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资者涌入中国股市 中信证券迎来黄金期

得益于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热潮的带动,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第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均大幅攀升 重点: 中信证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52%,营收增速与之持平 中国股市的上涨推动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场复苏则带动其投行业务攀升    梁武仁 中国股市摆脱多年低迷,重获资金追捧之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时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受市场回暖推动,这家中国最大券商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52%至94亿元(约合13亿美元),营收增长56%至228亿元。营收激增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近三倍增长,该板块占营收比重跃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证券核心业务同样显著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个月,中信证券收入同比增长33%,净利润同比增长38%,在经历同等时长下滑周期后,首次实现连续两年利润增长。 上述数据印证,尽管宏观经济仍显疲弱,但作为头部金融集团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证券正受益于科技板块带动的股市反弹。牛市行情直接带动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时也为其所持资产带来估值收益。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复兴对雄踞亚洲投行金字塔顶的中信证券构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资活动再度升温,众多中国企业争相把握机会,利用香港这一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市场筹集新资金,以支持业务扩张,特别是海外发展。凭借其广泛的人脉与强大的承销能力,中信证券在这场IPO盛宴中占据吸金制高点,有望从大量新股上市中获取可观手续费收入。 中信证券佣金收入结构显示,内地及香港两地股市繁荣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业务。首先,经纪业务净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长51%至约110亿元,占公司季度收入总额近半。 中国股市持续升温 如此表现实属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间,中国股市表现火热,上证综指涨幅逾12%,而以科技股为主的深证成指更飙升超过30%。强劲市况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佣金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中信证券借助其行业龙头地位与品牌规模,在吸引散户投资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务方面拥有明显竞争优势。 经历长期低迷后,港股IPO市场强势复苏,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佣金收入顺势劲增32%至37亿元。今年首九个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约2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该数据令香港遥遥领先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重夺全球最大IPO市场桂冠几无悬念。 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请,平均每天超过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国“十一”黄金周假期导致市场短暂放缓,申请活动仍保持活跃。 这波新股热潮为中信证券带来丰厚收益。该公司在亚太地区(不含日本)投行手续费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这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于5月在港集资超过50亿美元,创2021年以来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个案是挖掘机制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刚完成募资16亿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 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收入亦上升16%,达87亿元。虽较另两大业务增速稍显温和,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众多企业尚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已属难能可贵。 不过,中信证券的顺境能否持续犹未可知。当前A股市场高涨情绪或难以为继,其与消费疲软、地产低迷等经济结构性短板已然脱节,更遑论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创年内新低。 此类隐忧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当下,投资者不仅涌入A股,更竞相增持中信证券股票(H股年内涨幅56%),因其被视为中国市场的投资风向标。目前,该股市盈率达17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与国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证券无疑正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能否长期维持这种势头?当投资者最终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无法支撑当前的乐观情绪时,这波行情是否会遭到现实检验、从而削弱其优势,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g Kong emerges as favorite Chinese IPO location

