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3.HK

由于未能按时提交年报,这家陷入困境的零售商的股票自4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停牌状态,在前任审计机构辞任后,它被迫聘请新的审计机构

重点:

  • 国美零售的审计机构因上周披露的一系列财务问题而辞任,但该公司预计最早将于下个月提交逾期的2022年财报
  • 继去年进行了一笔收购并开发了一个大型综合项目后,这家昔日零售业巨头可能正在考虑转型为地产商

 

谭英

曾经的中国首富黄光裕起初收过废品,做过二手家电的翻新,1987年创办了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0493.HK),这个名字一度成为中国高端零售业的代名词。现在,这位前些年因内幕交易而入狱的前亿万富翁需要创造一个奇迹,来避免国美这个名字消失在历史书中。

黄光裕原来的连锁店似乎在劫难逃,最近详细披露国美零售财务困境的文件就是证明,其中包括上周披露的、由其前审计机构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然而,他可能还留了一两招,因为他正在逐渐关店,也许是想利用这家连锁店的名字来赚钱,转而经营商业地产。

国美零售的连锁门店命运似乎气数已尽,它曾经以摆满最新家电产品的明亮店面而闻名。但这并没有排除这个知名品牌还有来世的可能性,尽管在中国的年轻一代当中,这个名字并不会让他们联想到处于领先地位的零售店。

国美零售的股票于4月23日停牌,而就在此前不久,该公司的审计机构于4月21日辞任。再往前,安永在国美零售停止支付审计费用后,于2021年辞任。自去年8月公布中期业绩以来,国美零售一直是一个财务黑匣子,年终业绩的发布至少要推迟到下个月。

该公司过去一周提交的文件清楚地表明,国美零售的新审计机构、成立于2017年的香港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要在股票恢复交易之前提交逾期的报告是多么困难。6月23日的一份公告详细说明了前审计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未完成事项”,说明了为什么提交2022年财务报告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国美零售声称预计将在7月中旬左右提交报告。

根据这份公告,信永中和表示,其是在约50封银行询证函未能收妥后辞任的。信永中和补充说,它没有收到支付给国美零售的预付款证明文件,也没有收到该公司应收关联方账款的证明文件。该公司还表示,由于部分零售店估值约5.4亿元的库存已被扣押,该公司无法完成对被扣押存货的盘点程序。

随着线下实体店购物在中国迅速落伍,由更方便的电子商务取而代之,国美零售的处境之艰难,例子不胜枚举。

就在信永中和辞任前,国美零售于6月13日披露,截至5月31日,能清偿的到期债务共约161.6亿元,另有55.1亿元债务尚未到期。该公司表示,它涉及惊人的1,294起未决诉讼案件,涉及金额共约103.7亿元。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截至5月31日,国美零售被冻结资金共约1.66亿元。

国美零售的最新财报是去年8月发布的,详细介绍了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但在此之前,该公司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将关闭多达35%的门店,节省15亿元。它从2022年3月开始大规模裁员,解雇了逾6,500名员工,约占其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许多没有被裁员的员工至少在年底前都拿不到工资。

价值何在?

随着国美零售的困境加剧,其股价一直在稳步下跌。在4月停牌之前,股价较今年2月的峰值下跌约40%。在过去的52周里,该股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二的价值,停牌前它的市销率只有微不足道的0.09倍。

国美零售并不是唯一陷入困境的公司。中国另一个走下坡路的前家电零售巨头苏宁(002024.SZ),也在经历类似的痛苦。苏宁的情况略好于国美零售,这要归功于帮助它获得政府救助的地方关系。该公司还有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HK; 9988.HK)作大股东,持有其20%的股份。即便如此,苏宁也未能实现从传统零售业到电子商务的成功转型,它的未来也难获保障。

尽管陷入了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国美零售在停牌时仍有约50亿港元(46亿元)的可观市值,这表明尽管近期处境不佳,仍有人认为它具有一定价值。问题是,这种价值隐藏在哪里。答案可能在于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品牌的下一步计划。

他下一步可能尝试什么的线索出现在去年提交的中期业绩报告中,该公司表示,将通过收购下属的物业公司鹏融地产(海外)的股份来引入体验店和购物中心,坚持自己的实体零售根基。

