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8.HK
Pocketing another industry dark horse, JD Logistics is on fire

专注B2B市场与时效性产品是跨越速运的优势点,有助京东物流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重点:

  • 2023年跨越速运净利润达14.5亿元,按年大增70.6%
  • 跨越速运去年零担物流收入184.7亿元排名第三,仅次于顺丰和德邦物流

 

李世达

对于物流业来说,在运价、人力成本已接近极限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在这个早已内卷化的行业中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对于这个题目,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的答案是“一体化供应链整合”。

近日,京东物流宣布旗下子公司已与跨越速运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收购跨越速运合共约36.43%的股权,对价不超过64.84亿元。收购前买方已持有约63.57%权益,意味着完成交割后,京东物流将100%持有跨越速运。

公告显示,此次交易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收购约16.43%的股权,对价为23.14亿元。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对价及股权转让则有相应支付安排,将根据跨越速运的业绩进行调整。

京东物流表示,未来跨越速运仍将保持品牌与团队独立运营,创始人胡海建将继续担任董事长及CEO,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

率先推出当天达产品

跨越速运是一家专注于B2B市场的综合物流公司,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技术创新及时效性快运产品是其最大卖点,其属性对于京东物流持续打造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进技术驱动和对外开放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速运于2007年在深圳成立,当时中国的物流行业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在其他同业试图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时,跨越速运瞄准B2B市场,专注提高送货时效,率先推出“当天达”、“次日达”、“隔日达”等产品,并作出“限时未达,全额退款”的承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跨越速运推出夜航包机服务,实现“夜发晨至”;2015年实现“跨省最快8小时门到门送达”,2017年提速至“跨省6小时”。另外,公司在多条航线引入波音-757大型全货机,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20架货机,日均航空货量超2,000吨。

自诩为科技物流企业的跨越速运,更耗资十亿元开发出“铸剑系统”,整合品控、车辆管理、货车地图等20多个大型管理系统,能够完成下单后全自动化调度和管控指令,根据路况、客户特性等信息自动生成多种预案,以最低配送成本提升运输效率。该系统据称能节约80%的调度人力成本和20%的场地资源,释放的资源还可增加30%以上的货量运营能力。

跨越速运在B2B物流上的积累与技术上的创新,吸引了京东物流的关注。早在四年前的2020年,双方便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同年8月,京东物流以总对价30亿元收购跨越速运的控股权益,2022年将持股比例增至63.57%,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业绩快速增长

在京东的支持下,跨越速运近年发展迅速。根据今年8月在运联峰会上发布的中国零担物流排行榜,跨越速运去年以184.7亿元收入排名零担物流(LTL)收入榜第三名,仅次于顺丰(002352.SZ; 6936.HK)与德邦(603056.SH),并较前一年的139.7亿元大幅增长32%,从2021年至2023年,跨越速运实现30%的年复合增长率,领先行业。

公告则显示,2022年和2023年,跨越速运的税后净利润分别为8.5亿元和14.5亿元,增速高达70.6%。截至去年底,公司的未经审计净资产为52.99亿元。

对京东物流来说,跨越速运的航空资源和限时速运服务,能够为京东物流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增添新的亮点和竞争力。通过整合航空运输等核心资源,双方可以共同提升时效产品的服务质量,同时在技术层面的深度合作,将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物流全环节的运营效率。

物流的速度,就是经济运转的速度。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要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经济运转。京东此次收购恰逢其时,相信有助公司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

市场显然也看好这次并购。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指出,是次收购资产状况良好,估值及纯利吸引,认为能产生进一步的协同效应,并预计京东物流来自跨越速运的纯利今年将同比增长49%,远高于此前预计的30%。交易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京东物流股价上涨2.8%至14.76港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药师帮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两倍

医药电商平台药师帮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净利润不少于7,000万元(975.2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180万元增长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长主要因收入持续保持稳健增长;自有品牌产品的下游需求持续保持旺盛,该高毛利率的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不断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过数字化能力的不断提升,带动核心的平台和自营业务的运营效率提升。 药师帮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0.04港元,跌2.34%。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升6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规模效应扭亏为盈 正力新能最多赚2.4亿

锂电池制造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预计上半年成功扭亏,净利润1.98亿至2.43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1.3亿元。 公司将盈利能力归因于销量攀升,其电池产品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持续扩大。公司特别指出,生产效率提升带动毛利率向上。随着规模效应显现,期间费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盘交易中,正力新能高开,早盘报价10.66港元,涨幅0.76%。该股目前较4月上市定价8.27港元累计上涨2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提升效率扩张门店 绿茶中期料赚2.3亿

