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US
Qudian posts big revenue gains for last mile business

这家曾经的线上贷款公司,正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试水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但沉重的成本结构,引发外界对这一商业模式可行性的质疑

重点

  • 一季度趣店开始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增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中获得可观的收入
  • 该业务是这家资金充裕的原线上贷款公司的最新商业模式,之前它尝试的教育和预制菜业务均以失败告终

梁武仁

趣店集团(QD.US)因监管趋紧而放弃了原有的业务,但退出金融科技之后的日子并没有变得好过。短短几年时间里,在放弃了具有开创性的线上消费贷款业务后,该公司尝试经营教育和预制菜业务,但这两次尝试都以惨败告终——而且失败得很快。

这家曾经的金融科技巨头资金雄厚,现在希望借助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通过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重振雄风。趣店在试水预制菜业务时,积累了有限的配送经验,因此这项新的物流业务似乎不像它早前的一些重塑自我的举措那样,与之前的经验无关。

但这次转型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远离趣店熟悉的中国。根据上周发布的最新季度财报,公司2022年底在澳大利亚用Fast Horse品牌试运营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并在去年第二季度达到了“有意义的”规模。公司还进入了新西兰。把重点放在海外,可能部分归因于中国国内竞争激烈,近来中国经济放缓也导致许多公司将目光转向海外,寻求增长。

在新业务线推出一年多后,趣店终于扩大了配送业务的规模,足以产生有意义的销售额。今年一季度,公司来自Fast Horse的收入达到5,380万元,占公司当季收入的大部分。这与一年前的30万元相比进步巨大。

但趣店要实现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取得了进展,但公司经营总亏损增加了一倍多,达到7,250万元,令收入黯然失色。新业务不盈利并不罕见。但就趣店而言,它的收入成本,即每产生一美元收入的成本,超过了实际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入运营费用之前,它就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了。

这引发外界对其最新商业模式基本的可行性的质疑。公司通过自有仓库开展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截至3月底,其在澳大利亚有5个仓库,新西兰有1个。公司向配送人员支付送货费用,这似乎占了它收入成本的大部分。

在这种结构下,趣店可能没有太多降低收入成本的空间。Fast Horse网站的登陆页面完全用于招募配送人员,网站显示,公司逐一雇佣配送人员,而不是使用可以快速扩大业务规模的第三方机构。然后,它让这些人员用自己的车辆进行配送,运作方式类似于优步等叫车应用程序。公司按小时向配送人员支付报酬。

成本刚性

这种商业模式使得即使业务规模扩大,也很难降低成本,因为这种模式创造规模经济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除非它能向客户收取更多费用,否则无论收入增加多少,以其成本结构都很难实现盈利。

一季度随着营收增长,营收成本也随之攀升,为此,趣店在此期间几乎将营销支出削减至零。这可能会节省成本,但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他们可能会期待该公司投入更多资金来推广它年轻的配送服务。

在开展配送业务仅一年后,趣店又通过另一项新尝试来规避风险。这次的赌注是飞机租赁业务,它从去年9月开始探索这个领域。截至今年3月,该公司拥有三架飞机,其中两架租给第三方使用,一架自用。趣店表示将继续发展这项业务,但目前尚不清楚它对该计划的重视程度。

飞机租赁实际上与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无关,因此即使趣店同时投身于两者,也不会有太多的协同效应。更不用说,趣店在飞机业务方面几乎没有经验,尽管它的一些金融专业知识,可能有助于运营这类租赁业务,比如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等。

趣店持续不断的身份危机表明,自从大约十年前成为新一代线上点对点(P2P)贷款机构的先驱以来,时代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起初,在整个行业成为严厉监管打击的对象之前,它获得了蓬勃发展。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公司没能生存下来,许多幸存下来的公司都转型做了贷款中介。但趣店决定完全退出这个敏感的行业,通过尝试其他领域来利用自己庞大的现金储备。

公司的总体策略有点像西方谚语中的“把意面扔到墙上,看看哪根能粘住”。由于拥有大量现金储备(部分来自投资收入),它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来这样做。截至3月底,趣店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接近10亿美元,不过由于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来启动和运营新业务,这个数字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趣店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小幅上涨,或许是因为看到其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带来了可观收入后,投资者受到鼓舞。但该公司的股价仍比2017年的IPO价格下跌了90%以上,市账率(P/B)只有0.2倍。这远低于曾经的金融科技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的0.6倍,以及中国领先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专业公司达达(DADA.US)的0.5倍,尽管这两家公司的市账率也相当低。

