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H Ltd.

这家新加坡集装箱堆场营运商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在港股上市以筹措资金将是关键

重点:

  • 公司计划建设新加坡综合物流中心,今年下半年动工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759万新元

  

李世达

2010年从新加坡交易所退市、足迹横跨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集装箱堆场营运商永康控股有限公司(EKH Limited),如今将目光瞄准香港。继2024年6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后,永康控股近日二度递表,再次叩响上市大门。

永康控股是一家新加坡领先的集装箱堆场营运商,总部位于新加坡,并于中国内地、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经营业务,主要为集装箱航运公司和集装箱租赁公司提供服务,能够提供包括储存及装卸、维修及保养、新建集装箱检验以及集装箱运输等一系列集装箱及物流相关服务。

业绩表现乏善足陈

申请文件引述欧睿报告指出,以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计算,永康控股是新加坡最大的集装箱堆场营运商,市占率为17.9%。截至2024年12月21日,公司于10个地点营运20个集装箱堆场,管理的总堆场存储面积约为625,100平方米,总储存量约为91,000个TEU(标准集装箱)。

申请文件显示,近几年永康控股收入持续下降,经营压力逐渐增加。2021年至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76亿新元(9.39亿元)、1.61亿新元及1.56亿新元,年复合增长率为负5.93%。到2024年上半年收入8,092万新元,同比则录得6.8%增长。盈利方面同样面临萎缩,2021年至2023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录得为639.2万新元、948.3万新元及769.7万新元。

从业务划分看,公司集装箱堆场业务其实一直保持稳定,占整体收入的占比维持在接近68.2%的相对高位。同期公司另两大业务的收入则严重下滑,其中仓储及集装箱货运站业务的收入由2021年的2,048.9万新元萎缩至2023年的1,545.5万新元;集装箱销售和新建集装箱检验业务收入,亦由2021年的948.1万新元缩减至2023年的150.1万新元。

中国收入占比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集装箱货运站业务仅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开展,意味着中国收入的占比正在下滑。数据显示,2021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收入占总收入达53.2%,新加坡本地业务仅占24.1%,但到了2024年上半年,来自新加坡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8.5%,已高于中国收入所占的37.9%。巩固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业务,或许是公司选择跨海上市的原因之一。

从账面数字看,永康控股业绩可说是乏善足陈,选择在此刻重返市场,原因可能与新加坡港务规划与公司物流中心的建设有关。

数据显示,新加坡港在2023年以处理超过3,900万TEU的纪录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上海港。然而,过去五年,中国有六个港口进入全球前十大港口,且每年吞吐量都持续增加,相对的新加坡港却只有微幅增长,新加坡港的全球重要性正在逐渐被中国港口取代。

建设综合物流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新加坡在2012年启动“大士超级港”(Tuas Megaport)项目,将整合现有的丹戎巴葛港、吉宝港、布拉尼港及巴西班让港,创造一个运营效率更高、可持续性更强的港口综合体,预计在2040年第四阶段完工后,建成总容量6,500万TEU的全球最大集装箱码头。

为配合政府计划,永康控股于2017年规划在大士超级港附近建立新加坡综合物流中心(Megadepot),并已于2020年签订80,000平方米的土地租赁协议,计划在2026年底前完成建设。

不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关工程的招标工作推迟到2024年底才完成,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展建设。同时,公司现有集装箱堆场租约在2026年到期,公司也有意整合至Megadepot。

面对堆场搬迁及物流中心的建设需求,公司在资金方面自然很紧张。申请文件显示,物流中心建设费用将由银行贷款及公司内部资金支付。但截至2024年上半年,永康控股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759万新元,显然难以满足公司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永康控股寄望于港股上市实现进一步发展,能否说服投资人才是关键。尤其全球贸易条件或在中美竞争中受到冲击,在地缘政治因素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下,永康控股的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在担忧因素较多及公司业绩缺乏亮点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吸引投资人还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周杰伦进驻抖音 巨星传奇股价暴涨

短影音平台抖音周三宣布,华语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正式开设名为“周同学”的官方帐号,引爆市场话题。由其亲属控股、在中国大陆经营周杰伦IP的香港上市公司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6683.HK),周三股价暴涨94.37%,收报12.44港元,公司市值突破100亿港元(12.74亿美元)。 据财新报道,周杰伦帐号在未发布任何影片下,短短10分钟粉丝即从16万激增至45万,半小时内突破百万,至周四已突破千万。市场传言,周杰伦签约费高达九位数人民币,抖音官方则予以否认,称为谣言。 巨星传奇成立于2017年。由周杰伦母亲叶惠美及经纪人等亲友创立,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于2023年在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新零售与IP运营。2024年,公司总收入5.84亿元(8,1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5.024万元,同比增长21%。总收入中,来自以“魔胴咖啡”为主的零售消费品收入约占45%,与IP、内容授权有关的收入约占53.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龙光21笔境内债重组获通过

