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hui pushes for protective IPO as risk factors multiply

政策逆风佣金缩水 手回科技背水一战

面对去中介化、佣金率下降等不利因素,网络中介保险平台手回科技IPO有着非成功不可的压力 重点: 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下滑15.1%至13.9亿元,主要因为寿险收入下滑 以2023年长期人身险总保费计,公司市场份额为7.3%,排名全国第二   李世达 中国保险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如今正进入结构性调整与数字化转型的阶段。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出现,促使保险公司探索不同的方法来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直接与保险客户联系。在此趋势下,内地网络保险中介平台手回集团有限公司,近日第三度向港交所递表,期盼透过上市融资扩大市场份额,在这一波浪潮中全身而退。 根据申请文件,2015年成立的手回科技,曾于2024年1月12日及同年7月30日两度递表,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华泰国际。而此次第三度递表距离上一份申请文件失效仅一个月。 手回科技是中国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主要通过三个平台促分销人身险产品,一是于“小雨伞”平台进行在线直接分销,保险客户可通过平台直接购买保险;二是于“咔嚓保”平台通过保险代理人进行分销;第三则是于“牛保100”平台,在业务合作伙伴的协助下进行分销,所谓合作伙伴包括媒体、自媒体、持牌经纪等分销推广。公司透过“牛保100”平台获取的收入,占保险交易服务总收入的62.8%;而“小雨伞”和“咔嚓保”分别占21.3%和15.9%。 而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保险公司支付的佣金,通常根据保单保费的百分比计算。申请文件显示,手回科技与超过110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包括中国超过70%的人身险公司。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3年长期人身险的总保费计,公司是中国第二大在线保险中介机构,市场份额为7.3%。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一的机构市场份额高达45.5%,相差了38.2个百分点。 佣金率下降 财务方面,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手回科技收入分别为15.5亿元、8.1亿元、16.3亿元;分别为亏损2亿元、盈利1.3亿元及亏损3.6亿元。至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下滑15.13%至13.9亿元,亏损则收窄至1.4亿元。 公司的亏损主要来自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2023年及2024年分别录得5.8亿元和3.5亿元的亏损。2024年,扣掉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后的经调整利润为2.4亿元,较2023年下滑4.34%,主要因寿险业务收入按年下滑52%至4.7亿元。 公司称,寿险收入减少主要是由于整体经济放缓导致的需求减少,以及保险公司因应去年利率下降而下调长期寿险产品的预期回报率,另外,因应国家最新政策导致的佣金率下降,也是因素之一。 新规范要求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保险渠道的佣金,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佣金率。保险公司因此同步下调保险中介机构的佣金率,这导致手回科技长期寿险产品的平均首年佣金率,由2023年的31.7%,下降至2024年的21.5%。 除此之外,公司收入依赖少数客户也是一大隐忧。根据申请文件,公司有70%的收入来自五大客户,任何一家主要客户的流失,都将对公司业务带来显著影响,而在政策逆风之下,中介公司的话语权进一步被削弱。 保险去中介化 不过,最大的危机仍在于保险公司的“去中介化”。手回科技在申请文件中坦言,金融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出现,促使保险公司持续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并直接与保险客户联系,已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保险公司建立自己的在线平台,直接向保险客户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在此情况下,手回科技企盼上市融资扩大销售网络,以提升市场份额,助公司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不过,急于上市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与股东的对赌协议。根据相关协议,部分股东的撤资权在手回科技首次提交上市申请时被暂停,这一状态将维持至2025年9月30日或首次提交申请后的18个月内,目前距离这个期限剩下约半年时间。公司主要股东包括红杉雨澄、极地信天等。成立以来,公司已完成五轮融资,估值约为12亿元。 总体而言,手回集团面临的问题不小,特别是市场环境与政策可能都为公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持续下行的佣金费率可能让公司业绩雪上加霜,即使成功上市,前路也不好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ouhui files for IPO

