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多元化转型 再启香港上市路
今年上半年业绩持续强劲增长之际,总部位于深圳的东鹏正加速突破功能饮料的边界 重点: 首次申请失效后,东鹏饮料再递交香港上市申请,数据显示其上半年销售额劲增37% 高达10亿美元的募资计划,将助力这家饮品企业建设新生产基地,推动其突破功能饮料的单一布局 谭英 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5499.SH)的前身是国有企业,1994年在深圳成立。至2017年,公司仍主要局限于中国广东省的基地。如今,在当前的民营体制下,东鹏已将主打饮料销往全中国,并逐步进入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 当前,公司计划向香港投资者发行股票,后者正积参与近年来最活跃的IPO市场。尽管具备传统产业背景,但凭借“出海+品类破圈”双轨并行的增长故事,既推进国际化布局,又突破功能饮料窠臼开发新品,东鹏饮料有望赢得市场高度关注。 东鹏饮料的股票已在A股上市,公司趁着最近内地上市企业赴港第二上市的趋势,寻求在香港作第二次上市,以面向更多国际投资者。 最新申请文件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东鹏饮料累计触达超过2.5亿消费者,布局超过420万个终端销售网点,拥有超过3,200家经销商网络。此次是4月首次申请失效后再度递表,公司已委任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及瑞银集团为承销商,据早前报道募资额或达10亿美元。部分资金将用于建造新基地,包括4月已在海南奠基的工厂,旨在服务剛起步但持续扩大的全球业务。 申请文件显示,东鹏饮料正扩建现有四大生产基地并新建三家工厂,第八座生产基地已在规划中。公司年产能从2022年的280万吨跃升至去年的490万吨,产能利用率达89.5%。当前59亿元新建产能项目投产后,年总产能预计将提升至1,200万吨。 东鹏饮料的A股投资者对此次港股上市反应平淡,上周公告后两日股价虽仅上涨2.5%,但随后交易日悉数回吐涨幅且跌幅扩大。 这可能由于公司已先行在上交所披露半年报,加之当前香港新股市炙手可热,截至9月末,港交所年内IPO募资总额达232.7亿美元(66宗上市),其中6宗募资超10亿美元,其融资规模有望超越纽交所及纳斯达克,市场可选的投资目标本就丰富。 绩优龙头 自2021年5月登陆沪市至今,东鹏饮料股价累计飙涨近五倍,市值达1,510亿元人民币(212亿美元),市盈率高达38倍。作为A股唯一市值破千亿的饮料企业,其发展史上长期专注于功能饮料领域,尤以打造红牛平价替代品而闻名。 申请文件援引的独立研究显示,东鹏饮料已超越原版红牛成为中国功能饮料龙头。其市场定位采取差异化策略,产品定价介于高端路线的红牛(主打体育营销)与行业第三的达利食品旗下乐虎(聚焦平价策略及本土赛事赞助)之间。 东鹏饮料销售额从2022年的85亿元激增至去年的158亿元,在1.3万亿元规模的中国软饮市场中,跻身上市企业20强增速之首。2024年利润增速更胜营收,从14亿元跃升至33亿元,净利润率由16.9%升至21%。今年上半年营收与利润双线飘红,同比增幅均达约36%。 尽管公司产品已进入越南、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但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依然贡献99.8%的绝对主力营收。 深耕下沉市场与线下渠道曾助推东鹏饮料逆袭,而新增长来自其功能性饮料矩阵下的细分品类——补水运动饮料。旗下“东鹏补水啦”品牌2023年面世后,当年至2024年销售额激增近四倍,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三倍,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9.4%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9%。 相较主攻蓝领、学生等抗疲劳群体的功能饮料,运动饮料则锚定体育竞技及电竞用户。虽暂未超越达能(BN.PA)脉动、可口可乐(KO.US)动乐等成熟品牌,东鹏正稳步缩小差距。 公司还加速布局健康饮品赛道(申请文件列为“其他饮料产品”)。该业务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6.7%升至今年上半年的8.2%,主要源自上茶、果之茶、多喝多润、东鹏大咖、海岛椰等品牌。 东鹏饮料董事蒋薇薇去年9月在行业峰会上接受FoodNavigator Asia采访时表示:“众所周知,饮料行业存在Monster的单一爆品路线,也有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的多品类开发模式。”她补充称,公司经双轨实践后选择拥抱多品类战略。 由此引出一问:东鹏饮料会否成为中国版可口可乐?这似乎仍是一个梦想,可口可乐全球触达、2,875亿美元市值及去年470亿美元销售额,令东鹏饮料相形见绌。然而,中国典籍有鲲鹏之变:巨鱼化神鸟,展翅九万里。或许东鹏饮料也能效此神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圣桐特医冲刺港交所 乘关税战叫板外资龙头