房地产开发商龙光集团有限公司(3380.HK)周三公布,21笔境内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的重组方案,已全部获相关债券持有人通过,并提供包括全额转换特定资产、资产抵债、现金回购、股票等重组方案选项。 龙光下一步将根据债券持有人会议的相关约定,就债券持有人选择的重组方案进行安排。 根据公司2024年业绩,集团的总负债为1877.8亿元,总资产为2125.9亿元,持有的现金为86.5亿元。 周四开市龙光股价升4.4%报0.95港元,过去一年股价已从高位下调46%。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epp makes health watches

Zepp股价大涨:华尔街迎来中概股复兴?

过去两周,这家可穿戴健身设备制造商的股价翻倍有余,在经历连续三年营收萎缩后,其业绩似乎将重返增长轨道 重点: Zepp Health股价过去两周内涨逾一倍(主要在上周录得涨幅),公司预测二季度营收将增长30%,为三年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公司正从小米的代工厂商,转向发展自有品牌Amazfit 阳歌 两周前,我们报道了医美平台新氧科技(SY.US)股价年内飙涨四倍(涨幅主要在上个月录得)的案例。如今,可穿戴设备制造商Zepp Health Corp.(ZEPP.US)或正经历相似轨迹,股价在过去两周内翻倍有余,其中大部分涨幅在上周录得。 尽管两者或许只是GameStop式的迷因股(迷因股股价异动源于缺乏财务支撑的投机性买入),但更有可能存在深层变化。简言之,我们认为这两家企业或标志着,部分长期在华尔街遇冷的中概股,正迎来初现端倪的复兴浪潮。 告别连接独立诊所与消费者的旧有平台模式,新氧因其转型直营医美中心的战略,获得投资者关注。Zepp似乎也有亮眼故事可讲,包括即将实现2021年以来首次营收增长。 此番重生,源于Zepp摒弃昔日的商业模式,不再依据授权协议为手机巨头小米代工可穿戴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公司正全力打造自有品牌Amazfit。这条转型之路虽极具挑战,但随着Zepp的营收重拾增长,终究开花结果。 更宏观看,新氧与Zepp的案例或反映出投资者认知转变,他们或许意识到,对所有中概股一概而论的严苛态度有失偏颇,并承认部分企业值得深入审视。我们此前讨论过的中企赴美IPO寒冬,或为另一诱因。当市场鲜见大型中概新股上市,投资者或开始在现时的股份中,寻觅璞玉浑金。 即便经历近期大涨,Zepp的市销率(P/S)仍仅为0.46倍,虽较3月水平翻倍,估值仍处低位。新氧3月底市销率同样低至0.42倍,但经大幅拉升后飙升至2.13倍。相较全球可穿戴设备巨头佳明(GRMN.US)的6.4倍市销率,两者估值仍有显著差距,表明股价或存可观上行空间。 自2018年赴美上市以来,Zepp历尽艰辛。彼时,其以“华米”之名立足市场,命运与手机巨头小米深度捆绑。后者除手机业务外,也通过授权协议与Zepp等企业合作销售各类电子产品。上市之初,小米产品贡献Zepp约三分之二营收。 摆脱依赖小米 然而,Zepp迅速察觉对小米的依赖既限制发展潜能,又导致毛利率远逊于自有品牌企业。毅然决定转型,并于2021年将公司名由“华米”更名为Zepp,标志着战略转向正式落地。 此后,公司來自小米产品的销售额持续下滑,毛利率则逆向提升,从2019年约25%升至去年第一季度的37.3%。虽然仍大幅落后于佳明58%的毛利率,但再度佐证,若Zepp能在全球运动手环市场确立重要地位,盈利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据市场调研机构SNS Insider数据,该市场规模庞大,去年总值约61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预计2025至2032年销售额将以15%的复合增速扩张,期末有望达到2,300亿美元。 Zepp及其Amazfit品牌目前尚属市场新锐,但作为不到百美元平价产品的领跑者,正快速崛起。如前所述,因主动“去小米化”,公司近年营收骤降,从2022年6.14亿美元回落至去年的仅1.83亿美元。 随着与小米加速切割(今年一季度小米产品的相关销售占比仅6%),营收大跌态势近两季度已显著趋缓。一季度营收同比微降3.6%至3,85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公司预测二季度将实现约30%的营收增长,这将是2021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 Zepp首席财务官邓成(Leon Deng)在5月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我们认为,年内剩余时间营收增速必将持续上行。” 他续称:“诸位也关注到公司毛利率提升进程稳步推进,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Zepp将重拾增长归功于两款新品:季内发售的Amazfit Active 2与3月末推出的Bip 6。这两款平价可穿戴设备均获市场普遍好评。公司指出,新品上市初期均遭遇供应瓶颈,预计6月底前可全面解决。 不过,Zepp一季度仍处亏损状态,净亏损额达1,970万美元,上年同期则为1,480万美元。…
RemeGen’s $4.2 billion licensing deal falls flat with investors

