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疗数据服务供应商表示,将把旗下EVYD科技20%的股份出售给东南亚国家文莱的主权财富基金

重点:

  • 医渡科技以5,500万美元(3.83亿元)的价格出售其国际业务20%的股份,所得资金将用于缓解日渐吃紧的现金流和营运资金
  • 达成这笔交易之际,该公司正在削减开支,以专注于盈利能力而非增长

西一羊

有人可能会视其为退却,或是在财务困难之际为了筹集现金的举动。但据上周提交给香港交易所的监管文件显示,医疗大数据专家医渡科技有限公司(2158.HK)称其出售部分国际业务的决定是为了辅助其海外业务扩张的战略之举。

文件显示,该公司将以5,500万美元的价格,将EVYD科技20%的股份出售给Yaqut,后者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属石油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国家文莱的主权财富基金所有。文件称,交易“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买方对公司在文莱及海外拓展国际业务的支持”。

但考虑到文莱市场潜力有限,而医渡自己的财务状况又日益吃紧,这笔交易看上去更像是为了筹措资金。截至今年3月末,该公司拥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34亿元,看似覆盖短期经营绰绰有余。但仅仅6个月后的9月末,这个数字就骤降至8.73亿元。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根据医渡上月公布的最新半年报,资金下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定期存款增加了18亿元。

在该公司将重心从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转向盈利能力之际,出售EVYD科技的股份也更像是从国际野心的后退,而不是加强国际业务的举措。其最新半年报显示,医渡同期开始在大部分主要业务领域大幅削减开支。

如今,这种削减成本的做法在亏钱的中国科技公司中非常盛行,因为投资者变得更加不愿为这些亏钱的公司提供新资金。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这种变化变得更加紧迫。

不管医渡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投资者似乎乐于见到最近的这笔股权交易,在消息公布后的三个交易日里将医渡的股票抬升6.2%。但从长期来看,该公司的股价自去年年初在香港IPO后稳步下跌。其最新收盘价6.24港币(5.57元),约为其IPO价格的四分之一,较2021年1月的历史最高点60港币比下降近90%。

在最新这一轮反弹后,医渡目前的市销率为4.17倍,落后于劲敌中康控股有限公司(2361.HK)的6.57倍,也不及更传统的在线医疗服务供应商京东健康(6618.HK)的5.5倍和医脈通科技有限公司(2192.HK)的20倍。

我们稍后会更深入地研究该公司的新战略,也会分析其在实现盈利的道路面临的挑战。但首先,我们会后退一步,来看看医渡是做什么的,包括其发展历史。

结束大举支出

医渡科技创办于2014年,提供基于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医疗行业的客户分析大数据趋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些客户包括医院、药企、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公司、研究机构、保险公司、患者和监管机构。

该公司的三大业务板块包括:大数据平台,通过与医院和政策制定者合作,以提高效率;生命科学解决方案,通过减少药物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临床实验成功的概率;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帮助进行患者管理。

医渡科技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3月的财年收入只有2,300万元,到2020财年则增长至5.5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增长的推动力量来自为获得客户的大举支出。例如,从2018财年到2020财年,该公司的销售和营销支出增加了两倍。

但最近,医渡科技几乎削减了所有类别的支出,包括最近六个月报告期内的销售和营销支出减少46.8%,行政费用减少了37.6%。在此期间,它的研发支出也减少了5.3%,与截至今年3月的财政年度66.2%的增长相比,发生了急剧逆转。

成本削减帮助医渡科技在当季将净亏损减少20%,至3.56亿元。但这种改善是有代价的,收入下降5.5%,至4.74亿元。在其三个类别中,大数据平台的销售额降幅最大,下降21.5%至1.24亿元。健康管理平台业务增长7%至2.04亿元,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业务小幅增长0.6%至1.47亿元。

医渡科技将业绩不佳归咎于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频繁的封控和其他遏制病毒传播的限制措施导致它的许多项目推迟。

虽然该公司过紧日子的战略可能会导致利润率的提高,但也导致了对公司增长预期的降低。上个月,晨星将该公司的收入预期大幅下调,2023年为3%的下降,2024年恢复温和增长。根据此前的预测,这两年都有10%的增长。医渡科技此前曾表示,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目标,但晨星认为,要到2026年才实现该目标。

不过,宏观环境对医渡科技是有利的,政策层面有支持,政府呼吁医疗行业要与大数据更好地结合。这样的呼吁使得医院、药企等利益相关者纷纷增加IT支出,市场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医疗智能产业价值将超过1.1万亿元。