经营餐饮的绿茶集团有限公司(6831.HK)周四发盈喜,预计截至今年6月底止,将录得盈利介乎2.3亿元至2.37亿元,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于门店网络持续扩张,同时提升经营效率。不过,部份利润被上半年的上市开支所抵销,该部份的开支约1,500元至2,000万元。若扣除此,以及减去权益结算的股份开支,公司的经调整净利润介乎2.47亿元至2.54亿元,同比升38%至42%。 绿茶周五开盘升8.8%报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场大机会? 乐摩物联争议声中再递表

号称全国超过53万台按摩椅的乐摩物联再次叩关港交所,这次要面对的不仅是市场考验,更有信任危机 重点: 超过83%的按摩椅部署于电影院 公司设备数据遭官方媒体质疑    李世达 在许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场百货的走廊、机场或火车站的等候区里,你一定见到过一排排闪着光、不断运作的机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门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达数十亿元。 在全国运营50万张机器按摩椅的福建乐摩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是该公司自今年1月递表失效后,第二度闯关港交所。 机器按摩服务在中国整体按摩产业中仍属边缘产业。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中国整体按摩市场规模为5,362亿元,而机器按摩服务市场仅为27亿元,占比仅0.5%。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市场却高度集中,乐摩物联2024年市占率已达42.9%,是机器按摩领域的龙头企业。 成立于2014年的乐摩物联,总部位于福建福州,于2016年推出 “乐摩吧”品牌,为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影院、机场和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场所等消费场景提供更放松、便捷、专业的机器按摩服务。截至今年7月18日,乐摩在全国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场、影院、机场与高铁站等“等候时间长、人流密集”场景中,铺设超过48,000个服务点,布置超过53.5万张按摩椅,累计可识别服务人数超过1.65亿,注册会员人数超过3,200万名。 乐摩物联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直营模式与合伙人模式。以网点数量计算,目前直营模式占约71%、合伙人模式约29%。在合伙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务费,提供设备和品牌由合伙人运营。 近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由2022年的3.3亿元增至2024年的7.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远低于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显放缓。 去年,来自直营按摩椅服务的收入占比超过83%,合伙人模式则贡献约14%收入。从整体毛利率来看,2023年达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占比更高的直营模式毛利率仅为29.87%,远低于合伙人模式的73%。 资源错配?效益下降? 净利润方面,公司在2022年仅赚648万元,2023年疫情后迅速扩张至8,734万元,去年则略降1.7%至8,581万元。然而,经调整后净利润仍录得1.02亿元,较2023年的9,457万元略升。今年首季,净利润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万元。 公司宣称网点覆盖全国69%面积超三万平米的大型商场、渗透55%年票房超500万元的影院、进驻58%年人流量超千万的机场。实际上,公司有超过80%的设备(43.2万台)部署于电影院,但每台设备日均交易量仅0.07次,远低于商业综合体的2.8次与机场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单台设备收入计,电影院设备季度收入仅约168元,商业综合体单台设备季度收入却高达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于商业综合体的设备数量仅占约14.1%。 同时,设备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设备的平均交易量从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费则从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伙人模式占总设备比重持续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约8.1%,直营主导模式比重越来越高。 数据真实性受质疑 除了上述问题外,公司也陷入数据造假的争议。根据今年7月份官方媒体《中国证券报》的调查,公司按摩椅设备编号呈跳跃式分布,以“元气蛋”系列为例,理论编号应有3.2万台,实际仅531台被验证,占比1.63%。采购数据则显示,乐摩前五大供应商累计采购仅1.53亿元,按行业最低成本价计算仅对应6.11万台设备,与宣称的53.5万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谢忠惠,被指是为创始人吴景华代持,2016年吴曾持有乐摩超60%股权,至递表前减持至15.16%。吴景华目前的身份是荣耀健康董事长,该公司正是乐摩按摩椅的供应商。 乐摩并未对该报道作出直接回应,申请文件中亦未提及相关争议。 一连串争议外,最迫切要解决的,还是资金问题。截至2025年3月末,乐摩物联账面现金仅2,621万元,而短期借款便达4,500万元,实为捉襟见肘。 乐摩物联的递表,象是共享经济的最后一搏。但是对投资人来说,数据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础,容不下一丝怀疑,未来能否说服投资者相信“小市场也有大机会”,恐怕不只靠铺设更多按摩椅,而在于能否理顺其盈利逻辑与治理结构,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