这家总部位于青岛的特医食品制造商,正挑战主导中国市场的外资跨国公司,后者可能面临关税的不确定性 重点: 圣桐特医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公司拥有一批重量级投资者,且收入与利润飙升 随着中国生育率下滑,这家专注婴儿的特医食品制造商正多元化布局,进军中国上升中的老年营养市场 谭英 当圣桐特医(青岛)营养健康科技股份公司于上周五首次公开披露其香港IPO计划时,中信证券为保荐人。但不久后,公司透露中信里昂证券也将作为总协调人加入承销团队。 对于这样一家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圣桐特医的财务指标确实令人瞩目。其收入在过去三年近乎翻倍,从2022年的4.91亿元增至去年的8.34亿元。2024年,来自跨境电商平台的收入达4.05亿元,占总收入的48.6%。公司调整后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1.21亿元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1.99亿元。而其毛利率三年来始终维持在71%左右的高位,令人称羡。 前身为青岛圣桐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的圣桐特医,是最早进军国内特医食品市场的本土企业之一,主要专注过敏婴儿特制产品,该业务贡献去年的九成收入。 仍占圣桐特医销售额过半的国内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雀巢(NESN.SW)和达能(BN.PA)分别位列第一及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圣桐特医和第四的雅培(ABT.US)。根据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研究,这使圣桐特医居国内同行之首。前五强中唯一的其他本土企业是乳业巨头飞鹤(6186.HK)。 飞鹤当前的市销率达2.32倍,这意味着若圣桐特医匹配此水平,基于2024年销售额,其估值或达20亿元左右。这有望助其集资5亿元甚至更多,为其目前在内蒙古新建的设施扩大产能提供资金。 此次上市仅是圣桐特医的最新融资举措,公司还于今年2月在B轮融资中募得4亿元。其支持者都是顶尖机构,包括上汽集团旗下的恒旭资本、高瓴资本、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以及中金公司。 特医食品需医生监督、且以特殊需求婴儿产品主导。在中国,所有特医食品的渗透率仅为3%,远低于成熟市场40%的水平。根据上市文件,中国市场的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29年规模将达531亿元,其中婴儿产品占274亿元,约半数份额。 当前,对圣桐特医等公司挑战其国际同行较为有利,若后者的供应链部分位于美国,它们可能受中国报复性关税拖累。圣桐特医唯一的外部供应商位于韩国,相对来说受关税战影响不大。但需指出,公司近半产品销往海外,主要渠道为电商。然而,上市文件未具体说明其中是否有销往美国的部分。 二十年历史积淀 圣桐特医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当时是圣元营养旗下的特医食品事业部,由张亮与孟秀清夫妻二人掌控。张亮于1998年创立生产婴儿配方奶的圣元国际集团,公司2007年至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被张亮私有化。 据上市文件,中国本世纪初尚无本土特医食品生产商。作为当前的国内行业领头羊,圣桐特医已拥有14款主要特医食品产品,以及7 张特医食品注册证。 鉴于中国生育率急剧下滑,圣桐特医受投资者热捧似有悖常理。2024年是农历龙年、受准父母偏爱,中国出生人口自2023年的900万升至950万,为全球之最。尽管如此,长期前景仍堪忧,这是晚婚及育儿成本高等成熟经济体常见的因素。对此,公司反驳称,中国的Z世代父母已致力保障婴儿的营养,并加快购买特制产品,以应对孩子的任何异常。 即便如此,意识到人口趋势对其不利,圣桐特医正多元化开发成人产品以补全当前产品线。官方资料,中国60岁以上人口2023年占比已超五分之一。随着该群体扩大,预计非婴儿特医食品需求将激增。据上市文件,2024至2029年,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达21.5%,2029年销售额将达258亿元。 公司在上市文件中表示:“以‘精确营养、专业呵护’为理念,我们关切特殊群体需求,涵盖面对过敏、不耐受乳糖及早产风险的婴儿,以及银发族。” 圣桐特医通过300余家分销商售货,渠道包括医院、月子中心、专卖店及线上,终端覆盖超17,000个网点。 2023年之前,圣桐特医位于青岛的主要生产基地与母公司圣元集团共享,基地2024年年产特医食品1.7吨。公司今年2月另开一家新厂,第三家工厂也正在内蒙古建设,预计2026年投用。 圣桐特医需加速行动,因为新兴本土竞争者步步紧逼。2022年至2023年,中国新特医食品注册数量从13款跳涨至70款,去年又新增42款注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20日,国内206款特医食品注册中,本土企业占174款,表明中国本土公司竞相争夺这重要市场。 需要指出,国际巨头仍坐拥巨大优势,雀巢以57%市占率坐头把交椅,达能以18.4%居于其后。圣桐特医无疑希望分一杯羹,而民族情绪的上市,对国货亦有利。如果能让投资者确信其能保持强劲增长,那情况对圣桐特医更有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