香港成为中国公司上市首选目的地

随着中国A股市场放缓新股发行步伐,且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纽约吸引力下降,香港正成为中国企业上市的首选目的地 重点: 在今年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的113宗海外上市申请中,纽约和香港平分秋色 看来明年香港将成为中国企业IPO的主要目的地,其中消费类公司是规模最大的一个类别    阳歌 中国的IPO列车正越来越多地驶向香港,那里正在迅速成为比纽约乃至传统的深沪A股市场更受欢迎的目的地。这是观察2024年中国企业IPO情况后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今年下半年,中国企业上市势头强劲。 这种趋势看来将延续到2025年,它背后主要有两个推动因素。一方面,中国正在大幅减少批准新的A股上市申请,以扶持国内市场。这促使很多原本会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公司转而考虑香港。与此同时,出于对未来中美紧张关系的担忧,企业正越来越多地避开纽约。 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的数据中,该机构是这类IPO的把关人,所有境外上市都必须获得它的批准。 截至12月25日,证监会今年批准了113宗海外上市申请,它们几乎平均分布在中国香港和纽约,前者为57宗,后者为56宗。但在获批的赴纽约上市申请中,48宗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仅有8宗。相比之下,赴港上市申请更均衡,上半年获批32宗,下半年25宗。 从证监会的待审批申请数据来看,向香港转移的趋势预计将在明年进一步加速。在目前的113宗待审批申请中,81宗(约72%)为赴港上市申请,赴美申请仅29宗。有意思的是,还有3宗申请赴中国台湾上市,这种情况似乎是首次出现。值得一提的另一点是,一家矿业公司计划在香港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双重上市,这似乎也是开了先例。 就实际新股发行数量来看,2024年下半年香港的表现相当强劲,预示着这股积极的势头将持续到2025年。据毕马威统计,香港上半年完成了30宗IPO,筹集资金134亿港元(约17.3亿美元)。而截至12月8日,下半年的IPO数量小幅上升至33宗,但得益于几宗大型交易,筹资总额增加了三倍多,达到695亿港元,使香港成为今年全球第四大IPO市场。 相比之下,据安永统计,中国A股市场全年新股上市仅95宗,同比下降73%。筹资金额更是大降83%,仅为618亿元(约85亿美元),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低点。由于市场情绪疲软,证监会大幅收紧新股发行审批。 消费行业占主导地位 香港一直是消费类IPO的热门目的地,这一趋势在2024年非常明显,预计2025年还会增长。美国投资者更青睐科技和新经济公司,因此纽约从来都不是此类中国IPO的热门选择。而中国对这类公司的上市也越来越漠不关心,在新股发行配额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往往给予新能源和微芯片等政府青睐的行业优待。 过去一年,香港最大的6宗IPO中,有5宗来自消费行业,其中最大的上市是家电巨头美的集团(0300.HK; 000333.SZ),它在9月募资357亿港元。 另一值得关注的消费类IPO来自珍珠奶茶制造商茶百道(2555.HK),这是香港今年第五大IPO,筹集了26亿港元。此次上市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来自一个过热的行业,至少还有三家主要的珍珠奶茶制造商正在等着上市。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茶百道的股票表现糟糕,导致证监会采取了有些不寻常的举措,暂时停止了该群体的新股发行,直到本月早些时候,证监会才批准了古茗的IPO申请。 这一批准意味着珍珠奶茶企业上市可能很快就会恢复。它们应该会成为明年最大的新股发行中的一部分,包括行业领头羊蜜雪冰城,从而延续消费类企业在香港IPO市场的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过去一年中国企业在纽约最大的新股发行都来自科技和新经济公司。其中,领头的是存在竞争关系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WRD.US)和小马智行(PONY.US),它们分别筹集了4.59亿美元和4.13亿美元。另一家唯一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在美上市公司是极氪(ZK.US),这是汽车巨头吉利旗下的电动车子公司,融资额为4.41亿美元。 一个刚刚出现并可能在明年增长的趋势是A股公司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这样的上市有助于企业实现投资者群体的多元化,并且可以提供一种筹集外汇的方式,为全球扩张提供资金。美的9月在香港上市,启动了这一趋势,随后领先的物流公司顺丰控股(6936.HK; 002352.SZ)在一个月前筹集了58亿港元。明年赴港二次上市的内地企业当中,最大的IPO可能来自在深圳上市的宁德时代(300750.SZ),据报道,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已聘请顾问研究这一计划。 尽管中国香港、纽约、中国台湾甚至哈萨克斯坦正成为热门的中国公司境外IPO目的地,但明年规模最大的IPO之一可能会在欧洲进行。这里我们说的是伦敦证券交易所,据报道它正在洽谈承接快时尚品牌Shein的巨量级上市。 Shein原本希望在纽约上市,但这个计划因地缘政治因素而受挫。这导致该公司将目光转向了伦敦,最新报道显示,这个预计筹集数十亿美元的交易仍在谈判中。双方仍有可能谈崩,若是如此,Shein可能会收拾行囊,像许多规模较小的中国同行一样前往香港。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控股股东减持A股 药明康德大挫10%

最新: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上周五公布,公司控股股东拟透过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于7月4日至9月30日按市场价格减持最多8,868.03万股A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 利好:是次减持只涉及该公司在上海上市的A股,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而且不包括在港股上市的H股。 值得关注: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大股东减持股份是利空的信号,意味股东可能对公司前景存在负面看法,希望在股价下跌前套现;但如果减持是源于股东自身资金需金,未来也可能会有其他后续减持行动。 深度:药明康德成立于2000年12月,是中国领先的综合型医药外包服务(CXO)公司,全面覆盖从药物发现至商业化的全产业链业务。由于国内医药研发及生产服务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海外医药创新服务需求也保持旺盛状态,加上全球创新药企热衷于研发新冠药物,药明康德近年收入增速不断加快,最近更预告今年第二季的收入将同比大增63%至65%,是连续9个季度录得收入增长。然而,在这种乐观的运营背景下,控股股东仍然减持公司股份,此举将引起市场猜疑,对股价带来不利影响。 市场反应:药明康德的A股与H股周一开盘都大幅下挫,其A股中午收盘急跌9.8%至93.05元,H股则跳水10.3%至94.55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位。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