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7.HK
Clover Biopharmaceuticals posted a surge in first-half earnings after a $384 million grant for Covid vaccine development was belatedly folded into its accounts.

这家疫苗开发商预告上半年转亏为盈,主要受益于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的一笔巨额资助

重点:

  • 三叶草生物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3.84亿美元资助,并获转化为上半年收入
  • 由于新冠疫苖赛道挤迫,而且需求大减,该公司将未来重点转移到流感疫苗市场

 

莫莉

即使近期新冠病毒再度活跃,但资本市场上的“新冠概念股”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如果不能尽快转换赛道,寻找新的亮点,这些公司很容易遭到投资者抛弃。上周一,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研发商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2197.HK)在港交所发布上半年扭亏为盈的业绩预告,让投资者对其信心重燃,消息公布当日,其股价上扬47%,三天内的累计涨幅高达60%。

直至本周三,该公司公布上半年净利润为6.5亿元,远胜去年同期录得的净亏损约11.36亿元。其业绩大幅扭转,与新冠疫苗的“遗产”有关。2020年5月,三叶草生物旗下在研的新冠疫苗获得了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的3.84亿美元(27.9亿元)资助,由于该资助的随附条件现已获满足,这笔递延收益转为其他收入,大大增加了三叶草生物的期内收益。

曾经,受益于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三叶草生物在一级市场备受青睐,2021年2月获得高瓴创投、淡马锡等明星资本加持,之后更在同年11月5日登陆港交所。不过,在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公司选择了全力押注新冠疫苗,在去年6月砍掉了三个药物研发的项目,包括曾经被公司寄予厚望的一款核心产品,还申请了一笔最高3亿美元的银行授信支持疫苗开发。

然而,直到2022年12月初,三叶草生物研发的新冠疫苗才获准上市,当时更有其他三款新冠疫苗获批,竞争相当激烈。

更糟糕的是,中国政府的新冠防控政策在去年底急速转弯后,新冠感染规模骤增,国内对疫苗的需求也大幅下滑。全球新冠疫苗市场都呈现萎缩趋势,以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商莫德纳(MRNA.US)为例,去年上半的总疫苗销售额达到105亿美元,而2023年上半年仅21亿美元,缩水超过八成。

在最新的业绩预告中,三叶草生物并未透露今年上半年新冠疫苗的销售情况。不过,在7月上旬公司公布的商业化进展中,公司表示,正在开发新一代针对XBB.1.5变异株的新冠疫苗,开发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完成。XBB.1.5变异株是奥密克戎亚变异株的一种,主要在今年初流行。但是,新冠病毒变异速度快,近期的流行毒株已经变成EG.5变异株,目前尚未清楚三叶草生物研发的新一代疫苗,是否能覆盖更多变异毒株。

押注四价流感疫苗

新冠疫苗前景黯淡之际,三叶草生物急需新的亮点支撑业绩,他们选择了“打造领先的呼吸道疫苗产品组合”,以“引入+自研”的方式扩充相关的疫苗产品线,该公司声称将会提速自研管线的进展,优先专注呼吸道合胞病毒候选疫苗。

今年2月,三叶草生物宣布与台湾国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光生技)签订独家协议,在中国大陆分销AdimFlu-S(QIS),该疫苗曾经是唯一获批用于三岁及以上人群的进口四价季节性流感疫苗。

截至今年 7 月,中国获批上市的四价流感疫苗共有9款,研发机构不仅包括华兰生物(002007.SH)、长春生物等中国老牌疫苗企业,也包括国际疫苗巨头赛诺菲(SNY.US)。三叶草生物引进的AdimFlu-S则进展落后,公司称,预计该疫苗将于今年第三季度进口到中国大陆,并进行后续批签发检测,其后会陆续供应市场。

新冠疫情之后,大众对呼吸道传染病更加重视,流感疫苗市场空间广阔。东吴证券的研报指出,预计未来三至五年间,中国四价流感疫苗“供应天花板”约为每年2.5至3 亿剂,仍以存量厂商为主,且存量厂商具备较强先发优势。考虑到三叶草生物以往只有一款新冠疫苗进入市场,未来能在竞争激烈的四价流感疫苗市场中获得多大的收益,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对三叶草生物而言,近期可能将迎来资本市场的一场风暴。由于恒生指数公司或在8月25日公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恒生指数系列检讨结果,部分市值不足40亿港元(37.2亿元)的港股通投资目标可能惨遭剔除。华泰证券7月公布的研报显示,三叶草生物岌岌可危,因其在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的平均月末市值仅为29亿港元。

若三叶草生物被移出港股通名单,将大大影响其流动性。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遭剔出深港通的20家公司,平均股价下跌24%,成交活跃度也普遍下降,平均成交额萎缩42%。

三叶草生物当初上市时的发行价高达13.38港元,如今股价已长期在1港元左右徘徊,投资者损失不少。虽然最新的盈利消息带来一波股价上涨,但是这笔3.84亿美元的高额收入属一次性收益,如果引入的流感疫苗商业化不顺利,其盈利状态恐难以为继,后续的研发恐怕仍将受资金不足的掣肘,投资者宜谨慎考虑其前景。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京东拟收购德国电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证实,正与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进行收购谈判。据路透社报道,京东出价为每股4.60欧元,较周三股价溢价约23%,交易总值约22亿欧元(25.9亿美元)。 Ceconomy为欧洲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旗下拥有MediaMarkt与Saturn两大品牌,于多个欧洲国家拥有约1,000间门店,员工人数约5万人。2023/24财年,该公司销售总额达224亿欧元,其中网店贡献达51亿欧元。 若交易落实,将使京东得以大举进军欧洲市场,借由Ceconomy庞大的线上与实体零售网络,扩展其在欧洲的电子商务版图。京东去年曾考虑收购英国零售商Currys,但最终未达成协议。 京东美股周四收跌1.36%,收报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开,至中午收入报130.2港元,跌2.3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维立志博一鸣惊人 首开爆升逾倍

