对该板块仍维持强烈信心。 这一类公司普遍以中国内需市场为核心,天味食品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公司表示,目前超过99%的收入来自中国境内。因此,天味选择赴港申请第二上市的举动显得有些特别;毕竟多数已在沪深两地上市,再赴港发行H股的企业,通常是为了提升国际知名度,并筹集资金以推进海外扩张。 天味食品在申请文件中提到海外扩张的潜力,并指公司产品目前已销往中国以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多数中国调味品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于,其产品风味高度本土化、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而设计,因此通常只能在华人族群的市场销售表现良好,在其他地区的渗透率仍然有限。 尽管如此,天味食品在国内市场仍具庞大增长空间。新一代消费者偏好正在转变,他们倾向放弃传统繁琐的烹饪方式,转而选择可快速烹调的预拌调料包。此外,中国人对火锅的热爱依然强劲,不仅是外出就餐的主流选择,家庭火锅场景的普及也日益扩大。 天味食品的两大核心产品为火锅调料及菜谱式调料,后者涵盖小龙虾、鱼类、香肠与腊肉等烹饪场景。申请文件引用的第三方资料指,中国火锅调料市场规模于去年达269亿元(约38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为9.1%;而菜谱式调料市场去年规模约216亿元,未来五年预期年均增速将达12.5%,成长潜力强劲。 市场渗透率仍有限 推动此类产品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预拌调料市场渗透率仍相对较低。在中国,许多50岁以上的消费者仍偏好以传统方式烹饪,使用如酱油、辣椒碎等基础调味品自行调配。然而,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重视便利性,逐渐成为中国调味品市场的主导购买力量,带动预拌调料的普及与需求上升。 公司称,复合调味料在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渗透率,约为整体调味品市场的 54%,是中国25.4% 渗透率的一倍以上。因此,随着中国市场逐步追赶这些成熟经济体,仍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天味食品成立于2007年,2013年正式进入食品业务领域,并先后于2015年及2017年推出菜谱式调料产品及火锅调料产品。近年公司积极透过并购扩张业务版图,其中包括在2023年以9.19亿元收购四川食萃食品有限公司55%股权,该公司主要服务餐饮业客户;以及于去年以1.54亿元收购杭州加点滋味科技有限公司64%股权,后者在线上销售渠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些举措显示,天味食品作为中国第四大复合调味料生产商,具备在高度分散的行业中成为整合者的潜力。 公司确实具备成为行业整合者的条件,毕竟其发源地四川以麻辣鲜香的「川菜」闻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菜系之一。 在经营层面上,公司的业务仍属传统产业类型。2022年至2024年间维持年均约15%的低双位数增长,收入在2024年达34.5亿元。不过,今年上半年收入按年下降6.2%,由上年同期的14.6亿元降至13.7亿元。公司将此归因于农历新年假期时间提前(2025年春节落在1月),而2024年则在2月。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业同样受到假期时点影响,今年上半年仍录得7.6%的收入增长。 天味食品的主要盈利来源为菜谱式调料业务,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火锅调料产品则构成其余主要部分。公司的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33.9%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8%,与海天味业及千禾味业的水平大致相当。公司的盈利表现仍然稳健,但在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按年下降25%至1.85亿元,主要因为销售与毛利率同时承压所致。 总的来看,天味食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仍属相对稳健的投资目标,凭藉其聚焦家庭烹饪市场与预拌调味料这一高速成长类别,具备抗周期特性与长期成长潜力。若公司能持续推进策略性并购,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未来或有机会成长为类似美国味可美(MKC.US)与日本味之素(2802.T)般的全球调味品领导企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比亚迪上月销售按年下跌12%

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 002594.SZ)周日公布销售数据,十月份售出441,706辆新能源车,按年下跌12%,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只有214,297辆,按年大跌45%。 今年首十个月,公司累计售出3,701,852辆新能源车,按年上升13.88%,当中纯电动车销售理想,累计售出1,828,462辆,按年上升34.5%,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下跌2.7%至1,827,256辆。 另外,商用车上月的销售按年大升128%至4,850辆,今年首十个月累售46,134辆,同比大增2.4倍。 周一比亚迪平開报100.6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36%。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