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8.HK WB.US

社交平台微博股份有限公司(WB.US; 9898.HK)周二公布,得益于巴黎奥运会期间的广告需求驱动,部分关键领域的广告收入实现强劲增长,公司第三季度收入按年增长5%至4.65亿美元(33.7亿元),超出市场预期。期内录得净利1.3亿美元,按年增68.5%。

期内公司广告及营销收入3.9亿美元,按年增加2%;增值服务收入6,590万美元,按年增加25%。运营数据方面,2024年9月的月活跃用户数为5.87亿,今年6月为5.83亿;日均活跃用户数为2.57亿,今年6月为2.56亿。

业绩公布后,微博美股大涨6.35%至9.05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东工业获中证监备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遥

这家中国领先的工业品采购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重点: 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为上市铺平道路 按40亿至70亿美元估值区间测算,公司此次募资规模可能超10亿美元   阳歌 历经三年等待,电商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最新业务单元终临近上市。我们作此项研判的依据在于,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集团旗下B2B平台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搁置的香港公开募股,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此类备案是中资企业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国及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跨越的关键监管门槛。 中国证监会公告显示,京东工业计划发售2.53亿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报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请,今年3月又进行新一轮申报,但申请本月底即将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请。 与聚焦消费者市场的国内电商企业不同,专注企业级产品服务的京东工业将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标的。相较于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企业采购单笔交易规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订单往往伴随更薄的利润空间。 京东工业正是典型例证,公司2024年毛利率仅16.2%,显著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这种差异也有助解释,为何阿里巴巴将其2007年上市的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最终退市,此前该业务上市五年间股价长期低迷。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业务体量及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京东工业仍具相对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服务(涵盖办公清洁耗材及生产维保工具等)领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据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立足的中国工业品供应链市场规模,2024年达1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 京东工业指出,2024年庞大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仅6.2%,但预计2029年将升至8.2%。伴随数字化进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国工业供应链科技与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的年均复合增长,从2024年的7,000亿元增至2029年的1.1万亿元。 虽未在3月的申报文件中披露具体募资目标,但本次IPO获得诸多重量级机构加持,美银、高盛及海通担任承销商,中信证券与瑞银出任财务顾问。据悉,2023年申报时拟募资1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香港IPO市场热况,若该公司提高募资额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级机构背书 2017年,京东工业自京东集团拆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6618.HK)、京东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后第五家上市公司。京东曾于2020年推动旗下京东科技申报科创板,去年也为旗下产发业务提交类似方案,两项计划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东工业2023年通过3亿美元融资实现67亿美元估值,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权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难以维持。然而,当前港股反弹叠加近年最活跃IPO市场窗口期,局面已明显改观。参照全球MRO龙头应用工业技术(AIT.US)与固安捷(GWW.US)当前约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销率的交易水平,若京东工业适用相同估值倍数,依其2024年销售额及调整后利润测算,公司估值介于4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相较于当前多数企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萎缩的整体环境,京东工业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归集后向供应商下单的机制,显著降低存货风险。这与京东集团主站B2C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先行采购商品储备库存,再根据订单向消费者分批发货。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称,“该模式下,大量订单实现了供应端直发需求端。我们以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 京东工业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7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4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尚属稳健,但需指出,该增幅已较上一年度23%的水平显著放缓。 公司约94%的营收(去年占比)来自产品销售,其余为服务贡献。但服务对毛利润的贡献率明显更高,去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远高于产品销售业务。不利因素是,过去三年服务收入停滞,所有营收增长均依赖产品销售提升,最终拉低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现仍具相当吸引力,2024年净利润7.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11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京东工业凭借其主导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起来相对有吸引力。这些优势叠加当前港股IPO市场热潮,应可转化为强劲的市场认购需求,但投资者无疑将密切关注其最终定价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M's IPO application

十年打造城市矿山 格林美能否迎来丰收期?

