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sound makes trading debut

新闻概要:云知声上市为投资者提供垂直整合型AI解决方案

这家面向多元商业客户的人工智能服务商通过香港IPO募资4,100万美元,未来数月或通过增发股份募集更多资金 阳歌 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678.HK)于本周一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为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具有广泛潜在商业用户基础的全集成人工智能选项。 云知声通过出售156万股股份,每股定价为205港元,成功募集了2.06亿港元(约合2620万美元)资金,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股份分配给了三家基石投资者。此次发售的股份仅占公司总股本的2.2%,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如果市场需求强劲,云知声可能会在未来数月内进行一轮或多轮增发,以筹集更多资金。 云知声股价开盘无升跌,报205港元,公司市值达到了145亿港元。 作为中国AI领域老牌企业之一,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黄伟和梁家恩均具有科学背景。公司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以及早期在语音识别和认知智能方面的研究积累,已经打造了数十款垂直整合型产品,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面向来自多个行业的商业客户进行销售,包括医疗、保险、日常生活和交通运输等。 云知声的AI服务能够帮助客户更高效地运营其业务流程,而支撑这些服务的是其2016年开始建立的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在Atlas的基础上,公司于2023年推出了自研的山海大模型(UniGPT),这是一款600亿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也是公司面向客户的云知大脑(UniBrain)技术平台的核心。 云知声去年营收增长29%,从2023年的7.2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9.39亿元人民币(约合1.31亿美元)。公司把营收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医疗保健和“生活”。“生活”类别占去年总营收约80%,涵盖了来自智慧交通和智慧生活领域的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贡献占比仅约四分之一,这一比例相对较低,表明云知声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这在中国AI领域中相对罕见,业内大部分公司往往依赖少数几个客户来获取大部分业务。 去年公司毛利率达到38.8%的较高水平。然而,与AI领域的许多公司一样,云知声的研发支出较高,导致其经调整净亏损去年扩大了22%,从2023年的1.3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1.68亿元人民币。到去年年底,公司的现金余额下降到了1.56亿元人民币,不过,新募集的IPO资金应该会有助于公司在未来实现盈利。 按照IPO价格计算,云知声的市销率(P/S)为14倍,与其在香港上市的同行相比,这一数值看起来相当强劲。相比之下,规模更大的商汤(0020.HK)和第四范式(6682.HK)的市销率分别为12和43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nisound works with Shenzhen subway

AI新股蜂拥抢上市 云知声审慎募资4,000万美元

AI服务提供商云知星此次的上市募资额相对较少,只有4,000万美元, 占其股本的比例略超2%, 而其现金流正快速消耗 重点: 云知声计划通过香港上市募集约4,000万美元, 股票预计于6月30日挂牌 这家AI服务提供商去年收入增长29%, 客户群相对多元化, 但现金流正快速消耗 阳歌 AI新股市场,是否正趋于饱和? 这一问题,在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678.HK)的最新招股文件中跃居首位。云知声周五低调启动香港IPO, 募资目标至多仅为3.2亿港元(约合4,100万美元)。公司计划发售156万股, 仅占股本的2.2%, 似乎表明其对股票的热度并不十分自信。 此外, 云知声称已找到基石投资者认购约三分之一股份, 意味向其他投资者仅售约100万股, 每股定价在165港元至205港元。若上限定价, 公司市值将达145亿港元, 但根据最新招股文件, 股价更可能接近下限, 其估值约为117亿港元。 云知声预计于6月30日在主板上市。 那么, 云知声为何对此次上市持如此谨慎?公司提供AI产品及服务, 旨在助力医疗领域及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如酒店及交通运输等行业,提升运营效率。其增长步伐稳健但不惊艳, 去年收入增幅为29%。 不过,云知声现金流为负, 去年消耗逾半现金储备。与此同时,…
Nuobikan racing to get listed in Hong Kong while nursing only limited appeal

