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276.SHG
Hengrui Pharma

恒瑞医药可以借助港股二次上市打通国际融资渠道,也能有效提高公司的国际知名度,有利于恒瑞加速成长为世界知名跨国药企

重点:

  • 恒瑞医药以仿制药的生产和销售起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后,相关业务曾受到重大打击
  • 创新药业务如今已占据半壁江山,助力恒瑞医药业绩重回增长轨道

  

莫莉

中国医药行业“一哥”恒瑞医药( 600276.SH )拟赴港上市的消息在市场流传近两个月,直到上周一,恒瑞医药终于确认该消息。恒瑞医药在公告中表示,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助力公司国际化业务的发展,公司拟在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行H 股股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 10%。

根据彭博社10月的报道,有消息称恒瑞医药此次港股IPO预期募资规模约20亿美元(146亿元)。恒瑞医药称,此次港股IPO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研发创新、产品商业化及公司运营等用途,其余招股信息暂未公布。

然而,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消极,消息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恒瑞医药下跌2.53%,随后四个交易日里累计下跌5.65%。一方面因为二次上市将摊薄现有的股份,投资者担心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则与大型医药企业在港股的估值偏低有关。当前恒瑞医药的市盈率高达55倍,同样年营收超过200亿元的复星医药(600196.SH; 2196.HK)、石药集团(1093.HK)、中国生物医药制药(1177.HK)在港股的市盈率分别为16倍、10倍和14倍,远低于恒瑞医药当前的市盈率,未来恒瑞实现A+H同时上市后,或许会拉低A股的估值。

恒瑞医药创立于1970年,早在2000年已经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当前市值接近3,000亿元。作为医药行业“一哥”,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也在一众医药企业中遥遥领先,公司前三季度投入研发费用45.49亿元,同比增长22%。根据Citeline评选的2024年全球管线数量TOP25的制药公司,恒瑞医药位列第8名,是唯一一家进入前十的中国医药企业,比肩罗氏、辉瑞、阿斯利康、礼来等一众知名跨国药企。

恒瑞医药以仿制药的生产和销售起家,自从2018年医保启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后,仿制药为进入医保必须大幅降价,恒瑞医药相关业务受到重大打击,2021年和2022年连续连续两年出现罕见的负增长,营收分别同比下滑6.59%和17.87%。

不过,恒瑞医药早在2008年已开始布局向创新药业务转型,创新药业务如今已占据半壁江山,助力恒瑞医药业绩重回增长轨道。截至目前,恒瑞在中国有17款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4款自研2类新药。今年上半年,公司创新药的收入同比增长33%至66.12亿元,约占总营收的49%。今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201.89亿元,同比增长18.67%;实现股东应占溢利46.20亿元,同比增长32.98%。

力拓海外市场

与一般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不同的是,行业龙头恒瑞医药可谓“财大气粗”,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公司账上的现金资产高达221亿元,财务状况相当良好,补充资金似乎并非其港股二次上市的主要目标。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港股比A 股的国际化程度更高,恒瑞医药可以借助港股二次上市打通国际融资渠道,也能有效提高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加速产品研发以及海外市场临床、注册、推广和商务合作,有利于恒瑞加速成长为世界知名跨国药企。

今年以来,恒瑞医药在国际化方向频频发力。5月,公司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产品组合的海外权益授权给了美国Hercules,恒瑞医药在这次授权合作中获得了Hercules19.9%的股权、1.1亿美元的首付款和完成技术转移后的里程碑付款,含销售分成的交易总价最高可达60亿美元。这种新的交易模式意味着恒瑞医药不仅能从中获得巨额的授权收入,还能分享Hercules后续经营发展的收益。

10月初,恒瑞医药将强生(JNJ.US)创新合作事务部副总裁Jens Bitsch-Norhave招入麾下,担任医药企业发展合作部门的全球负责人,依靠Jens在强生积累的丰富的商务拓展经验,恒瑞医药的 “出海”将更加迅猛。