趣店可能希望Fast Horse业务能尽快飞驰起来,尽管其沉重的成本结构可能会阻止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在这种情况发生改变之前,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不看好该公司的股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文远知行港股首挂破发 全日收跌近一成

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四在港交所首挂低开7.8%,随后跌幅扩大,至中午休市报24.4港元,跌9.96%。 已在美国上市的文远知行公布,此次发行8,825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72.44倍超购,触发回补机制,最终配发占比增至20%,国际发售占80%,获8.85倍超购。最终发售价为每股27.1港元,净筹约22.64亿港元(2.91亿美元)。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亏损达7.92亿元,按年收窄约10%。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定价远低目标 小马知行午收仍跌13%

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2026.HK, PONY.US)周四首在香港挂牌,开市报124港元,较招股定价139港元低近11%;中午收市报121港元,跌13%。 自小马智行在上月28日在港公开招股后,其在美上市的存托股份持续受压,周三收市报16.25美元(126.75港元),过去一周下跌23%。 小马智行经调整后的发售量为4,824.9万股,招股价最高不超过180港元,是次定价远低于目标价近23%。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近15倍,国际配售超额6.7倍,集资总额67亿港元 公司在中国4座一线城市提供L4自动驾驶服务,现时拥有自动驾驶的士超过720辆,另有170辆自动驾驶货车。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升43.3%至3,543.4万美元,但亏损按年扩大87.2%至9,608.6万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ducation provides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入下滑亏损扩大 嗨学网光环何在?

为追寻难盈利之路,中国第四大线上职业教育机构嗨学网,冀借人工智能(AI),为业务注入成长动力 重点: 嗨学网已在香港申请上市,但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与亏损扩大,恐削弱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中国房地产持续低迷,作为中国建筑行业技能培训的龙头企业之一,亦面对一定负面因素    谭英 北京嗨学网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借上周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请,让投资者了解中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潜力。然而,公司本身也可能从投资者那里上到一课——由于业务与中国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关联密切,投资者或许会选择观望。 嗨学网此举或意在试探市场对其投资兴趣,公司是中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线上职业能力培训服务提供商,同时也是应急安全领域的第二大线上职业能力培训机构。 截至2025年上半年,嗨学网毛利率达85.8%,这一数据显示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现亮眼。公司希望能追随中国职业教育龙头——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0667.HK)的脚步。后者于2019年在港上市,筹资6.25亿美元,当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类IPO。 不过,投资者对中国东方教育的态度并不友善。自公司上市以来,股价已下跌约一半。话虽如此,中国东方教育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仅为59%,远低于嗨学网,但其收入与盈利表现明显更为健康,同期分别增长10%与48%。相比之下,嗨学网在同一期间仍处于亏损状态,收入亦出现下滑。 嗨学网自2010年推出首个职业学习品牌“嗨学课堂”以来迅速成长,并于2018年推出高端职业资格培训品牌“精进学堂”。然而,公司自2022年起便持续录得亏损。正如前文所述,其核心产品集中于建筑领域相关职业,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过去数年陷入低迷,对其业务构成压力。 嗨学网旗下第三个品牌“数培通”主打企业客户培训服务,但表现相对疲弱。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多数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培训建筑工人——在新建工程活动低迷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已相当充足。 雪上加霜的是,嗨学网近年屡成消费者投诉焦点。据中国媒体近期统计,公司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8,414宗投诉。就在公司提交上市申请的同一天,仍有人投诉被诱导购买高价课程,之后退款遭拒。类似的投诉早在2020年便已出现在央视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调查节目,成为公司长期面临的负面问题之一。 根据申请文件,嗨学网的市场推广支出占收入比例超过60%,这不仅可能解释公司长期亏损的原因,也反映其激进的销售策略或与投诉潮相关。文件还显示,截至今年6月,嗨学网的销售与行销团队人数占其员工总数的八成。 业绩反转 直到最近,嗨学网的亏损仍在收窄,收入似乎也走在稳健成长的轨道上。公司所处的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在北京政策大力支持下,一度被看好将迎来高速增长。根据申请文件引用的研究数据,中国线上职业技能与资格教育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375亿元(约52亿美元)增至去年的469亿元。嗨学网在该产业中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约1.1%,并在细分的建筑类职业资格培训市场位居第一。 2022年至2024年间,嗨学网收入增长约28%,由4亿元升至5.1亿元,同期亏损减半,从1.8亿元降至9,070万元。截至2025年6月,公司累计付费用户达430万名。 然而,这些正面趋势在今年急转直下——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下滑5.5%至2.3亿元,亏损则倍增至1.58亿元。唯一持续改善的指标是毛利率,从2022年的78.6%提升至2024年的81.6%,并于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85.8%。 由于嗨学网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嗨学课堂”与“精进学堂”两大品牌下的建筑类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因此不难看出,公司业绩近来下滑的主因,正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其建筑行业培训与资格服务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68.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9.5%。 那么,在业绩乏力、难以激起投资兴趣的情况下,嗨学网为何仍认为此刻是推动卜市的时机?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人工智能(AI)。嗨学网相信,AI技术的导入,将有助于改善公司表现。公司于2024年开始探索大模型AI的应用,并在2025年成立独立的AI创新团队,在随后六个月内推出逾30个AI智能体。 根据申请文件,公司已测试一款AI助教工具,自2024年9月上线以来,已协助批改超过13,000份作业;而于2025年8月推出的AI行销助理,已协助分析超过10万个商机。此外,公司于2025年5月试运行的会员制产品,短短数月内便吸引了21,000名付费用户。 嗨学网的另一项利好因素,是其近年业务正逐步扩展至建筑领域以外,包括应急安全、财会金融、法律资格与医疗卫生等新板块。 公司主要业务来自“嗨学课堂”与“精进学堂”两大品牌,收入由2022年的3.8亿元增至2024年的4.8亿元。“数培通”品牌下的企业服务,于2022年贡献收入2,100万元,但收入占比已从当年总收入的5.3%,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仅1.8%。 按行业划分,今年上半年建筑相关的个人培训服务收入为1.4亿元,占总收入的60.9%;应急安全培训占21.6%;其余则来自“其他”类别的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其中,应急安全资格考试业务成为公司最具潜力的成长引擎,其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13.3%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1.6%。 嗨学网计划将IPO募资用于升级其建筑与应急安全类课程,并扩展至医疗健康、銀发经济及新能源等新领域,同时打造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募资款项中,最大部分将投向AI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收集与研发等项目——这些领域潜力可期,但也需要进一步审视其实际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公司营运效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 companion