卖点有限的诺比侃 AI风口下赶上市

人工智能不但成为今天市场热话,更加是资本市场青睐的行业,相关公司也竞相赶上市 重点: 诺比侃过去三年连续取得盈利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AI交通   刘智恒 雷军说过:“站在风口,猪也会飞。” 相信资本市场对这句说话更加深信不疑,近年人工智能(AI)已成科技界的一大趋势,AI公司当然不会错过这个黄金风口,一窝蜂涌到香港上市。 AI技术公司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亦深明此理,去年已申港上市,但期限已过,近日再向港交所递交新的申请书。 公司提供AI行业模型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主要分三大类,一是AI+交通,涉及轨道交通、城市交通及机场;其次是AI+能源,包括电力及化工,第三是AI+城市治理,包含园区、校园及社区管理。 诺比侃通过自主研发的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为交通、能源及城市治理的客户,实现智能化监测、检测和运维等。 公司的业务模式分三层,分别是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AI行业模型,以及AI+解决方案。 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是公司业务模式的支柱,拥有生成不同AI行业模型的底层通用技术。AI行业模型,则集合业务数据及行业洞察的算法,用于赋能各个行业的特定模式。至于AI+解决方案,是应对客户在更复杂多维的业务场景中的需求。 业绩连年增长 公司过去三年的业绩均有所增长,2022年至2024年,收入为2.53亿元、3.64亿元及4.03亿元,当中以AI+交通的占比最大,去年占总收入的52%。期间公司的盈利是6,316万元、8,857万元及1.15亿元。 对于AI公司来说,诺比侃给予投资者的亮点,肯定是已有盈利。强如人工智能的大神第四范式(6682.HK),至今仍处于亏损状况,是以诺比侃能有盈利,而且亦朝着一个上升趋向,过去两年分别增长40%及30%,确实难能可贵。 核心业务行内第七 不过,纵能有盈利,但在业内,诺比侃并非处于头部位置。公司最引以为傲的业务,亦即其收入的核心来源——AI+交通中的轨道行业,据灼识咨询资料,按2023年的收入而言,其在交通上的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在内地只排行第七,前五大也不到,反映其在市场并非领导者。 至于AI+能源业务,市场前五大企业占有率约20%,诺比侃并不在五大之内。而中国AI+城市治理行业,更是高度分散且区域多元化,反映市场竞争激烈,而头五大公司市占率约为10%,诺比侃亦未能打入五大之列。 创始人知名度逊色 人工智能企业的一个重要致胜关键,就是能否拥有超高技术。诺比侃主要创始人廖峪,于2015年成立公司。申请文件中披露,他在先前的职业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经验,在2007至2016年间,在其他软件开发企业担任技术人员。 相比在港上市的AI公司灵魂人物,如商汤(0020.HK)已故创始人汤晓鸥、创立希迪智驾的李泽湘,或第四范式首席执行官戴文渊等,均属行业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廖峪的背境似较逊色,究竟他的团队技术能力有多强,我们未能具体了解。 规模远逊AI龙头 论规模,诺比侃在行内只属中型企业,商汤去年收入37.7亿元,高于诺比侃逾8倍,更别说第四范式,去年收入达到52.6亿元,抛离诺比侃达12倍。虽然两家行业龙头仍未有盈利,但因业务越做越大,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亏损逐渐收窄。特别第四范式,距离盈利之路只一步之遥,一旦转亏为盈,在资本市场上将可弯道超车,抛离对手。 市场亦批评公司的个别财务情况,最主要是应收款在过去三年一直增加,分别是1.76亿元、3.03亿元及4.74亿元;期间的坏账更拾级而上,分别是2,176万元、4,986万元及6,517万元。周转天数也大幅上升,由192天升至241天,到去年更达352日。 目前商汤的市销率为14.4倍,第四范式更只有3.7倍,诺比侃规模难与两家企业相比,之前公司进行的第四轮融资后,市场估值为21亿。诺比侃要在香港资本市场中突围而出,或吸引投资者,相信并不容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ourth Paradigm

数据优势将为中国AI发展提速

中国拥有的庞大数据资源将是中国AI发展的机遇 李世达 中美战略竞争持续,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半导体与人工智能(AI)方面的限制将有增无减,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就会停步,也不会妨碍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企业的追求,而中国在数据方面的优势,将帮助中国企业在AI技术运用上走得更远。 外界预期,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对中国在半导体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限制将会加强,但在特朗普11月初胜选后,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指数(H30184.CSI)却连续上涨了六天,创下两年半新高。这是因为投资人认为,为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收紧,中国领导层将会加快半导体的国产化替代。 事实也是如此,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列为重中之重,而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便是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当前科技顶峰领域,人工智能的本质是通过计算机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驱动力。而AI技术的价值只有与特定的业务知识相匹配,被设计嵌入到日常业务运营当中,才能充分释放出其潜力。 AI技术要从基础设施进入更广泛的应用层面,前提在于拥有足够大的数据量。港股上市公司第四范式(6682.HK)创始人、CEO戴文渊,近日在“第九届格隆汇全球投资嘉年华金格奖年度卓越公司”颁奖典礼上表示,现在AI行业需要更多优秀的数据,而不仅仅是更多的算力,而中国在这一转折点上拥有独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了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快速成长的机会。 “AI领域的新挑战,恰恰是中国的机会。”戴文渊说。 国家数据局上月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将兴建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这是中国首次针对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布局。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模型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潜力。而中国在高质量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学习如何高效的运用自己的核心资产数据,将AI技术与商业战略紧密结合,将是企业的制胜法宝。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流通股份增近倍 第四范式股价有压力