归根结底,医渡科技能否重获投资者的青睐,将取决于它在长期内恢复增长的同时,能否实现盈利。它从出售部分国际业务中获得的5,500万美元应有助于财务状况的改善,并为其业务规划方面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但就目前而言,紧缩措施和长期营收下滑的可能性或成为投资者的主要担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Green Tea group runs restaurants

新闻概要:绿茶集团香港首秀遇冷 上市首日股价下挫

受中国消费信心疲弱影响,绿茶集团首挂半日跌5.6%    阳歌 连锁餐饮企业绿茶集团有限公司(6831.HK)周五在港交所首日挂牌即下挫,反映大市走弱,以及投资者对中国消费信心疲弱的忧虑。 绿茶集团公告显示,公司以每股7.19港元发行1.68亿股,净筹资7.46亿港元。该股周五早盘持续走低,午间休市报6.79港元跌幅5.6%,对应市值约45亿港元。 本次IPO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超300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6.2倍超额认购,显示市场认购需求强劲。 这家从杭州起步的餐饮企业主打融合中式菜系,目前在全国运营493家门店。过去两年门店数量年均增长30%,并计划于2025年新开150家、2026年新增200家门店延续扩张。 与中国众多中端餐饮企业相似,在经济放缓导致消费者趋于谨慎的背景下,绿茶集团同样面临需求减弱的挑战。 公司2024年营收从2023年的35.9亿元微增7%至38.4亿元,同期门店数量大增29%至465家(截至2024年12月末)。去年7%的营收增速较2023年51%的同比增幅显著放缓。 消费谨慎也导致客单价下滑,2024年人均消费56.2元,低于2023年的61.8元和2022年的62.9元。翻台率从2023年的日均3.3次降至3.0次,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0.3%。 公司声明称:“2024年与2023年相比,我们的餐厅表现整体有所倒退,主要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改变,外出用餐次数及支出均有所减少。” 尽管经营环境艰难,公司2024年净利润仍同比增长9.1%至3.5亿元。 当前绿茶集团市盈率约12倍,落后于海底捞(6862.HK)17倍及新上市小菜园(0999.HK)14倍的估值水平。而运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中国(YUMC.US;9987.HK)市盈率达19倍,反映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廉价餐饮更受市场的欢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在广州推出24小时robotaxi服务

自驾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WRD.US)周三宣布,将在广州市中心启动中国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区的24小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率先开通八条试点路线,标志其迈向规模化商业化的新里程碑。 新网络覆盖广州塔、机场、高铁站等地标与交通枢纽,民众可透过WeRide Go应用程式预约使用,支持24小时全天候接送服务。公司称,这是国内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24小时robotaxi服务网络。此前,公司已在中东、欧洲八个城市运营robotaxi服务。 据财新报道,百度(BIDU.US; 9888.HK)旗下萝卜快跑已在武汉大部分区域实现robotaxi全天运营,但尚未覆盖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此外,小马智行(PONY.US)也于2月开通广州核心城区至机场、高铁站的robotaxi往返路线,但运营没有涵盖深夜时段。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外卖战升温引监管关注 五部门约谈京东 美团 饿了么

在外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国监管部门出手介入。5月13日晚,市场监管总局联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社部及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JD.US; 9618.HK)、美团(3690.HK)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据财新报道,五部门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强调须履行主体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保障消费者、商户与外卖骑手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京东今年强势进军外卖市场,刘强东亲自领军,提出佣金不超过5%、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等政策;美团则回应推出养老保险补贴,双方并因“骑手二选一”问题互相指责。阿里也在4月底加入战局,饿了么宣布百亿补贴计划,并联合淘宝闪购发放上亿份免费茶饮券。 监管机构自去年底多次强调平台经济要规范发展,并整治算法滥用、保护新型就业者权益。未来外卖平台竞争将不仅拼补贴与速度,更须接受更高标准的法律与社会责任检视。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较A股折让逾两成 恒瑞医药集资近百亿港元

中国药业龙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于周四招股,发售约2.25亿股,5.5%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介乎41.45至44.05港元,较A股周三的收市价折让约23%至27.6%,集资近99亿港元,下周二截止认购,周五正式挂牌。 恒瑞医药专注的药物领域包括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公司拥有110多款商业化药物,包括19款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 去年公司盈利达63.4亿元,按年增长48%。今年首季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纯利上升36.9%至18.74亿元。 是次共有七名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达5.3亿美元,包括新加坡政府的GIC、Invesco Advisers、UBS AM Singapore、Cordial Solar、Hillhouse、Millennium及Oaktree。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