手回科技前景虽佳 监管风险不容忽视

在一个未来五年预计将出现强劲增长的市场中,这家在线保险经纪公司居于有利地位,但由于监管风险,它也面临不确定性 重点 手回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估值约为2亿美元 公司按长期人寿和健康险总签单保费计算,是中国第三大保险经纪公司,但过去三年增长不平衡      阳歌 过去几年,随着北京加强对新兴民营企业的监管,环境不断变化,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但并没有阻碍小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和小企业对贷款和保险等产品的巨大需求,在该领域奋力前进。 最新一家测试投资者兴趣的公司,是经营在线保险经纪的手回科技有限公司,其上市申请展示了它核心的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产品在中国的巨大增长潜力。但该公司的业绩也显示出了中国市场的波动性,导致过去两年其收入大幅波动。 足以体现市场之艰难的是,手回科技的两个民营企业竞争对手,即在美国上市的泛华控股集团(FANH.US)和在香港上市的众安在线(6060.HK),目前的市销率(P/S)都只有0.8倍左右,对一个增长潜力如此巨大的行业来说,这个数字难以想象。如果按类似的市销率计算,手回科技的估值约为2亿美元,落后于泛华控股集团的3.6亿美元和众安在线的50亿美元。 与销售自有保单的众安在线相比,手回科技和泛华控股集团估值较低,可能是因为它们是保险经纪公司。这些经纪公司本质上是中间商,通过销售其他公司的保单,收取手续费来赚钱,这项业务风险较低,但利润潜力也较小。 近年来,中国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大多是民营企业)已经从提供实际的金融产品,转向充当中间商,此前政府因担心这些公司缺乏风险控制经验而对它们进行了整顿。 手回科技在上周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指出,该公司目前销售约100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其中包括大部分中国顶级上市保险公司。该公司还指出,它不只是简单地转售合作伙伴的现有产品,自2017年起还与伙伴合作,开发自己的定制产品。此类定制产品已成为手回科技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去年前九个月占公司首年保费(FYP)的57.8%。 说实话,由于渗透率相对较低,中国的保险市场确实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老一辈人普遍回避此类产品,因为他们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长大,普遍不存在保险需求。如今,大多数买家来自30岁至45岁的年轻一代,他们是在后社会主义时代长大的。这个年龄段的人,占手回科技过去三年保单销量的71%。 手回科技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长期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市场增长迅速,从2018年占总签单保费(GWP)的70亿元,上升到了去年的520亿元,年增长率高达65%。预计未来五年这个增速将小幅放缓至50%,到2027年达到3,910亿元。 增长乏善可陈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手回科技的过往业绩却不尽如人意。公司称,按照2022年总签单保费计算,它是中国第三大长期人寿险和健康险经纪公司,市场份额为7.1%,但过去三年的增幅基本上落后于整个行业。 去年,该公司倒是实现了大幅增长,2023年前9个月的收入增长了一倍多,达到13.4亿元,而2022年同期,由于中国的防疫措施严重抑制了需求,其收入仅为5.55亿元。按年化计算,去年前9个月的收入仅比该公司2021年全年15亿元的收入增长13%。 该公司的大多数用户指标也相对表现平平,注册用户数从2022年底的1,700万增长到去年9月的1,830万,增幅为7.6%;同期投保人从238万增至283万,增幅19%。 该公司做得比较好的一个领域是向现有客户销售更多保单。公司表示,截至9月底,每位客户的平均保单数从2022年底的3.2份增至3.5份,而2021年仅为2.7份。这是一个好的迹象,表明客户对该公司有一定的“粘性”,他们喜欢该公司,愿意购买更多产品。 将手回科技与同行放在一起比较的最佳指标是毛利率,它通常反映了一家公司的运营盈利能力。就这个方面来说,手回科技前9个月的毛利率为32.5%,低于泛华控股集团去年第三季度37.6%的毛利率。但这两家公司的毛利率都远高于众安在线去年上半年17.1%的毛利率。 这种差异凸显出手回科技、泛华控股集团等保险经纪公司与保险提供商之间的一大区别,它们相对不受金融市场低迷的影响。相比之下,像众安在线这样实际的保险提供商,更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因为它们将很大部分的保单销售收入投资于金融市场。 手回科技去年处于亏损状态,但都是由非经营性项目所致。剔除这些项目后,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去年前9个月获利2.09亿元,是上年同期5,000万元利润的三倍。不过,按照2亿美元的估值计算,这一利润换算成市盈率只有7倍,并不算太高。 总言之,手回科技看起来是可供保险行业投资者选择的另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相对而言,它的盈利能力和巨大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使其比规模较小的同行更具吸引力。但公司和所有同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仍是中国变化无常的监管机构。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