虽然在重金投入之下,恒瑞医药创新药业务已迈入收获期,但是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看来,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医保准入门槛、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内卷”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恒瑞医药从业务、人事乃至资金层面上全面加速“出海”。但是,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进入海外市场需要面临临床研究、国际化商业推广等多个层面的挑战,恒瑞医药未来的国际化之路能否稳妥,还需谨慎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云工场主席拟售最多15%持股

IDC解决方案服务商云工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12.HK)周一公布,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计划出售最多6,900万股股份,约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5%。公司表示,此次售股预计不会影响其业务运营。 此次交易将导致控股股东Ru Y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由云工场主席兼CEO孙涛持有)所持股份从3.45亿股减至2.76亿股,其持股比例将降至60%。 云工厂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江苏无锡,主要从事提供IDC解决方案服务、边缘运算服务以及ICT服务及其他服务的业务。2024年,公司收入7.07亿元(9,800万美元),按年增长1.7%,净利润1,209.1万元,按年下跌13%。 工场股价在周一早盘下跌了2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股价高低差距4成 吉宏集资最高7亿港元

跨境社交电商及纸品包装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803.SZ)周一招股,发售6,791万股,一成在香港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介乎7.48港元至10.68港元,最高集资7.25亿港元,本周四截止认购,下周二在港挂牌。 吉宏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据灼识咨询,公司在2024年的内地纸制快消品销售包装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2%。 过去三年,公司收入为53.8亿元、66.9亿元及55.3亿元,盈利分别是1.7亿元、3.3亿元及1.8亿元。 吉宏的招股价区间相当大,若以低位定价,集资总额只有5.07亿港元,与高位定价相差超过2亿港元,高低定价的差距达42%。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商用車自動駕駛系統供應商希迪智駕正申請在港上市,市場估值90億元