新能源车快速放量,电池报废潮也在逼近,站在这波循环经济浪潮前沿的格林美,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 重点: 2026年中国动力电池或将迎来规模化报废阶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锂电池2.24万吨,同比增长37%    李世达 你淘汰的手机电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厂里被拆解、提炼,然后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之中。这样的“重生”正在中国湖北上演,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业务。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市场来说,废弃物利用无疑是个庞大商机。 一块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质保期为八年,以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万辆计算,到了明年,动力电池将会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未来数年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乘着这个庞大商机带来的潜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为今年港股市场的热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业务同时涵盖“回收”与“再造”的角色。一端是报废电池、废旧金属,另一端则是高端的三元前驱体与正极材料。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使它能够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行业中保持一定的韧性,也迎合了当前ESG与碳中和趋势的大背景。 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市占率超过19.7%;在超细钴粉领域,市占率则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产业链“金矿” 依照中国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有望达到230 万吨,届时全球约三成的电池原料——镍、钴、锂将来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着手布局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实现高于行业平均的拆解良率,并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小米、吉利等头部企业建立定向回收合作。这意味着未来报废潮来临时,它将坐拥产业链的“金矿”。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体量已经达到332亿元,较2017年的107.5亿元翻了两倍。2022至2024年虽持续增长,但增速已放缓至年复合约6%。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2.96亿、9.35亿与10.2亿,略为波动。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亿元,同比仅增长1.28%,但净利润按年增13.9%至7.99亿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缓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与锂电池回收业务毛利率分别约13.1%和10.1%,并不算高。 申请文件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动力电池2.24万吨,同比增长37.4%%。除了来自回收的“城市矿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拥有矿产项目,已形成 15万吨MHP(氢氧化镍中间品)年产能,提供稳定原料来源;2024年公司自供镍26,563金属吨、钴10,672金属吨,并透过内供与外购灵活调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给率。 固态电池的想象 而在技术路线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5.1亿元,同比增长6.1%,占净利润约64%,持有专利累计超过5,500件。研发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镍 9系核壳三元前驱体已通过认证并实现量产;富锂锰基前驱体材料也已进入吨级认证、出货阶段,覆盖3C消费电子、无人机、机器人等下游主流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均为未来固态电池材料的主流研发方向,同时也是竞争相当激烈的领域。 公司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利润率不高,2024年净利率仅约4%,赚得是辛苦钱,无法与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过,在EBITDA margin层面则有12.4%,今年上半年更进一步到升至14%,显示盈利质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约382亿元,市盈率约34倍,高于华友钴业(603799.SH)的17倍和中伟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于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价今年以来累升19.6%。考虑到港股估值通常较A股低两到三成,若遵循这一规律,投资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参与。 对市场来说,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与落地性。其研发固态电池用的部分材料已获得客户认证,虽然短期内对财务影响有限,但已足够支撑市场给予它更高的估值与叙事空间,就看未来能否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有句格言这样说:“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们在10年前种下了“电池回收”这棵树,如今正在逐渐进入收获期,而港股市场或正是它迎来果实的另一片土壤。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EC operates casinos and hotels

“买定离手” 国际娱乐12亿美元押注菲国赌场

随着菲律宾启动政府资产私有化进程,国际娱乐正斥重金押注马尼拉赌场的收购项目 重点: 国际娱乐上周发布两年内第五次盈利警告,最新财年亏损幅度扩大60% 随着菲律宾政府抛售旗下43家国有赌场,公司斥资12亿美元在马尼拉市中心打造的综合赌场酒店项目即将重启运营 谭英 国际娱乐有限公司(1009.HK,IEC)的盈利根基仍未稳固,但投资者似乎押注其经营状况即将迎来转机。 上周,这家雄心勃勃的博彩运营商发布盈利警告,预计截至6月的最新财年税前亏损将达2.6亿港元(约合3,340万美元)或更高,较上财年1.622亿港元亏损额显著扩大。然而,市场反应波澜不惊,投资者既未显露惊诧也未表现出忧虑,消息发布后数日间股价基本维稳。 投资者如此淡然或缘于见怪不怪。毕竟,这是这家公司自2023年2月以来第四次发布盈利警告。其收入来源包括新海岸酒店运营及向毗邻赌场出租设备,该赌场隶属菲律宾国有博彩监管机构Pagcor。 预期2025财年亏损源于多重因素:管理费用激增、赌场营销活动支出攀升,以及赌场改造相关资产撇销。定于9月26日发布的最终年报,料无重大意外。 尽管持续亏损,但国际娱乐或值得重新审视,公司于2024年5月签约收购毗邻新海岸酒店的Pagcor旗下赌场并获后续经营权。事实上,期內亏损大半源于包含物业重大改造在内的转型阵痛,这解释了投资者为何甘愿承受更大额亏损,他们正期待经营状况的实质性改善。 Pagcor启动大规模赌场资产私有化进程之际,此项收购使国际娱乐成为行业先行者。根据协议,该公司承诺投入10亿至12亿美元实施改造,将该物业转型为集博彩与家庭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度假酒店。Pagcor最终计划悉数出售旗下43家赌场,目标筹措至少500亿比索(约合8.7亿美元)资金。 纵使亏损加剧且频发盈利预警,国际娱乐近期营收表现却颇为亮眼。截至2024年12月底的六个月内,其营收同比劲增逾倍,由1.05亿港元跃升至2.68亿港元。尽管当期亏损从3,610万港元扩至9,500万港元,增幅近两倍,但其银行存款及现金结余却从2024年6月的6.17亿港元增至2024年12月末的8.55亿港元。 该强劲增势较截至2024年6月的上个财年显著提速,后者营收仅从2.07亿港元微增11%至2.30亿港元。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接管菲律宾赌场业务,公司亏损持续扩大,2023财年尚录得1,830万港元微利,2024财年已转为1.32亿港元亏损。 新投资布局 斥资改造拥有26年历史的新海岸酒店(原凯悦酒店及赌场),是国际娱乐录得赤字的主因。其2024财年管理费用同比翻倍至2.046亿港元,当年财务成本近两倍增至7,000万港元。 国际娱乐的物业位于马尼拉市中心老城区马拉特(Malate),远离聚集高端赌场度假村的娱乐城(也称Pagcor城)及邻近的阿基诺国际机场。国际娱乐在菲律宾的发展史可追溯至2007年,彼时,其收购马尼拉赌场酒店及外港新填海区7,128平方米地块,后者于两年后建成L’Arc Macau酒店。 国际娱乐的前身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HKcyber.com,隶属香港新世界集团,2000年登陆港交所创业板。四年后其收购独立制片公司M8经营权,更名为国际娱乐,并转至港交所主板上市。 此后股价长期沉寂,直至2017年知名扑克选手、马云旗下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蔡朝晖启动收购,最终获得控股权。蔡朝晖主导下,公司取得扑克之星(PokerStars LIVE)在中国澳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柬埔寨的赛事主办权。 2022年,蔡朝晖辞任主席,由原Frontier Capital Group主席、现任CEO 的Ho Wong Meng接任。Frontier Capital Group在菲拥有Stotsenberg Hotel及FortuneGate Casino。…
robotaxi company