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挂牌,开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后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报69.65港元,较定价高99%。 公司共发售3,686.25万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终以上限定价,香港公开发售录得近3,494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近40倍。 公司集资净额11.79亿港元,65%用于产品的持续临床开发及监管事务、15%用于扩展现有的管线及优化集团的技术平台、10%用于提升生产能力,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建滔中期盈利增长强劲

建滔集团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录得强劲利润增长,原因是其制造和销售层压板及印制电路板(PCBs)的核心业务表现稳健。 公司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飙升逾70%,从去年同期的15.1亿港元增至超过25.6亿港元。 建滔股价周五开盘上扬,并在上午交易中上涨9.2%,报HK$28.35。该公司股价年初至今已上涨约5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imutian does agricultural e-commerce

资金紧绌的一亩田 纳斯达克抢滩救急

这家农业B2B平台运营商申请纳斯达克上市,其财报显示去年营收下滑,公司正实施激进的成本削减计划 重点: 一亩田已申请纳斯达克上市,计划筹资最多2,300万美元,其高昂支出导致现金储备岌岌可危 这家B2B平台运营商,去年营收因削减成本下滑,但长远来看,公司有望受益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阳歌 农业B2B平台运营商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已驾轻就熟地收割作物,更准确说是帮助生产者对接采购商。如今,公司因现金储备告急,正转而瞄准纳斯达克上市,试图通过最高募资2,300万美元收割投资者资金。 这家名称意为“一亩田”的企业在概念层面颇具亮点,坐拥超高利润率,且在政府全力推动现代化的农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然而,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书显示,一亩田过往的高支出导致持续负现金流及亏损。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大力削减开支。 较之同业,一亩田寻求的估值定位也显激进,意味其股票上市后或将面临压力。 一亩田具有中国电商及互联网企业的典型特质,乘21世纪前二十年数字经济腾飞之势,步入发展黄金期。公司资历深厚,创始人邓锦宏2009年辞去百度营销部产品经理职位,进军农业电商。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者热衷向此类初创企业掷下数百万美元资金,不计盈亏地寻找下一个百度或阿里巴巴。邓锦宏借此东风,打造出中国最大的农业B2B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已汇聚3,900万商家及2,100万在售商品。 中国正将农业从分散型小农经济,转向应用先进种植技术的现代化集约农场,一亩田恰逢其时,占据战略契合点。 上月,我们报道拟上市公司潍柴雷沃时,曾详解其智能农械如何受益现代化浪潮。此次转型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两大国家规划中均有部署。此类计划往往预示,相关企业可获得政府资金与资源倾斜。 招股书中的市场数据昭示行业爆发前景,中国农业B2B电商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以17.5%年增速扩张,为GDP增速的两倍有余,2029年将达2,842亿元(约合400亿美元)。一亩田虽因主营撮合交易收取佣金致营收规模偏小,但占据有利卡位可分得红利。 不过,上述高增速未在一亩田营收端体现,其收入至少从去年开始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1.61亿元,较2023年的1.88亿元同比下降14%;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6%至 3,430万元,低于上年同期的3,920万元。 大力削减成本 公司对营收下滑缘由语焉不详,仅模糊归因于“战略性聚焦农产品采购贸易业务,调配资源预算加速主产区零售网络建设”。 但最可能的解释,或许还要回到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个更为亢奋的时代。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那时,互联网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市场份额,常常招揽那些利润较低的客户,仅仅是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即便这种做法会消耗大量资源。 实际上,公司毛利率表现亮眼,今年第一季度从上年同期的73.8%升至79.1%;2024年全年毛利率更高达81%。 但公司营销、管理和研发开支高企,去年总额几乎等同全年营收,导致持续的负现金流:去年净亏损3,49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续亏264万元。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两期亏损额同比均大幅收窄。 一亩田似乎终于认清热钱涌动时代已成过往,正大刀阔斧降本增效以求盈利。降本举措在行政开支上尤为显著,去年初至今,削减超过五成,其中主要来自人员优化,截至3月底员工总数为573人,较2023年末的789人缩减逾四分之一。 长期高支出侵蚀其现金储备,3月底仅余63.2万元(不足10万美元),较去年末本就不足的277万元再度锐减。招股书未着重讨论停业风险,推测公司仍具融资能力维系未来一两年运营,以期通过精简开支实现盈利。 以其去年营收及4.67亿至5.72亿美元估值区间计,一亩田市销率(P/S)达21至26倍,定位激进。横向对比,B2B家居电商GigaCloud(GTC.US)市销率仅0.86倍,即便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仅2.13倍,尽管其40%的毛利率仅为一亩田的一半。 核心症结在于,一亩田亟需强化成本管控,需淘汰低效客户及优化人力结构。若能在此前提下维持较高毛利率,待营收重拾增长并实现盈利时,公司或可迎来全新发展格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