“懂你”的生意:AI陪伴撬动情感经济

AI不只懂得回答问题,还开始“懂你”。从恋爱陪聊到情绪安抚,AI陪伴正悄然改变人与科技的关系    李世达 在全球生成式 AI(Gen AI)应用正迅速多元化的浪潮中,“AI 陪伴”这一细分场景正悄然崛起。根据《哈佛商业评论》调查,情感与心理陪伴已跃升为生成式AI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之一,用户使用频率甚至超越文字生成与翻译服务。这显示人们对科技的期待,正从“帮我工”转向“懂我、陪我”。 想像一下,当夜深人静时,睡前拿起手机,陪你聊天看剧的,可能不是人类,而是一个更懂你的AI。 在美国,AI陪伴正以“虚拟人格”为主导。早期的代表是聊天机器人Replika,至今累计用户超过3,000万,其中近半数设定AI为“恋爱伴侣”。随后兴起的 Character.AI让用户能自创角色、与名人AI对话,短短一年吸引上亿次互动。最新爆红的AI Bro则主打“陪用户刷Tinder、聊日常”,透过浮窗陪伴用户一同浏览手机内容,就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做实时交互,上线数周即冲上美国Apple Store总榜前十,日下载量高达七万次。 在中国,AI陪伴的应用更加“贴地”。以近期爆红的“逗逗游戏伙伴”为例,主打“AI陪玩+陪聊”。用户可让AI语音助手陪打《王者荣耀》,或在夜里听它讲故事、模拟闲聊。该公司接受传媒访问时声称,月活用户已突破200 万,并计划拓展至海外市场。其背后采用的模型基于MiniMax技术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大模型通义千问(Qwen)微调整合。 另一家AI陪伴新创稀宇科技 (MiniMax),则被视为目前中国最具潜力的“AI人格工厂”。旗下的语音聊天应用Talkie,能让用户自创虚拟角色,与AI进行情感互动,至今年全球用户突破一亿,月活用户数超过1,100万,其中女性用户数约占48%。该公司由前商汤科技高管闫俊杰创立,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0700.HK)、阿里巴巴与红杉中国。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该公司已秘密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目标年内挂牌。 为“懂我”付费 中国市场的特点是快,从模型到App上线平均只需三个月。根据QuestMobile数据,AI陪伴应用的使用高峰集中于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主力人群是18至35 岁年轻人。这些人不一定孤单,但他们愿意为“懂我的AI”付费。 据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报告,“全球 AI Companion 市场规模”于 2025 年估值约3,667亿美元,预计至 2035 年可达9,721亿美元,2026至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