黄光裕的最佳选择可能是逐步让国美作为一个零售品牌淡出市场。北京一个名为国美商都的多功能综合体,将成为一家新房地产企业的旗舰项目。该综合体包括一座八层高的购物中心、酒店式公寓、写字楼和一座三层地下停车场。国美零售还表示,它还在中国中部城市长沙开发一个规模较小的项目,名为湘江玖号,但3月有媒体报道称,该公司退出了这一项目。

这种以房地产为中心的战略似乎比传统零售业更有希望,尽管目前正值中国长期繁荣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之际。但预计这种低迷将对住宅房地产市场造成更大的破坏,而像国美零售参与的商业地产,预计受到的影响较小。

相对确定的一点似乎是,国美将不得不进行重大转型,无法继续以目前电子产品零售商的形式存在。高科技 “体验中心 “的愿景可能会给它带来一些新的生命力,但首先它必须先摆脱目前的财务困境——很可能需要在破产法庭的协助下。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东工业获中证监备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遥

这家中国领先的工业品采购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重点: 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为上市铺平道路 按40亿至70亿美元估值区间测算,公司此次募资规模可能超10亿美元   阳歌 历经三年等待,电商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最新业务单元终临近上市。我们作此项研判的依据在于,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集团旗下B2B平台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搁置的香港公开募股,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此类备案是中资企业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国及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跨越的关键监管门槛。 中国证监会公告显示,京东工业计划发售2.53亿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报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请,今年3月又进行新一轮申报,但申请本月底即将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请。 与聚焦消费者市场的国内电商企业不同,专注企业级产品服务的京东工业将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标的。相较于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企业采购单笔交易规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订单往往伴随更薄的利润空间。 京东工业正是典型例证,公司2024年毛利率仅16.2%,显著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这种差异也有助解释,为何阿里巴巴将其2007年上市的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最终退市,此前该业务上市五年间股价长期低迷。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业务体量及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京东工业仍具相对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服务(涵盖办公清洁耗材及生产维保工具等)领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据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立足的中国工业品供应链市场规模,2024年达1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 京东工业指出,2024年庞大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仅6.2%,但预计2029年将升至8.2%。伴随数字化进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国工业供应链科技与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的年均复合增长,从2024年的7,000亿元增至2029年的1.1万亿元。 虽未在3月的申报文件中披露具体募资目标,但本次IPO获得诸多重量级机构加持,美银、高盛及海通担任承销商,中信证券与瑞银出任财务顾问。据悉,2023年申报时拟募资1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香港IPO市场热况,若该公司提高募资额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级机构背书 2017年,京东工业自京东集团拆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6618.HK)、京东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后第五家上市公司。京东曾于2020年推动旗下京东科技申报科创板,去年也为旗下产发业务提交类似方案,两项计划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东工业2023年通过3亿美元融资实现67亿美元估值,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权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难以维持。然而,当前港股反弹叠加近年最活跃IPO市场窗口期,局面已明显改观。参照全球MRO龙头应用工业技术(AIT.US)与固安捷(GWW.US)当前约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销率的交易水平,若京东工业适用相同估值倍数,依其2024年销售额及调整后利润测算,公司估值介于4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相较于当前多数企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萎缩的整体环境,京东工业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归集后向供应商下单的机制,显著降低存货风险。这与京东集团主站B2C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先行采购商品储备库存,再根据订单向消费者分批发货。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称,“该模式下,大量订单实现了供应端直发需求端。我们以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 京东工业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7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4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尚属稳健,但需指出,该增幅已较上一年度23%的水平显著放缓。 公司约94%的营收(去年占比)来自产品销售,其余为服务贡献。但服务对毛利润的贡献率明显更高,去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远高于产品销售业务。不利因素是,过去三年服务收入停滞,所有营收增长均依赖产品销售提升,最终拉低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现仍具相当吸引力,2024年净利润7.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11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京东工业凭借其主导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起来相对有吸引力。这些优势叠加当前港股IPO市场热潮,应可转化为强劲的市场认购需求,但投资者无疑将密切关注其最终定价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