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及服务的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682.HK)公布,已获香港联交所于9月5日批准,将近1.32亿股内资股转为H股,涉及的参与股东共36位。 该批股份转为全流通股后,集团的H股数量增加97%至近2.7亿股。第四范式近期股价拾级而下,较今年高峰的115港元下跌68%,若有更多流通股份,有机会对股价构成更大压力。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ourth Paradigm reports strong revenue gain

第四范式被低估 “先知5”或能一洗颓风

这家人工智能公司旗下产品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首季度收入增长28.5% 重点: 第四范式一季度收入增长28.5%,但由于推出新平台增加研发支出,令毛利率下滑 与同行相比,公司的股票被低估,当前股价较去年9月的IPO价格下跌近10% 阳歌 在投资者眼里,中国人工智能(AI)领域的公司似乎并不都是平等的。 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682.HK)受尊重的程度,远不如商汤(0020.HK)和云从科技(688327.SH)等知名公司,尽管它的收入比这两家公司高,而且增长势头良好。 这或许要归因于商汤和云从科技专注于计算机视觉AI,通常用于监控,而第四范式专注的技术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第四范式希望通过3月推出的最新先知AI平台5.0版本,为其股票引发一些新的关注,公司在上周公布的一季度业务表报告中,对该平台进行了详细介绍。 说实话,如今中国领先的AI公司中,没有像外国大型AI公司那样吸引投资者的兴趣,原因很大程度要归因于美国的各种限制,从不容许投资此类中国公司,到禁止向该类中国公司销售微芯片和软件等先进的美国技术,一切都是华盛顿为遏制中国AI产业所作出的努力。 就第四范式而言,去年3月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未经华盛顿特别许可,不得购买美国先进技术。之后,美国投资银行巨头高盛,不再担任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承销商。 尽管如此,第四范式仍坚持推进上市,并在去年9月正式在港筹集约1亿美元。但从那以后,公司发展道路坎坷,即使它去年实现了两位数的稳健收入增长,而这增长持续到今年首季。周二收盘价为50.65港元,较55.60港元的发行价低大约9%。 一季度业务表现中的亮点,是3月推出的先知AI平台,预料有望提高公司今年的收入增长。公司在公告中说:“先知AI平台5.0以预测下一个任意模态为技术原理,可基于各行业场景的不同模态数据,构建行业大模型,极大拓展行业的应用领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大模型供给。” 公司举例,新平台可以基于健康管理领域的体检报告数据,帮助医疗机构预测病者未来三年的健康水平。与早期产品相比,平台最大的优势似在于它能够提供行业特性的功能,而不仅是借通用的功能来提高业务效率。 投资者对新平台的推出并不十分兴奋,第四范式的股价在公告发布后的第二天下跌3.1%。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股价逐步收复失地,到周二收盘时比公告发布前上涨了2.4%。投资者必然会密切关注公司中期报告的最新情况,以了解这个平台的发展速度有多快。 估值偏低 虽然新平台可能成为新的主要增长动力,但第四范式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太多尊重,至少从目前如是。其股票当前的市销率(P/S)仅为3.66倍,而商汤的市销率接近12倍。云从科技的市销率更高,达到17.5倍,不过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后两家公司在上海上市,沪市对此类股票的估值要高于香港股市。 第四范式一季度报告显示,收入同比增长28.5%至8.28亿元,数字整体看起来相当可观;但我们应注意到,与公司去年全年36%的增速相比,这个数字有所放缓,去年它的总收入达到42亿元。 在一季度,来自公司开发所有模型的基础平台,先知AI平台业务的收入增长84.8%至5.02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61%。但这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被Shift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下降抵消,该解决方案用于更具行业针对性的功能,首季收入跌14.6%至2.49亿元所。 第四范式目前服务于金融、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和电信运营商等多个关键行业。它的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全年的40%升至一季度42%,这可能反映该公司为推出新的先知AI平台5.0而增加的支出。这类支出是AI公司的命脉,与商汤相比,第四范式的支出水平看上去相当合理,商汤去年的研发费用约占公司营收的100%。 强劲的收入增长,加上受控的研发支出,这些因素助力第四范式一季度毛利增长21%至3.41亿元。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季毛利率从2023年的47.1%下滑至41.2%。 公司没有提供一季度的净利润或亏损数据,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它仍在亏损。公司去年全年的调整后亏损从2022年的5.04亿元,收窄至4.15亿元。 去年底,公司持有的现金从2022年底的20亿元增加到26.7亿元,增长与它通过IPO筹集的资金大致相当。这确令人鼓舞,反映公司维持相对较强的成本控制措施,没有像一些竞争对手那样迅速消耗现金。 第四范式的用户群也相对多元,一季度共有124个客户,其中包括54个核心客户,每个核心客户的平均支出总额为890万元。 归根结底,与同行相比,第四范式的估值如此之低,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原因,尤其是考虑到它收入增长强劲、研发支出可控,并专注于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这个相对没有争议的领域。或许,在它公布上半年业绩时,新平台的一些强劲的业绩,可能会吸引一些投资者的兴趣。
Voicecomm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声通科技具潜力 盈利恢复可期