荣昌生物公布42亿美元BD合作 为何市场不买单?

以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此次BD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 重点: 荣昌的首付款仅有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 荣昌生物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莫莉 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来说,核心管线完成对外授权(BD)实现“出海”往往是重大利好消息,因为为授权交易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现金收入,也能为管线在海外的研发推进提供有力支持。然而,6月26日,市场期待已久的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688331.SH;9995.HK)已获批产品泰它西普的授权交易终于靴子落地时,却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A股和H股在消息公布当天分别重挫18.36%和11.71%,这背后究竟有何争议? 根据公告披露,荣昌生物将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授予美国生物医药公司Vor Bio(VOR.US),从这笔交易中,荣昌生物获得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价值8,000万美元、可认购Vor Bio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约占Vor Bio总发行股本23%,再加上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净销售提成。 以42.3亿美元的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与Vor Bio的这项合作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无论从现实获益还是交易对手行业地位来看,这笔交易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这或许为市场的悲观情绪提供了解释。 从首付款比例来看,荣昌仅拿到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相比之下,三生制药与跨国药企巨头辉瑞的合作中,三生获得了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60.5亿美元的交易总额,首付款占比为20.6%。虽然荣昌以价值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替代传统首付,但是这是“以产品换股权”的高风险策略。 其次,此番股价大跌也是回吐了被提前兑现的涨幅。在交易公布两周前,荣昌生物曾在公众号上高调宣称,多位跨国医药公司的商务拓展经理主动与公司交流泰它西普国际合作、技术授权等,暗示泰它西普有望与医药巨头联手,刺激港股股价单日暴涨20%。 然而,最终公布的合作方Vor Bio却只是一家“壳公司”,合作方的资质与市场预期有着巨大落差。据Vor Bio5月初披露,公司​​终止了所有临床项目且裁员95%至仅剩8名员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现金储备仅有5,004.7万美元,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面临纳斯达克退市警告。尽管与荣昌合作的同一天,Vor Bio也宣布完成私募股权融资(“PIPE”)达成证券购买协议,预计在扣除费用之前总融资收益约为1.75亿美元,但是以Vor Bio当前的资金实力,为泰它西普推进海外研发恐怕仍然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后期管线出海不易? 与三生制药等管线处于早期阶段的高价BD交易不同,荣昌生物此次“出海”的泰它西普是一款已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成熟药物。​在中国市场,泰它西普已获批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重磅产品。2024年,泰它西普的销售额高达9.7亿元,同比增加88%,为荣昌生物贡献56.3%的营收。 作为一款具有研发确定性的产品,泰它西普若采用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恐怕要价颇高。此外,荣昌生物已积极推进泰它西普的海外临床研究,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IgA肾病和重症肌无力三大方向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均已获FDA批准并开始受试者入组,这意味着,如果荣昌生物将海外权益全数转让,将会期望更高的回报,而大型跨国药企往往权衡商业化投入与预期收益,双方交易可能在估值上僵持。 因此,荣昌生物选择以低现金模式与Vor Bio合作,通过换取后者23%股权深度介入泰它西普海外研发,同时依托Vor Bio引入的私募资本共担风险。若药物成功出海,股权价值将带动荣昌实现双向受益,但同时也将需承担Vor Bio的生存风险。 荣昌生物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曾连续3日下跌,但随后3日不断反弹,截至7月4日股价已经回到大跌前的高位67.8港元。当前荣昌生物的市销率约为20倍,远高于三生制药的市销率6倍,这意味着市场已经给荣昌生物较高的溢价。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荣昌生物账面现金仅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