在数字之外:如何看懂robotaxi公司的财报?

Robotaxi是一场概率的赛跑,在财报数字之外,成败关键隐藏在无人化与规模化的细节里    杨哲 自从去年底小马智行(PONY.US)和文远知行(WRD.US)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每个季度的公司财报,为解读Robotaxi公司和这个赛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robotaxi公司短期内不会盈利,头部企业也只是有希望单位毛利(unit economics)转正,这是个行业共识,所以没法看市盈率。robotaxi公司一年营收也就几个亿,也没法看市销率。这个赛道既像机器人赛道,也有点像创新药,投资人看的其实都是未来的市场空间和这家公司未来成功的概率。 就像人形机器人短期内都不可能给你养老,投资机器人公司应该看的是各家对于AI的理解,不应该看一个季度让多少台玩具去春节晚会跳秧歌。robotaxi市场空间公认很大,如果现在还没有盈利,那看的其实是未来盈利的概率,而不是短期内卖给甲方多少台车来获得一次性的收入。如果看卖车收入来决定估值,那自动驾驶企业也应该按车企去估值,一家一年只卖几百几千台车的车企估值是多少呢?说是零估计都多了。 所以L4公司(无论是robotaxi还是robotruck)要通过财报(当然也可以通过平时的新闻等等)看长线计划的进展,而不是看过去一个季度赚多少钱——更何况也没盈利,只是营收。 在robotaxi这个赛道,需要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各家画的饼(企业目标)你是否认可;其次,画饼之后,你是否有办法追踪这家公司的进展。能追踪进展很重要,否则你可能会被骗。在这个赛道,你应该假设所有人都是骗子,然后找不可粉饰的验证方式去验证。 内行看门道 那对于robotaxi赛道的公司,你如何去追踪验证呢?可以看“无人化”和“规模化”,且有先后顺序。先有能力做无人化,然后在无人化的前提下扩大无人车队运营规模。 无人车队运营规模,不是看在资产层面有多少车,而是看各地用户有多容易搭得到一台无人的车,以及这台车在各种极端场景、时间、天气下是否还能跑。无安全员的车越多,每天的无人化里程越大,安全风险越大。无安全员之后大约平均每多少公里出一次事故的概率,每个厂商自己心里是清楚的,外界不容易直接获取,但它会体现在其他变量上——能不能无安全员、能不能晚高峰接单及去繁忙区域接单、能有多少台无人车每天上路随时接单等等。 对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安全性没有信心的公司,就会想尽办法控制无人车在复杂场景道路上跑的规模,或控制运营时段、运营路段,从而控制安全风险暴露程度。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的robotaxi,只能搭到有安全员的车(无论安全员在主驾还是副驾),到搭到10台无安全员的车,再到公开搭到100台无安全员车,其背后的安全风险暴露程度是分别差一个数量级的,其对技术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是分别差一个数量级的;可以让你在高峰期、繁忙地段搭车,和只敢在非繁忙地段和时段让你搭车,两者差别很大,因为复杂场景的事故率远高于非复杂场景,哪怕人类驾驶都是如此。 一旦安全性指标和技术要求差一个数量级,其技术差距就是有代差的。有代差、落后的公司不一定能达到下一个数量级。L4级robotaxi作为第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具身智能AI agent,其对技术研发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能实现。 自动驾驶本质上是个概率问题,统计学学不好的人,做不了自动驾驶,也做不了自动驾驶的投资。通过财报、公开文件、和实际用户可感知的体验,投资人能够推测出不同公司的技术代差,而有代差的公司,彼此成功抵达robotaxi终局的概率,当然也是不同的。 杨哲,小马智行高级总监,在自动驾驶领域拥有接近10年专业经验,他的联系方式:mail@yangzhe1991.org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