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智能手机回收商二季度收入增长大幅放缓至15%,但它预计,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消退,本季度收入增速将翻一番

重点:

  • 万物新生预计本季度收入将同比增长30%,在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的明显放缓之后,公司业务将开始反弹
  • 该公司详细介绍了进军奢侈品和摄影摄像器材回收后取得的早期可喜成果,并宣布了与日本合作的首个海外项目

阳歌

智能手机回收商万物新生(RERE.US)正在涉足几个有趣的新领域,包括二手奢侈品甚至黄金,并在海外进行拓展,从而借力其在国内作为专业回收代名词的地位。但首先,它必须挺过一段困难时期,在中国严格的“清零”政策之下,它和许多公司最近几个月的业务普遍受到干扰。

一些迹象显示这些干扰正在开始减退,这一点在该公司上周发布的最新季报中体现出来。万物新生称,在其大本营上海为期两个月的全面封控于6月结束之后,公司收入增长开始迅猛加速。该公司在最新的季报中披露,上海的封城以及中国各地防止奥密克戎株传染的措施,迫使万物新生在4月和5月临时关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自营回收门店。

投资者似乎更看重未来,而不是这个艰难的季度,上周三宣布业绩当天,该公司股价上涨近20%。此后它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不过目前仍比公告前的水平高了2%。

上周末,在中美两国证券监管机构宣布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共享协议之后,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经历了短暂的反弹。这份协议将允许美国基于中国审计机构的审计底稿来检查万物新生这样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如果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包括万物新生在内,将有逾200家中国公司面临退市威胁。

这份协议应该会让投资者重新关注个别公司的基本面,而不是因为退市威胁把所有中国公司全盘否定。这对万物新生这样的公司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故事可讲,通过更多地利用回收——所谓的“循环经济”的核心部分,帮助中国实现宏大的减排目标。

说完了这些背景信息,让我们回到公司最新业绩,其中可以清楚看到,大多数中国面向消费者的公司在二季度遭受了多大的打击。万物新生该季度收入增长14.9%,至21.5亿元,超过了之前约20亿元的收入指引。但这个数字仅为一季度46%增速的三分之一,而去年的增长率甚至更高。

为了应对严峻的经营环境,该公司积极控制成本,整体运营成本同比下降2.2%。几乎所有类别的支出都出现下降,帮助该公司将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基础上的运营利润,从一年前的负2.7%收窄到负2%。

该公司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它报告了经调整后的营业净亏损,结束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的局面。利润方面,该季度的non-GAAP亏损较去年的5.06亿元大幅收窄,至1.25亿元。该季度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320万元,较一年前的5,970万元亏损额也大幅降低。

运营效率的提高,也帮助万物新生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入,其现金储备从去年年底的24亿元,增长到6月底的26亿元。因此,很明显,该公司在短期内不会面临现金短缺的问题。

加速增长

随着所有的悲观和厄运烟消云散,我们将利用接下来的篇幅,看看近期更具希望的未来,以及拥有一些有趣新举措的长期未来。

就近期来说,万物新生表示,在6月1日上海封城解除后,公司的运营情况正在迅速恢复常态。因此,该公司预计三季度营收将在25亿元至25.5亿元之间,较去年同期的19.6亿元增长约30%。

尽管如此,公司的最新财报中最有趣的部分,恐怕还是其长期愿景,即提升运营效率和扩大业务范围。其中包括去年启动的一个新项目,即在城市一级进行更多的回收,这样做的效率更高,因此是一项利润率更高的业务。但还有一个更新、同样引人入胜的举措,利用它作为回收专家的名声,在其目前业务的核心业务——智能手机之外实现多元化。

“万物新生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首选目的地,”CEO陈雪峰在业绩公布后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说。“通过谨慎尝试,我们对爱回收的多品类回收业务更加有信心。一方面,很多用户,尤其在经济增长放缓、家庭消费紧缩的时期,有着更多的回收变现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万物新生的一些中国门店最近开始回收奢侈品、摄影摄像器材,甚至黄金。陈雪峰透露,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二手奢侈品业务,6月至8月间,在上海的试点门店中每月环比增长50%。与此同时,北京和天津的六家摄影摄像器材回收试点店受益于这项新业务,二季度月度交易额分别提高了30万元。

在另一项同为扩大业务范围的举措中,该公司还宣布与一家主要的日本回收专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该合作,这家日本合作伙伴在其东京的商店里安装了万物新生的手机自助回收机,该公司目前在北美、欧洲和韩国也在寻求类似的合作伙伴关系。

总而言之,万物新生看起来仍然有点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至少根据最新的估值情况来看是这样。尽管在最新财报公布后,该公司股价曾短暂创下四个月来的高点,但其市销率仍相对较低,只有0.63倍。这大约是二手服装公司Rent the Runway(RENT.US)1.49倍和中国的二手车公司优信(UXIN.US)1.28倍的一半,尽管它领先于美国二手汽车公司Carvana(CVNA.US)的0.22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