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7.HK
Scientists make new birds nest based products

这家燕窝产品制造商尽管去年下半年收入下降2%,但利润增长约3.8%,扭转上半年的下滑趋势

重点

  • 燕之屋去年下半年收入下跌,但利润在经历上半年下滑后,下半年重回增长轨道
  • 公司通过聘请影视明星担任品牌大使,以及与米其林星级厨师合作等,正积极吸引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

  

阳歌

厦门燕之屋燕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497.HK)发布最新盈利警告,对所有投资者都有用,不管是多头还是空头。

对多头来说,这家中国领先的可食用燕窝产品制造商透露在2024年下半年恢复利润增长,从上半年的大幅下滑局面中反弹。而对空头来说,这份公告揭示公司收入完全相反的趋势,其收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萎缩,与2021年以来每年都增长形成了对比。

收入缩水看起来最令人担忧,因它表明燕之屋与中国各地很多面向消费者的公司一样,陷入消费者情绪低迷的漩涡。

与此同时,燕之屋也表明它并不只是在坐等情绪好转。公司正采取措施提高运营效率,并且还发起一场针对高端和年轻消费者的大型活动。对于像燕之屋这样的公司来说,是保持与时俱进需要采取的一个关键步骤,因其产品属传统中药和保健品类别,这些产品在老年人中很受欢迎,但在年轻消费者中却越来越被排斥。

燕之屋发布财报后,对收入下降感到担忧的空头主导着市场。该股在周一早盘下跌,不过跌幅相对温和,仅为1.7%。目前,燕之屋的股价较2023年12月首次上市时的9.70港元下跌了约30%。

燕之屋在公告中表示,预计2024年全年收入将在20亿元(约合2.76亿美元)到21亿元间,同比增长2%至7%。用它上半年的数据计算,如果最终数字位于该范围的中位,意味下半年收入下降2%,而上半年其收入则有11%的增长。

与此同时,公司还表示,预计全年利润将在1.587亿元到1.798亿元间,较2023年下降15%至25%。根据上半年数据以及预测利润区间的中位计算,该公司下半年利润实际上增长了3.8%,从上半年44%的下降中反弹。

燕之屋将利润的改善归功于正进行的将品牌形象推向高端市场的行动,我们稍后将以详述。但它也承认,中国经济不确定导致消费者情绪低迷带来的影响。它说:“受宏观消费环境结构性调整影响,线下客户的消费趋于保守,导致线下渠道收入略有下滑,线上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品牌大使

燕之屋销售由燕窝制成的可食用产品,食用燕窝在中国有数百年历史。传说这种食补之道,是由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郑和在15世纪初,也就是明朝年间下西洋带回中国。此后,这类产品因滋补功效而成为富人的美食。如今,燕窝产品已变得相当实惠,被视为一种保健品。

燕之屋意识到,需要让产品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因此经常聘请年轻的电影明星担任品牌大使。早在2008年,它就请来香港女演员刘嘉玲代言,广告词是“吃燕窝,我只选燕之屋碗燕”,这一策略使该公司在年轻消费者中声名鹊起。

作为这一传统的延续,公司于2024年1月聘请了资深女演员巩俐,随后又在去年5月聘请了年轻艺人王一博作为最新的品牌大使。与此同时,公司去年还与米其林二星主厨黄景辉合作,在厦门、北京和昆明开展促销活动,展示各种燕窝产品,并将其融入到更具现代感的下午茶等场景中。

从燕之屋在线销售的大幅增长来看,其吸引年轻买家的策略似乎取得成功,因线上是这类消费者购物的首选渠道。去年上半年,公司线上销售增长了22%,达到6.41亿元,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60%。相比之下,公司在中国各地740家传统线下门店的销售额,在上半年下降了1.6%至4.19亿元,占其总收入的40%。

“基于品牌战略的前置性投入,品牌效应逐渐释放,下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全年净利润下降幅度大幅收窄。”公司在最新公告中,这样评价其品牌战略对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

燕之屋还指出,去年盈利能力因持续投资建设新工厂而受轻微影响,包括5月新推出的“绿色智能工厂”。但公司指出,随着寻求在保健品中保持领先地位,新工厂产能的逐步释放,最终有助于未来几年提高利润率。

投资者似对燕之屋的努力持支持态度,推动公司的市盈率(P/E)达到14倍,在当前消费谨慎的环境下,这个数字相对可观。同样销售燕窝产品的著名中药制造商同仁堂国药(3613.HK)的市盈率也为14倍,而知名度较低的中国中药(0570.HK)市盈率则要低一些,为11倍,后者于上月发布了盈利预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