这家人机交互促进软件提供商已提交在港上市申请,估值或达5亿美元 重点: 声通科技已申请在港上市,其收入增长已从前两年的每年22%,加速至去年前9个月的51% 公司表示,最近在云计算、大数据和5G技术爆炸式增长的推动下,它所处的交互式人工智能软件市场迎来“拐点”       阳歌 人工智能(AI)对科技初创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来高速增长的机会,也会因巨额研发支出而造成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盈利的公司相对比较少见,与市场上大量还在亏损的选择相比,投资者可能也希望进行更仔细的考虑。 上海声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提供这样一个选择,公司本月申请在香港上市,估值可能达到5亿美元左右。声通科技身处人机交互领域,提供使用对话式人工智能(CoAI)技术,促进人机交互的软件,位置相对有利。 从公司1月12日提交给港交所的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数据来看,声通科技显然是该领域处于中流的参与者,在中国企业CoAI解决方案中排名第七,占中国CoAI解决方案整体市场的0.8%。  它目前的客户主要来自四个行业。排名第一的是城市管理和行政客户,约占去年客户总数的一半,其次是电信业(22%)、汽车与交通运输业(18%)和金融业(9%)。随着CoAI技术需求的增长,公司还在其他行业寻找机会,包括媒体、医疗保健、电子商务和零售。 声通科技看上去很有意思,因为它最近的增长速度快于整体市场,而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5G技术带来的需求爆炸式增长,整个市场的增长也相当快。声通科技称此类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企业级信息产出、传输及应用的范式”。 上市申请文件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到2027年,中国企业CoAI解决方案的整体市场,预计从去年的532亿元增长两倍多,达到1,900亿元,相当于年增长率29%。随着更多公司开始使用CoAI解决方案,这种高速增长即将到来,此类使用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10.4%上升到2027年的15.6%。 声通科技此前的增长与行业增长大致保持一致,但去年它的增长突然开始加速,这可能反映了该公司在上市文件中提到的“拐点”。其收入从2020年的3.47亿元增至2022年的5.15亿元,年增长率约为22%。但去年其增速突然飙升至51%,2023年前9个月的收入,从对上一年同期的3.24 亿元攀升至4.88亿元。 除了增长加速这个好兆头之外,还有一个好兆头是,受益于规模经济效益,其增长的质量似乎也相当不错。公司还得益于自身业务的两个趋势。 利润率更高的业务 在销售额方面,公司将客户分为两类:一类购买软件和硬件组合,一类仅购买软件。只购买软件的客户利润率通常较高,其业务占比已从2020年的18%,增长到去年前九个月的38%。 在收入方面,声通科技将客户也分为两个类型:企业,以及为地方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等大客户构建整个系统的系统集成商。面向企业客户的销售通常是两者中更赚钱,业务占比已从2020年的11%增至去年前九个月的约22%。 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对利润更高的纯软件销售和企业客户的更多关注,帮助公司将销售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20年的68%降至去年前9个月的59%。而同期毛利率从32.2%增至41.1%。 强劲增长和不断提高的利润率使其在排除一些非经营因素后,总体上是盈利的。尽管如此,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的增速相对较慢,仅为20%,远低于同期48%的收入增长和80%的毛利润增长。 在利润方面,声通科技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了净盈利,但在2022年和2023年前9个月出现亏损,这主要是因为可赎回资本的公允价值变动。 虽然这家公司的前景确实看起来相当乐观,但我们也应该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未付账单,随着中国经济在多年高速增长后放缓,未来几年,这可能成为许多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大麻烦。公司未付账单亏损从2020年占其收入的2.2%,激增至2022年的8.3%,不过这一数字在去年前9个月回落至2.4%。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研发支出,这往往是人工智能公司最大的痛点之一,因为它们必须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投入巨资,才能领先于竞争对手。声通科技的研发支出从2020年的1,37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6,400万元,增长了三倍多,并在2023年前9个月进一步跃升至7,560万元,约占营收的15%。尽管如此,这个支出比例仍远好于许多人工智能企业,这些公司的研发支出往往会超过总收入。 在估值方面,商汤(0020.HK)、科大讯飞(002230.SH)和第四范式(6682.HK)等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的市销率大多在6倍左右。如果按类似比例计算,声通科技的估值大约在5亿美元左右。总而言之,基于它在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中所处的地位,该公司看起来相当具有吸引力,它的利润率不断提高,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恢复盈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