“大疆教父”李泽湘的独角兽 希迪智驾势成商用自驾第一股

商用车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希迪智驾正申请在港上市,市场估值90亿元 重点: 希迪智驾是中国最大的商用车自动驾驶公司,市场份额近17% 过去三年持续亏损,累计蚀近11亿元   刘智恒 在中国的无人机市场,大疆几乎无人不识,这家美国政府视为洪水猛兽的企业,市场估值1,200亿元,创始人汪滔的传奇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但更为传奇的,或许是改变汪滔命运的人,他是谁?就是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求学时的导师李泽湘。李教授当年除启迪汪滔思维外,更身体力行给予支持,一度担任大疆董事长,为大疆培养人才、提供管理意见,并给予人脉帮助,难怪江湖上有句传闻:"没有李泽湘就没有大疆"。 汪滔背后的男人 这位汪滔背后的男人,大疆的教父,近日向香港交易所敲门,为个人旗下一头独角兽—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递交上市申请。 公司主要业务是提供商用车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主力在于自动驾驶矿卡及物流车,另外有V2X技术,以及智能感知解决方案。 根据申请文件,希迪智驾过去三年收入分别为3,106万元、1.33亿元及4.1亿元;收入增长的同时,亏损并没改善,分别蚀2.63亿元、2.55亿元及5.81亿元。 希迪智驾虽连年亏损,但市场对其前景寄望甚殷。首先是政策支持,去年中国政府公布《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矿山安全十分重视,肯定要加快及加强无人矿卡的发展。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智能矿卡的业务无疑具有颇大前景,需求只会日益加。 据灼识咨询资料,中国的自动驾驶矿卡解决方案行业正在迅速扩大,2024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9亿元,到2030年,预计该市场将增长至396亿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5.3%。 孵化之神李泽湘 既然市场认同前景乐观,那谁家公司能在这条赛道上跑出,就要看谁家的科技胜人一筹,毕竟智驾企业取胜之道,技术肯定排首要之位。希迪智驾创始人李泽湘在科研上的能力、知识及经验,确实是无容置疑。在他调教指导及帮助下,先后孵化出大疆、李群自动化、海柔创新、逸动科技及云鲸智能等在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作为李泽湘的亲生儿,希迪智驾肯定是他穷尽心血去打造及发展。 事实上,希迪智驾是首家交付完全无人驾驶纯电采矿车队的中国企业,亦是内地首批推出商业化V2X产品的自动驾驶公司,希迪智驾的列车自主感知系统(TAPS),更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独立安全感知的产品。 再者,在商用自动驾驶领域,希迪智驾更加是先行者,有早着先鞭的优势。2024年按产品销售收入计,在中国自动驾驶矿卡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一,现已是行业龙头,后来者要迎头赶上并不容易。 希迪智驾的问题,始终是何时有盈利?截至去年底,公司整体收入不过4亿元,规模有限。但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去年的销售成本约3.1亿元、行政开支达3亿元、销售开支6千万元,科研又高达1.93亿元,累计的成本远超收入所得。 公司过去两年的毛利率只有20.2%及24.7%,在讲求科技的企业来说,实在偏低。要扭亏为盈,重要一环是成本问题,而要达致经济规模效应,需要推升销量,那样才有望将成本减省及摊分下来,但相信并非短期可一蹴而就。 投资就是投人 不过,资本市场对希迪投下信心一票,在李泽湘的个人魅力下,上市前经历八轮融资,共筹得14.9亿元,估值达90亿元,即市销率为22倍。投资者份量十足,全属大神,包括有北京红杉、新鼎资本、百度风投及联想控股等。 2023年李泽湘的固高科技(301510.SZ)在深圳上市,首天股价爆升,收市报59.38元,较上市定价12元高出4倍。目前固高的预期市盈率高达250倍,市值132亿元。有固高的荣光,希迪智驾若上市,市场或许会憧憬历史可重演,因而愿意给公司一个颇高估值。 正如私募基金引为金科玉律的一句名言:"投资就是投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reen Tea group runs restaurants

新闻概要:绿茶集团香港首秀遇冷 上市首日股价下挫

受中国消费信心疲弱影响,绿茶集团首挂半日跌5.6%    阳歌 连锁餐饮企业绿茶集团有限公司(6831.HK)周五在港交所首日挂牌即下挫,反映大市走弱,以及投资者对中国消费信心疲弱的忧虑。 绿茶集团公告显示,公司以每股7.19港元发行1.68亿股,净筹资7.46亿港元。该股周五早盘持续走低,午间休市报6.79港元跌幅5.6%,对应市值约45亿港元。 本次IPO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超300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6.2倍超额认购,显示市场认购需求强劲。 这家从杭州起步的餐饮企业主打融合中式菜系,目前在全国运营493家门店。过去两年门店数量年均增长30%,并计划于2025年新开150家、2026年新增200家门店延续扩张。 与中国众多中端餐饮企业相似,在经济放缓导致消费者趋于谨慎的背景下,绿茶集团同样面临需求减弱的挑战。 公司2024年营收从2023年的35.9亿元微增7%至38.4亿元,同期门店数量大增29%至465家(截至2024年12月末)。去年7%的营收增速较2023年51%的同比增幅显著放缓。 消费谨慎也导致客单价下滑,2024年人均消费56.2元,低于2023年的61.8元和2022年的62.9元。翻台率从2023年的日均3.3次降至3.0次,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0.3%。 公司声明称:“2024年与2023年相比,我们的餐厅表现整体有所倒退,主要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改变,外出用餐次数及支出均有所减少。” 尽管经营环境艰难,公司2024年净利润仍同比增长9.1%至3.5亿元。 当前绿茶集团市盈率约12倍,落后于海底捞(6862.HK)17倍及新上市小菜园(0999.HK)14倍的估值水平。而运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中国(YUMC.US;9987.HK)市盈率达19倍,反映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廉价餐饮更受市场的欢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